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570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10      字数:4305
  沈典起身致谢,然后回道:“太子在颍川度田。仆离开洛阳时,似已度完颍川,准备清查豫州诸郡户口、田亩。查完豫州后,便是兖州。”
  “阿爷真是狠。”邵勖叹了口气,道:“若我,便自己先做了,把田亩都清查完,别人要恨就恨我吧。其后再让六弟施恩,不比现在好?”
  沈典低头称是。
  他内心不同意赵王的看法,但他很喜欢赵王的这种性情。
  再凶残、狡诈、阴暗、贪婪的人,也希望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上位者更宽厚、仁德、善良、大方一些。
  赵王固然不是那种老好人,但也绝不是什么恶人,甚至可称宽仁。在这样的人手底下做事,自在、轻松。
  “继续说吧。”邵勖端起白玉酒杯,示意了一下,说道。
  沈典没有喝酒,理了理思绪后,道:“齐王出任平州刺史后,以无为而治为主,私下里大兴货殖之道,听闻出钱买下了几艘沙门镇不用的旧船,来往于无棣和列口。”
  “无棣?”邵勖放下酒杯,思索了一下。
  这是要横穿辽海啊。纵然不敢这么做,而是沿着海岸行走,风险也比较大,大兄可真有魄力。
  “去列口贩卖什么货?”邵勖追问道。
  “多为中原日用之物,贩毛皮、海货、沙金、药材之类。”
  “哪些海货?”
  “昆布。”
  邵勖听到这个词就叹气。他现在是大梁朝离海最远的皇子,想要买海货却千难万难,说实话还不如从西域胡商那里买呢——听闻贵霜、波斯那边离海不远,也不知真假,下次得找几本波斯书籍过来看看,不过可能又要学一门语言了……
  “齐王还在中原招募壮士东行列口。”沈典继续说道:“听闻不多,一次数十人而已,至多不超过百人,男女老少皆有。”
  邵勖嗯了一声。
  “楚王回京了一次,听说另有任用,却不知何处。”沈典又道:“仆离京前,传闻益州陈眕病重,时日无多也。”
  这一次,邵勖听完后久久无言。
  正当沈典准备继续说下一件事的时候,邵勖忽然出声:“不,二兄不能去南中。獠人蛮横,素无信义廉耻,实在危险。昔年诸葛武侯都费了极大力气,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才稍稍平定。更何况南中的獠人还不知道哪来的呢。历任宁州刺史从来不敢有什么举措,但以相安无事为要,这地方不行。便是獠人不作乱,一场大病可能就——”
  说到这里,他霍然起身,神色间有些不安。
  沈典愕然。赵王居然以为楚王要被封到南边去?不太可能吧。高昌还没理清楚呢,天子哪来的精力?
  邵勖在房间内走了几步后,心情慢慢平静了下来,遂坐回沈典对面,道:“孤一时失态,让卿见笑了。”
  “大王友爱兄弟,仆佩服之至。”沈典赞道。
  “虎头在辽东作甚?”邵勖又问道。
  “未有消息。”沈典回道:“只知燕王新购了几艘旧船,在江南重金招募船工,与糜氏、桓氏联手贩卖马匹、毛皮。”
  邵勖点了点头,道:“四弟是有本事的,比我这个兄长强多了。他的辽东国,真的要站稳脚跟了。比起他那边,高昌实在乏人,唉。”
  “大王,仆此番运了三千匹绢、千余匹锦前来,转手一卖,便是——”
  “锦一匹银钱四十五文、绢十五文。”邵勖直接报出了数字。
  沈典哑然。
  很多时候,他都觉得赵王比他擅长做买卖,对一切了然于心,只不过需要人为他跑腿罢了。
  其实高昌本地也是有一定规模蚕桑的,但质量很差,在廉价粗绢里都是下等货,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本地人穿用。
  从价钱就可以看出来了,本地粗绢一匹银钱二文,还不如八纵布(麻布),那个一匹要五文,更别说一匹十二文的六纵叠(棉布)了。
  “四千余匹锦绢,不少了,找好下家了吗?”邵勖问道。
  “有悉万斤城(撒马尔罕附近)客商愿出银钱九万买下,讲讲价兴许能到十万。”沈典说道:“只不过,听说此人正妻乃狯胡。”
  “无妨。”邵勖根本不在意,只是皱眉道:“怎么又是银钱?”
