晋末长剑 第1551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3709
  张氏嗯了一声。
  夫君在太学读书,她便在家钻研女红,尤重各色锦缎的织造,算是她打发时间的小爱好。
  西域有些织法很奇特的,汉地没有,若能学过来,发扬光大,反能丰富汉地的锦缎织造之法。在这件事上,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会才最丢人。
  “夫君你要不要买什么?”张氏问道。
  彭炽摇了摇头,道:“家中书本齐备,没什么缺的了。”
  说到这里,他看着长长的队伍,眼神有些明亮,道:“大丈夫当建功于边塞,得羽檄星驰入京,长缨直系胡王,如此方遂生平之志。些许享乐之物,没意思,我也不需要。”
  张氏静静看了丈夫许久,然后笑了,道:“听闻去岁试经,太学中有不少弟子写了军旅诗赋,被人称为‘边塞诗’,却不知夫君可有佳作?”
  太学试经发展到现在,除帖经、墨义外,又有诗赋一首,也占一定分值,故会写诗、习惯写诗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诗一多,自然会出现流派。
  就目前而言,最多的还是那种悠游林泉的调调,又或者居家乐农之事,边塞军旅风格的还是少。
  彭炽闻言,酝酿一番,道:“铜驼陌上春方好,疏勒城头月已清。”
  “还有呢?”张氏问道。
  彭炽张了张嘴,有些尴尬,道:“一时做不出来,还得打磨打磨。”
  “已经很不错了。”张氏挽起丈夫的手,笑道:“比那些只会松下明月溪流的气势足。”
  彭炽更不好意思了,摇头道:“却不如陛下当年在国子学念的诗?”
  “哦?陛下还写诗?”张氏奇道。
  “就几句。”彭炽说道:“听闻彼时陛下回忆征伐之不易,随口一说,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张氏咀嚼了几遍,笑道:“陛下果爱那副金甲。”
  彭炽也笑了,道:“你只看到金甲,我却看到只有经历过沙场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
  “去边塞真有前程吗?”张氏问道。
  “平章政事羊公二度请辞,天子许之。你可知接替其位的是何人?”彭炽看向妻子,问道。
  “何人?”
  “使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王公。”
  “王雀儿。”
  彭炽咳嗽了下,道:“勿要直呼贵人名讳。”
  张氏掩嘴轻笑。
  一般而言,只有上级、长辈可以直呼名字,但士人之中直接喊王雀儿、金正的却也不在少数,出于什么心思,懂的都懂。
  “王公要当丞相了?”张氏换了个称呼,问道。
  “国朝没有丞相了。”彭炽纠正道:“平章政事而已,一般称之为‘宰相’。”
  张氏“哦”了一声,旋又道:“王公出身寒微,真要当宰相?”
  “天子钦定,谁能拦住他老人家呢?再说了,未必是坏事。”彭炽说道。
  张氏连连点头。
  出嫁从夫,她是彭家妇,非河内张氏之人。河内彭氏说到底也是武夫家族,与王雀儿是一条线上的。
  “王公入京为相,当年跟过他的旧部应该都能得到好处吧?”张氏又问道。
  “那是必然。”彭炽说道。
  “那夫君你……”
  “我自投杨公去也。”彭炽说道:“便是杨公不督西域,也会有其他人。反正就是去西域,只有这里有官缺,容易挤进去。”
  张氏有些沉默了。
  倒不是她担心跟着去西域吃苦。事实上这种万里当官,一般而言不会带家小,但就是如此,容易令她与丈夫长期分居两地,心中颇为不舍。
  彭炽没注意妻子的心思,他只沉浸在建功立业的遐想之中。
  这个年纪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很不凡,很特殊,满腔热血,舍我其谁!
  另外一边,太子邵瑾按照流程,与董乐一前一后,策马入京,行至铜驼街后,向北直转阊阖门,在广场上完成了献俘大典。
  出于安全原因,百姓们离得比较远,看不真切,但和露布飞街入长安时一样,便是平日里生活再不如意之人,这时候都昂首挺胸,高声欢呼。
  看着阊阖门高高的门阙,听着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见着盔甲鲜明的武士,龟兹王帛顺骇然失色。
  虽然赶路甚急,但他一路上也见到了大梁朝的许多风物,真切感受到了这个王朝的庞大与富足,暗道祖上说的汉地强大不可与之为敌果然是真的。
  或许之前中原陷入了长期战乱,无暇西顾,让他父祖辈产生了错觉,他本人受影响更是错得离谱,以至有今日。
  龟兹不过十万户口,只抵梁地一郡,人家真要不计代价打过来,你如何抵挡?
