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太子妃 第303节
作者:
安绵绵 更新:2025-09-10 12:16 字数:2686
李元齐表情拧住,没有说话。
他在想另外一件事情。
他跟皇帝的矛盾,已经闹到了这个地步,大周太子定然有所耳闻。
他的幕僚都能想到,他不会想出京,而且为此可能会对皇帝动手。
那大周太子的计划岂不是落空了吗?
按照这些日子的种种来看,他认为大周太子也一定能想到。
最大的可能是:大周太子想到了,且做了两手准备。
无论他出不出京,无论他去不去安城,大周太子都不会放过他,且都有应对的手段。
这才是他最应该担忧的事。
他该想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要如何保全住自己?
“消息上说,是十九成婚?”
幕僚:“是王爷,说的清清楚楚,是七月十九。”
李元齐:“今日七月十七,离七月十九还有两日,从京城到安城,最快是多长时间?”
负责边境消息的幕僚回答道:
“回王爷,若是不眠不休,快马加鞭的赶路,要将将两日。”
“边境有战报回来时,八百里加急,便是如此。但是,若如此不眠不休按照八百里加急的走法,到了安城之后,就已经很疲惫了,哪怕去了也什么都做不了。”
李元齐眉头紧皱,
“将将两日,时间倒算得刚刚好。
“大周太子就是故意的,他故意这个时候传了消息回来,就是不让去的人有休息的时间。”
大家听着这话,心中已经明白:
“王爷,如此说来,大周太子已经在安成布下天罗地网,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去的。
“就算他们做了好几手的准备,我们也要挑一个对于王爷最安全的地方,京城对比安城,一定是京城更安全。”
李元齐往他们扫了一眼:
“留在京城,第一需要过父皇那一关,要么是父皇不想让本王离开,要么本王自己想办法留下来。
“你们知道,现在很难。”
他在想,有什么办法,是可以在不杀皇帝的情况下,让皇帝能为他提供一些助力的。
底下幕僚们三三两两的讨论起来,在商议这件事究竟如何处理。
李元齐听着这些讨论,心中莫名有些躁动。
他如何也想不到,大周太子居然会来这一招。
若能知道宋弗现在是什么情况,倒还能助他做出决断。
现在他不确定走哪一条路才是正确的。
就在这时候,外头侍卫来传话:
“启禀王爷,宫中来人传王爷入宫觐见。”
书房里,幕僚都向李元齐看过来。
“王爷……”
李元齐:“本王没有决定这一步棋要如何走,先进宫看看。你们做好本王会出京的准备。”
“王爷不可。”
李元齐抬手制止对方接下来要说的话。
“只是做好准备,本王未必就要出京。”
众人低头应声:“是。”
第210章 大周太子的挑衅
御书房里。
已经来了几位大臣。
是皇帝最为信任的几位。
大理寺卿林望甫,刑部尚书郭洪,还有另外几位御史大夫。
此时,几人也正商议着这件事情。
御史大夫先开口:“皇上,这件事是大周太子命人传来的消息,就说明在咱们这是过了明路的,无论如何,咱们是得派人前去祝贺的。”
皇帝心中想好了,要让李元齐出京,此时听到御史这样说,连连点头:
“爱卿所言不错。”
“当初曦和郡主出嫁,朕让齐王送假,便是想要让齐王代替朕参加大周太子的婚事。现在这婚事提前,弄错了大周太子的生辰八字,确实是朝廷的疏忽,无论是从赔礼道歉,表明诚意,还是在大魏朝廷表达对大周太子的善意,都该前往安城祝贺。”
郭洪开口了:“皇上,只是这样一来,齐王会不会有危险?”
郭洪是标准的保皇派,自然是会为李元齐说话。
现在朝中只有李元齐一个成年皇子,在他看来,保证李元齐的安全最为重要。
皇帝摆摆手:“如今大魏四海升平,能有什么危险?
“齐儿也长大了,也该出去历练历练,多经一些事,以后才能更好的打理朝政。”
底下的郭洪低下了头。
皇帝为了长生不老炼丹问药,已经许久不理朝政,哪里来的四海升平。
朝中都乌烟瘴气,更别说距离京城远的地方。
“皇上,微臣以为还是不妥。”
皇帝微微眯了眯眼,看向郭洪:
“那爱卿说说,应当如何。”
郭洪想了想,开口道:
“此番前去,不过是为了祝贺大周太子的婚事。
“喜队中已经有了礼部的官员,朝廷再派出一些身份高些的大臣或者侯爵,面上足够说的过去便可。
“若大周太子在意这些细节,等以后到了京城,皇上再给他补办一次就是,实在犯不着让齐王去安城,如此对大周朝廷没有任何好处。
“大周太子的事,无论如何总要解决,而齐王却是大魏的人。”
郭洪说了一大堆,只最后一句说到了点子上。
这一点也确实是皇帝一直在犹豫的点,若不是因为这一点,他早就下了决定。
皇帝往底下扫了一眼,看向林望甫:
“林爱卿以为如何?”
林望甫上前一步,开口道:
“回皇上的话,微臣以为,这件事的重点,在于大周太子能不能回来。”
郭洪听着这话,有点诧异,不明白林望甫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大周太子能不能回来?
他看向首位上若有所思的皇帝,原本想问出口的话,直接吞进了肚子里。
这话他不明白,皇帝却是一下就反应过来林望甫什么意思。
林望甫向来是比其他人敢说的,而且林望甫知道他要对付大周太子的计划,也知道他想要处理李元齐的心思。
这句话,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其实已经把什么都说了。
他担忧的,就是自己和李元齐的对线,给大周太子抓了空子。
但若是:大周太子根本回不来,那他就可以一箭双雕把两个人都同时解决。
如果说郭洪的话是说到了问题的点子上,那么林望甫的话,就是说到了解决问题的点子上。
那他要想的就是:大周太子能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少?
他看向通政司的大臣:
“边境那边可有消息传来,大周太子去到安城,可是带了军队?”
通政司大人回答:“没有,只带了一队迎亲队。”
皇帝面露喜色:“倒是胆子大。”
说着他便让李公公把舆图送了上来。
在看到安城和西南预备营距离的时候,眼睛冒光。
当即让人把兵部尚书陶正霈招进了宫。
传令下去之后,便一直在琢磨,若西南预备营的人对大周太子出兵,大周太子,绝无生还的可能。
他若派人去,贺喜都是幌子,主要,是为了要大周太子的命。
很快,李元齐便进了宫。
在御书房门口,遇到了陶正霈,在看到陶正霈时,他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打算。
陶正霈是兵部尚书,只有在要用兵的时候,皇帝才会让他入宫,而眼下要用的兵,只有一只西南预备役。
皇帝要对大周太子动手。
二人一同进了御书房,齐齐对皇帝行礼。
“儿臣见过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