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作者:
长亭旧雪 更新:2025-09-11 10:20 字数:3242
“皇上想选哪一个?”
皇上指了指白纸上的第一个字道:
“自然是和。”
尔晴盯着皇上指的“和”字,一脸不情愿:
“和,相应也,和有顺从之意,皇上是嫌我不够柔顺吗?”
皇上闻言捏了捏她的鼻子,冷笑道:
“你还知道自己不柔顺啊,女子以柔顺为美,懂不懂!”
尔晴差点忍不住朝皇上翻白眼:
“那皇上觉得谁美就把这个封号给谁吧,反正我不要!”
尔晴的话差点让皇上气笑:
“朕赐给你,你不要就是抗旨,知道抗旨是什么罪吗?”
尔晴一点也不怕什么抗旨,皇上话音刚落,她就用头撞了皇上的头一下道:
“那皇上赶紧摘了我的脑袋吧。”
皇上被她撞得脑袋只蒙,尔晴却还不罢休,她用自己的额头蹭着皇上的脖子道:
“快点摘,快点摘,反正我就是不要什么和字当封号。”
皇上被她蹭的没法子,只能道:
“行了行了,你喜欢什么自己去选,选好了朕赐给你当封号,这样总行了吧!”
尔晴闻言立刻笑道:
“谢皇上。”
皇上看她一副得逞的样子,不屑的在心中暗骂,没良心的白眼狼。
枉他在这思索这么久,翻了这么久的书,她竟一点也不领情!
他倒要看看,她能选出多好的字!
尔晴低头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重新拿出一张白纸。
起身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倾”字。
皇上皱眉看着尔晴写的“倾”,他左看右看,没看出来这个字有什么好。
尔晴却面带笑意道:
“倾,仄也。本意是偏侧,倾斜,另有倾慕的意思。
我就是要让众人都知道,皇上你倾慕我,所以皇上你以后也要偏向我才对。”
皇上冷脸看向尔晴,眼神中有自己都没察觉到的笑意,嘴上却道:
“谁说朕倾慕你了,你想的倒挺美,朕是大清天子,朕会倾慕一个女人吗!”
尔晴抬头看向皇上:
“皇上不承认也没关系,反正我自己知道。”
说罢,又将目光转向了手中的纸张,看着白纸上面的“倾”字,感叹道:
“倾国倾城,这一看就适合我。”
看着尔晴得意的样子,皇上这下没忍住乐了:
“倾国倾城的倾贵妃,别臭美了,还不赶快谢恩!”
尔晴老老实实的谢了恩,想起来时的目地,她当即收敛了神色道:
“皇上,请允许奴婢在长春宫再陪皇后娘娘一段时日吧。”
听到尔晴的话,皇上的表情也沉寂下来。
刚刚两人之间轻松的气氛,顿时也消散开来。
良久皇上才道:
“你不必再自称奴婢。”
尔晴却道:
“可是我想再伺候娘娘最后一程。”
想起皇后的身体,皇上心中也堵的厉害,最终他点了点头:
“你是皇后一手培养,有你在身边,想必她也高兴,既如此,朕准了。”
皇上这次没提什么规矩,反而这么好说话,倒叫尔晴有些意外。
不过终归是好事,尔晴面露喜色,再次谢恩道:
“谢皇上隆恩!”
皇上看她这次谢恩可比刚刚真诚多了,一时又是感慨两人之间情谊深厚。
又是心酸,尔晴对皇后永远比对他用心。
真是没良心,枉他这么纵容她,她却从不记自己的好。
一丁点不好,反而记得牢牢的。
…
尔晴在长春宫陪皇后走完了最后一程。
最后的时光,皇后精神差到已经说不出话,但还是紧紧拉着尔晴的手。
尔晴知道皇后这是不放心七阿哥,因此立刻保证道:
“娘娘放心,尔晴一定护七阿哥一生无忧!”