  说到这里,再度起身,长叹道:“银钱!银钱!孤要这么多银钱作甚,唉!”
  沈典也很无奈。
  有些商人根本不愿意在高昌就把手中的货物出手,更愿意用金银来支付货款。
  比如这四千多匹锦绢,人家在高昌碰到了,很愿意直接买下来,或暂时存于本地,或遣人运回去,但他们真的不愿意在高昌就出手西域货物,顶多让你抽分。
  可大量银钱涌入高昌,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其实这会还算好的,再过两百年,高昌租种一亩常田的租金是每年八文,葡萄园、菜园的租金每亩每年高达十六文,直接原因就是匈奴部落不断西迁,数次大败波斯,甚至俘虏波斯国王,索取了巨额赎金,波斯另外每年给贡输——相当于岁币。
  而白匈奴又不太会打理这些钱,于是粟特人与他们合流,向中原大量输入波斯银币,购买丝绸,贩卖牟利,为白匈奴的资产保值增值——相当专业的投资经理人。
  高昌作为西域国家,被一波又一波的白银浪潮洗礼,通货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
  一亩常田就算年收三四斛粮食,结果你收八文银钱的租金,双方还都觉得很合理,唯一的解释就是粮价已经暴涨,甚至整个高昌的基础物价都暴涨了。
  这会其实已经有这个苗头了,所以邵勖看着不断涌入的银钱很是伤神。
  父亲说,从长远来看,高昌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绝对不能暴涨,要缓慢上涨,给国中官民以适应的时间。
  另外,这就体现出父亲严禁外国银钱通行的英明之处了。
  只要我禁掉波斯银币,只用平准钱(龟币),那么市面上有多少银钱流通就是可控的。
  只可惜,现在还是过渡期,不能这么做……
  “卿——”邵勖停下了脚步,说道。
  “大王请吩咐。”沈典拱手道。
  “卿家人搬取过来了吧?”邵勖问道。
  “随这批货物一起来的。”沈典回道:“还有些少年时结识的好友,富春孙氏的,一共百余口人,都跟着过来了。”
  邵勖点了点头,道:“卿先在家中好好歇息。待正月下旬,你再跑一趟洛汴。”
  “是。”沈典应道。
  “宫中存放了不少抽分得来的西域货物,还积存了很多银钱。”邵勖慢慢舒展开了眉头,只听他说道:“这两个月王宫会尽可能铸造龟币,到时候全让你带走,连带着西域货物一起带去洛阳、汴梁,然后——”
  邵勖看向屋外,坚定地说道:“然后就招募人手,重金招募。愿意来高昌的,孤为其在伊吾、金满、蒲类三地授田,分文不取,另给其家人钱粮作为安家之费,毕竟养了十几年的儿女,骤然远行,总要给些补偿的。具体数额,你去了中原后拟定,孤也吃不准该给多少。”
  沈典有些惊讶。
  带那么多银钱和货物去洛汴,不买中原货物回来继续赚钱,反而想“买”人,这可真是稀奇。
  但他也知道,高昌缺人,非常缺。赵王此举,短时间内或有所损失,长远来看可能是赚的,对子孙后代有好处。
  因此他没有犹豫,立刻应下了。
  “届时孤还有信件要带去洛阳。”邵勖笑道。
  短短数月内,他已经给父亲发去好几封信件了,最早的那一封可能已经到洛阳了。
  他非常期待父亲的回信,以及——母亲、弟妹们的问候。
  人在异乡,孤独是难以避免的,真的很想见到爷娘弟妹们啊。
  第九十二章 实操
  邵勋确实收到了信,时已冬月下旬。
  夏天的时候,他在西苑避暑。
  深秋之时,又在西苑围猎、讲武,一直到上个月才结束。
  而到了这个月,又在此接见了康居诸城邦的使者。
  应该让这帮粟特人失望了吧,因为他只愿意给予册封,至于派兵插手中亚局势,则明确地拒绝了。原因无他,条件不成熟——截至上个月,龟兹镇三千五百步骑的员额才全数招募完毕。
  坏消息是,最后一批人上个月才走。
  好消息是,人数超出了最初的计划,龟兹镇兵的数量将达到四千,调整后的兵员数额为步兵三千、骑兵一千。