  想起先前梁国数次致书,他都没有理会,此时便有些后悔。
  好在梁帝在长安召见他时给了机会,并未过分折辱,而今妻儿尚在,阖家团聚,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呃,严格说起来也不是,妹妹被留在了梁帝身边。
  唉。他默默叹了口气。
  梁帝什么目的,他又怎么可能猜不透呢?一是身边留个熟悉西域事务之人,以备顾问,二是给自家那个弟弟一点威胁吧。
  他若不听话,甚至反叛,梁帝还有手段对付他。
  彭炽夫妇二人也跟着人潮来到了阊阖门广场上,耳边不断传来百姓的议论——说真的,他挺爱听洛汴百姓“大放厥词”的,因为他们真的很懂,至少看起来很懂。
  “魏晋之世,西域仅止于楼兰、高昌,今上尽复汉时疆域,大梁实乃煌煌正朝。”
  “我看着也像。不过国朝其实没必要打西域。昔年汉武帝西征,实为对付匈奴。大梁北边可没匈奴了,西域可打可不打。”
  “你也就这点眼界了。这些年来洛阳的胡商没见过?前些时日,都有粟特人在城中购置宅院了,说是要做买卖,酿葡萄美酒售卖。”
  “你这般喜欢征西域,就该让你服徭役,走一趟就老实了。”
  其他人听了,哄堂大笑。
  彭炽也忍俊不禁。是啊,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武人想要立功,封妻荫子。
  士人只想着治产业,传给子孙后代。
  他这类出身寒微的文人其实和武人利益一致,需要投奔边帅,指望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至于普通百姓,他们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你打仗可以,别影响我就行,他们最怕的是被征发为丁壮,随军挽输,那可真是苦不堪言。
  当然,不排除一些百姓自恃勇武,想要博取军功,但这都是少数了。
  但大势之下,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每个人都被洪流裹挟着往前走,身不由己。
  正感慨间,一大队军士走了过来,将不断往前挤的百姓向后推。
  彭炽与其中一人目光相接,两人都愣住了。
  对面那人赫然便是刚刚班师的黑矟左营小校,先前还在广场上列队呢,这会就来维持秩序了。
  只见那人背插认旗,看样子是个队主,朝彭炽笑了笑,又转身去了他处,呵斥不断。
  “我父当幢主时举荐他当队主,来过我家几次。”彭炽小声朝妻子说道。
  张氏点了点头。
  黑矟左营的驻地就在河内郡野王县,在这碰到军中熟人太正常了。
  彭炽又把目光投向场中。
  那位队主左刀右弓,身披重铠,威武不凡。原本的札甲之外,似乎披了件“一环扣一环”的新甲,倒是少见,难不成是缴获来的?
  他们应该很快就会回河内休整了。在长安面圣的时候,应该得到了不少赏赐吧?连带着战利品,估计人人都发了笔小财。
  彭炽深吸一口气,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下次太学去辟雍练骑射的时候,他一定得好好练,把日渐荒废的技艺捡起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第七十一章 骊山宴
  二月下旬,邵勋在骊山招待第二批班师的部队,即赵玮部近三千人——丁壮已在半途解散。
  四千匹骏马、五千余峰骆驼停在山外。
  蓝田县几乎掏空了邸阁内的秕谷、糠麸,随后又令全县百姓每户供干草或秸秆十束。很显然,这属于赋外加派了,但这个时节哪来那么多干草,于是百姓怨声载道,根本凑不足。
  好在周边诸县又送来了一些马料,勉强支应了过去。不然的话,蓝田县就要动用存粮了,这无疑有些浪费——其实也没多少存粮了,大部分已经送往凉州,就等着今年夏粮、秋粮填补亏空呢。
  而底下官员们鸡飞狗跳,绞尽脑汁,邵勋需要考虑的就少多了。
  二月二十八日,他在刘汉时代遗留下来的骊山行宫内召见赵玮等一干将校,赐酒设宴,十分快活。
  首先端上来的是一道道果品,主要是瓜。
  将校们有些惊奇,纷纷暗叹不愧是天子,皇居壮丽辉煌,就连享受都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便如眼前这瓜。
  邵勋笑而不语,心中思忖着不知有没有人写出“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这类诗句。不过可能性很小了,这帮杀才里就没几个好学的。
  “礼先,可曾吃过此瓜?”邵勋指着赵玮面前一盘瓜,笑问道。
  “不曾。”赵玮回道。
  这个瓜有些怪,外面一层绿皮,里面分成好几部分,像一个个格子一样,每个格子中长着一点红色的瓜瓤,得用勺子挖着吃。
  瓜瓤有点甜,但也不是很甜,至少不如他吃过的巴东橘子甜。总之,那么大一个瓜,里面肉却只有一小点,吃着委实没甚滋味。
  “朕唤之为‘西瓜’,去岁信使自高昌带回,便在骊山汤池觅地种了些。”说到这里,邵勋顿了顿,道:“看样子还得培育,这瓜朕也觉得没甚滋味。若有所成,当可造福天下万民。”
  一个瓜,大部分是皮,不知道送到三韩,当地人会不会狂喜。
  “陛下心中挂念的都是百姓,臣佩服之至。”赵玮赞道。
  邵勋摆了摆手,笑道:“朕日常用度以及享乐所需,皆民脂民膏,做些事情是应该的。你等今后亦要谨记,于国有用,于民有益,如此,享受起来才心安理得。”
  “臣等谨遵陛下教诲。”赵玮先开头,其他人齐声和道。
  邵勋高兴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