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553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3872
  这就是府兵,自备器械,以及赶到集结地之前所需的干粮。
  出征一次,就把去年攒下的八匹绢、十几匹麻布全花掉了,仅仅只是吃饭而已。
  不过算过之后,邵勋发现他们的家庭还能支持,便放下了心。
  这些其实都是小开支,毕竟即便在家也是要吃饭的,就是吃得少而已,真正的大开支是吃败仗。
  放他们离去之后,邵勋令王羲之将问对记录整理存档。
  三月初十,邵勋又巡视雍州诸郡,督促他们加紧转运资粮,期间收到了三子念柳从高昌送来的信。
  这次来的还是李兆。
  今年年初,他的从兄李颙请辞灵洲令之职,要重回赵王府,让邵勋十分欣赏,直接任命他为新设立的伊吾郡太守。这会其人应在江夏,据说留二子在老家,自携妻妾及二子西行高昌,定居于彼处。
  李兆来回奔走,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不过精神头却很不错,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殿下于高昌铸银币,首批二万枚,布告各处,令官民限期换新钱。截至正月底,已换得杂碎银、域外钱币千余两。”
  “不错。”邵勋点头道:“念柳准备花多少时日停换旧钱?”
  “最晚到今年年底。”李兆说道:“臣出发前,舍人慕容恪领兵巡视街面,抓获了三名擅毁龟币之人。”
  “怎么毁的?”邵勋问道。
  “买卖时差点钱,便将龟币一剪为二,官府直接将其锁拿,杖十。”
  “念柳这个机灵劲是真不错。”邵勋忍不住赞道。
  当然,他很清楚,高昌这种地方人都聚在少数几个地方,买卖的场所更是十分单一,比较好管理。如果换成大梁朝,那就比较麻烦了。
  “铜钱铸了吗?”邵勋又问道。
  “已新铸五千余贯。”
  “慢慢来吧。”邵勋说道:“金满、蒲类二镇戍兵,还需时日招募。三月间会发一批,计一千四百人。”
  李兆听了有些失望。
  这都多久了,才招募了千四百人,真的太慢了。
  “陛下,其实——”李兆看了邵勋一眼,犹豫道。
  “但讲无妨。”
  “其实只要身强体壮,不聋不瞎就行。不必一定要在府兵、禁军子弟中找寻,民户也是可以的。”李兆说道:“到高昌后,自有人教导其如何操练。”
  邵勋沉默了一会,道:“可。”
  李兆的意思是放宽条件,是人都要,不必局限在有一定武艺基础的兵家子上面,以尽快招募满人手。
  “车师后国可有异动?”邵勋问道。
  “去岁王师大展神威,其国上下震怖,当不敢造次。”李兆说道:“入夏后,殿下会率军北巡金满、蒲类二镇,有薛家劲兵在侧,断然无事。”
  “薛家军不错。”邵勋点评了一句。
  李兆听完更放心了。
  天子是老武夫,眼光一流,他都说汾阴薛氏的厉害,那就是真厉害。
  “先好好屯垦。”邵勋说道:“待金满、蒲类二镇站稳脚跟后,朕会为念柳在车师后国营建城池,以为夏宫。”
  李兆听了大喜,道:“臣代主公谢陛下隆恩。”
  邵勋摆了摆手,道:“好生做事。自今日起,诸色流放犯人尽数发往高昌。”
  送走李兆后,邵勋看着案几上留下的一袋种子,笑了笑。
  此物后世名鹰嘴豆,唐末传入中国西北,名“回鹘豆”。
  其实鹰嘴豆与西瓜一样,都是回鹘人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只不过一开始不流行,仅限于西北地界,五代时慢慢散播开来——辽国的西瓜就得自党项或回鹘,后晋人胡峤曾在辽国吃过西瓜,因味道甜美,“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很快就流行了开来。
  当天晚上,邵勋檄调义从军及三都护府的横冲、黄甲、帐前三营至朔州集结,五月西行,接替郑隆部剩余兵马回返。
  这支规模在一万三千人的部队将主要驻守在车师后国境内,一边放牧,一边警巡,算是为念柳保驾护航了——顺便练下兵,毕竟义从军的驻地黎阳深处腹地,平日里很难感受到战场气氛。
  ******
  四月初,邵勋返回了长安,得知北宫纯去世,令太常博士拟定谥号,赐冥器若干。
  对他的离开,邵勋有些感慨。
  他永远记得洛阳屡次三番危急的时候,张轨派兵入援的事情。
  那个时候各路诸侯军队的战斗力是真的烂啊,烂到没眼看。如果让此时的大梁禁军穿越到三四十年前,保管大杀四方,横推天下。
  那是属于凉州大马的年代,百余勇士突阵,就能打得王弥的农民军崩溃。
  千名骁勇之士,就能让匈奴人仰马翻——说实话,那会刘汉也就只能欺负欺负司马晋,连拓跋鲜卑都能干挺他们。
  但中原就是中原,长期战乱之后,自有豪杰脱颖而出。
  前有曹孟德,把初时对阵黄巾军还畏畏缩缩的乌合之众,一步步带成白狼山之战时大破乌桓的强兵劲卒。
  后有——呃,朱全忠,西破关中李茂贞,北打沙陀李鸦儿,再把河北三镇干得鬼哭狼嚎。
  他邵全忠也不差就是了,以河南籍将士为主的禁军横扫四方,一统天下。不然的话,后宫中哪来那么多皇后贵妇?充话费送也送不了这么多啊。
  北宫纯可惜在回凉州了。