  龟兹镇的组织架构已经非常齐全,西域都护府已在那边办公多时了。
  曾经的龟兹属国尉头、温宿已经彻底消失,杨勤拒绝了逃亡在外的尉头王、温宿王的回归,将两国并为一镇,由西域都护府直接管理。
  不过这批人目前还在整顿,无法大战——其实整顿都说得好听了,他们大部分时候在种地,只有秋收后才开始操练,恰好这会器械也打制得差不多。
  而平时种地之余,据闻弄得有点乌烟瘴气。
  黄沙御史邵璠私下里奏报,龟兹镇时常闹出妇人打斗争夺夫婿之事,有损国威。好在先后去了三千余人后,精壮男子没那么缺了。最后一批抵达龟兹,当地差不多就能形成稳定的四千户家庭,大梁朝在西域算是有了一个相对稳固的据点,可以以此为基,慢慢辐射四方了。
  龟兹镇兵要想能打仗,还得需要至少两年。
  因此,他现在爱莫能助,虽然他真的很想做些什么——考虑到这会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地方局势,因此其他节外生枝的行为都不可取,还没到时候。
  “礼之你带着康居人四处转转吧。”邵勋行走在山林间,随口说道:“先在洛阳转转,然后再去汴梁。若他们不急着走,还可去邺城、广陵看看,若急着走,那便算了。”
  “遵命。”鸿胪卿王丰恭声应道,心中却想着这些人肯定不乐意在这四处瞎逛,既然得不到援助,那就赶紧回去复命。
  “册书都接了吗?”邵勋又问道。
  “接了。”王丰回道。
  其实有什么接不接的?你敢给,人家就敢收,又不掉一块肉的。
  至于回去后怎么处理,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听说康居国现在只剩南边的部分国土相对安宁了,而这部分国土其实也是康居强盛时开疆拓土得来的,以粟特人为主,而康居国的“龙兴之地”在北边(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如今屡遭匈奴部落侵袭——天可怜见,花了这么长时间,鸿胪寺终于知道狯胡人一般在哪活动了,而这也正是他们为什么出现在首批西征大军背后的原因。
  “接了就好。”邵勋说道。
  册书这种东西,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张纸,一文不值。
  比如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有康居王使者来洛阳,献上贡物,接受册封,但那真就是一张纸而已,因为司马晋连西域都没有,康居使者还是借道来的。
  换到大梁朝就有点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真的如同历史上的前秦、北魏一样攻打西域了,而且更进一步,在龟兹设立军镇了。
  “汉时创下的威名,时过境迁,再不勠力经营,西域不复为我所有矣。”邵勋站在山岗上,俯瞰草地上奔腾着的西域骏马,说道。
  其实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控制西域,可能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吧。
  整个后汉在西域其实是呈收缩态势的,但依然有存在感。
  曹魏、司马晋不是没努力过,但力不从心。
  现在西域诸国对中原王朝的敬畏可能已经降低到一定程度了,需要他邵某人来“充值”。
  历史上前秦吕光狠狠充了一下值,攻克龟兹。但因为苻天王在淝水败北,国家都没了,不得不带着抢来的财货撤军,充值卡里的余额并不多,直到唐朝往里面顶格充了一大波钱,重塑汉时威名,并且深入移民、驻军、派官,比汉时控制得更加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