此话一出,皇后才终于松了一口气,然后永远闭上了眼睛。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与世长辞,享年37岁,谥号孝贤。
第200章 喜塔腊尔晴69
乾隆给予了孝贤皇后死后的最高待遇。
葬礼刚开始就直接批下白银三十万两,用于给孝贤皇后治丧。
后来又下令挪盖观德殿,动员工匠八千多个,壮夫九千多个,耗费白银9600余两。
接着又扩建停放棺木的静安庄,耗费白银91300余两。
与此同时,有些官员违规剃头,更是让乾隆大动肝火。
下令杀了不少朝廷官员,一时间人人自危。
尔晴不知乾隆因孝贤皇后之死,或杀掉或降职的那些官员。
到底是因为不敬先皇后被处罚,还是乾隆早有处置的想法,如今只是借先皇后之名。
皇后刚死时,他的悲痛是真的,可丧仪一过,他又迅速遗忘了孝贤皇后。
当然了,偶尔他也会一个人跑到长春宫写点打油诗。
寤寐求无得,梦魂时尚牵。
亦知悲底益,无那思如煎。
尔晴看着上好宣纸上写着的诗句,不由得感叹。
怪不得乾隆一生写了三万首诗,没一首需要背的。
这已经是尔晴选的比较好的一首诗了,可就这水平,她都懒得吐槽,
也不知那些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考上进士的汉臣。
看到皇上写的悲悼诗是这么个水平,心里什么感想。
就这他们看了还要各种花式夸奖皇上对孝贤皇后的深情,唉!臣子也不好当啊。
孝贤皇后离世后,尔晴名正言顺的接管了六宫。
不到一年她就升级成了皇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喜塔腊氏合族跟着抬旗。
喜塔腊氏的其他女儿从此以后再也不用为奴为婢,做伺候别人的活。
与此同时,傅恒请旨出征金川,平定叛乱,离开了京城。
如今后宫中高位妃嫔几乎全军覆没,皇后死了,高贵妃死了,纯妃死了,娴妃瘸了。
剩下来的人,要么胆小老实,要么位份太低,眼下尔晴管理起后宫不要太省心。
只有太后总觉得尔晴狐媚惑主,百般阻挠皇上立她为继后。
碍于身份,太后不会在明面上为难尔晴,可话里话外的嘲讽从没停过。
皇上事母至孝,尔晴想做皇后,有这样一个拦路虎在,她的想法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恰逢此时,前朝传来娴妃的父亲那尔布被弹劾贪污赈灾款,导致流民暴乱,死伤无数的消息。
皇上震怒之下派遣御史访查,御史很快传回消息。
那尔布赈灾时派出去的粥都是清水,因此认定那尔布贪污了赈灾款。
娴妃的亲弟弟因为参与受贿案死在了狱中。
额娘接受不了独子死亡的消息,当着娴妃的面撞墙而死。
如今唯一的阿玛又被弹劾贪污,深知阿玛为人的娴妃,绝不信阿玛会贪污受贿。
事实上那尔布也的确没有贪污,赈灾款在朝廷拨下去后,便被层层剥削,到那尔布手里时,已经所剩无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那尔布是一个清廉的官员。
饶是他把全副身家都赔了进去,也不够养活灾民。
娴妃求和亲王去查出了真相,以为这样父亲就会被无罪释放。
可皇上查出那尔布无罪之后,仍然不能放人。
朝中贪污赈灾款的人实在太多,其中不乏皇亲贵胄,就连太后的侄子都参与其中。
这些人皇上不能罚,最好的办法便是让那尔布顶罪。
可皇上也知那尔布无辜,他陷入两难之中。
娴妃拖着瘸了的左腿,跪在皇上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皇上能给她阿玛一个公道。
太后也插手进来,她却建议立刻绞杀那尔布以平民愤。
为了让皇上同意,太后甚至直言:就算那尔布没有贪污,他也有罪,因为他无能!
朝廷布下的赈灾点都面临缺钱少粮的状况。
可只有那尔布负责的地方出事了,这足以证明那尔布无能。
如果大清的官员都像那尔布一样无能,那么大清迟早要亡!
杀一个那尔布,即可以平民愤,也不用与宗室为敌,可谓一举两得。
死一个那尔布,皇上的天下稳定了,这是值得的。
且那尔布还有一个天子妃嫔的女儿,这样的身份都照死不误。
这也能向天下人证明大清的律法不可亵渎。
虽然太后振振有词,一副为皇上着想,为天下着想的模样。
但皇上心中十分清楚,太后此举是在庇护她的侄子。
同时皇上也清楚,太后所言的确是解决事情最好的办法。
只是那尔布着实无辜,且娴妃多年来在后宫一直不争不抢,安分守己,从来没求过他。
如今苦苦哀求自己,放他父亲一马,让皇上怎忍心真的杀了那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