  不然的话,以当年邵勋刻意结交他的热情,这会地位不会比李重差。
  当然,这或许也和后面关东兵战斗力与日俱增,渐渐对凉州兵祛魅了有关。练出来了,发现凉州大马也就那样。
  收回思绪后,邵勋亲自手拟诏书,以御史大夫山遐为徐州刺史、都督,重点修治塘陂,若有余力,则疏浚下邳通往汴梁的水道。
  写这份诏书时,诸葛文豹就在一旁,眨巴着眼睛看着。
  当最后一个字落笔后,她似乎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邵勋看得有些好笑,同时也觉得自己最近似乎有些过于宠爱诸葛文豹了,小姑娘自己也没数,什么都看,什么都问,明明已经不是女官了。
  不过在看到她略有些稚气的面庞以及高高隆起的小腹后,邵勋又不想说什么了,更有些心虚——诸葛文豹经常和年纪相仿的公主们一起玩,形同闺蜜,让邵勋总有些罪恶感。
  “你父还得在长安再担一阵子。”邵勋捏了捏她的脸,说道:“待西域事罢,便可入朝了。”
  “西域还要打吗?”诸葛文豹问道。
  “你不是看过么?”邵勋笑问道。
  诸葛文豹连忙说道:“陛下你让我读的。”
  邵勋无言以对。确实,还是他搂着诸葛文彪的时候让文豹读的,也就没御史敢来触他霉头,不然一个后宫干政是跑不了的。以后为了保护她们姐妹,这些事情还是少做为妙。
  “杨勤大败疏勒一次,其国主胆寒,请降。”邵勋说道:“不过,战事虽毕,尚需镇抚一段时日”
  杨勤率军攻疏勒之事发生在二月下旬,原因很复杂。
  其中有南路军李柏劫掠的原因,也有疏勒本身就不情不愿投降的因素,听闻其暗中联络大宛,似有所图,杨勤便不再等了,趁着大雪封山,大宛兵过不来,率军南下,先败疏勒军,复进逼城下。
  疏勒王遣使请降,愿献府库珍藏以及——呃,他心爱的狮子一头。
  杨勤为免迁延时日,决定受降,但要求疏勒王交出蛊惑其造反的王公贵族若干。
  这些其实都是属于西征的余波了,料想今年便可彻底收尾。
  “夏收后就回洛阳。”邵勋又拍了拍诸葛文豹的脑袋,说道。
  怎么回事?发个单章
  71章提到了西瓜,怎么好多人都说这时候的西瓜是苦的?
  一开始看到一个人说我还没在意,后来发现好几个人都这么说,我有些奇怪,这种冷门知识居然有这么多读者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影响力很大的科普文章我没看到过?
  事实上我书里虽然写西瓜是唐末五代传入中国,其实可能更早。
  五代后晋时期胡峤在辽国已经发现西瓜,还吃了,并重点描述:“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回纥就是回鹘。回鹘汗国灭亡之前,一直控制着契丹,并派述律部管理他们。
  契丹破回鹘,当是摆脱他们统治的时候,那就更早了,在唐中后期,也就是8xx年。
  以牛粪覆棚而种,显然是一种很金贵的食物,有冬瓜那么大,看样子也不是什么野西瓜,胡峤明确说“味甘”,难道我对“甘”这个字理解有误?
  南宋《松漠纪闻》:西瓜形如扁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
  提到了味道似甜瓜,显然不是很多人说的近两三百年才甜吧?
  书中此时离唐朝还有五六百年,确实有可能没那么甜,但我写这段时思考了一下,觉得应该不至于是苦的,只是微甜。
  然后我就震惊了,怎么回事?怎么都言之凿凿说这时候西瓜是苦的?这玩意被人类发现几千年了吧?都从非洲传到中亚了,还是苦的?
  我确实没有证据说南北朝时的西瓜不是苦的,但五代时期很明显已经是甜的了,南宋时则和甜瓜一样甜,都是当时人记录的。
  你们说的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或近两三百年才甜是哪里的说法?欧洲人的记录吗?
  但……五代时胡峤和南宋洪皓的也是记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国人运气好,很早就培育出甜的西瓜了?
  或者其实公元后的西瓜都已经是甜的了,只不过一开始不太甜,越往后越甜?
  又或者我们对甜的标准不一样?但怎么也谈不上苦吧?
  最后,我又上逼乎查了下,看看有没有大神提这事,结果还真有线索——
  以色列农业研究组织园艺学家harry s. paris推测:西瓜在公元后数百年时间里才开始逐渐变甜,理由是公元2世纪末(东汉末年)的希伯来语古籍以及公元6世纪(南北朝)的拉丁语古籍,均把西瓜与石榴、无花果和葡萄等带有甜味的水果归为一类。
  你们真是吓了我一跳……
  第七十三章 提前
  五月之时,关中诸郡部分地区展开了夏收。
  一粒粒黄澄澄的小麦被收割入仓,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待诸般事毕,百姓们还会按照自家喜好,或种黍豆,或种其他杂粮,或者干脆休耕。
  而此时的荆州、扬州部分地区,则已经收完小麦,给农田放水浸泡,准备把小田内的秧苗移栽入大田之中。
  毫无疑问,江南百姓在农业中投入的劳动量是远远超过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