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作者:海青拿天鹅      更新:2025-09-11 10:52      字数:3789
  
  对此,长公主颇为轻蔑,说桓熠为人,只幼稚二字
  孙微深以为然。
  就算桓氏远在荆州,也没有人敢轻视。即便桓熠一整年才现身一次,他的名号也会每日被人在朝野之中提起。
  而对于桓氏的女眷,也无人敢不敬。太后寿辰时,她头一个接见的,就是桓氏的女眷们。
  如今,这庾氏既然派长史来迎接孙微,可见是有意要打交道了。
  “庾夫人有心了。”孙微道,“请长史引路,莫让夫人久等了才是。”
  行馆里,庾氏已经领着一干女眷,在院中等候。
  孙微是王妃,众人见她来都,齐齐行礼。
  “诸位不必多礼。”孙微上前,和气地将庾氏扶起,“妾有孝在身,虽久仰夫人贤名,却无缘在京中一见。今日得见夫人,妾喜不自胜。”
  庾氏看着她,亦笑道:“王妃哪里话。王妃千金之躯,妾等得见王妃,不甚荣幸。还望王妃恕妾等未曾远迎之罪才是。”
  众人寒暄一番,庾氏亲自引着孙微入内。
  妇人们簇拥在旁,颇是热闹。待得堂上落座,只听庾氏与左右笑道:“曾听闻王妃生得花容月貌,果真百闻不如一见。”
  妇人们一道附和。
  这等贵眷们欢聚恭维的热闹场面,孙微这辈子是第一次见。不过上辈子,她是司空见惯的。
  孙微想着,桓氏的贵眷们如此热情地待自己,恐怕除了自己是豫章王妃,还有别的事。
  庾氏身后,站着两个女子。
  其中一人长得娇小柔弱,白皙的鹅蛋脸,红唇如樱桃一点,颇有楚楚动人之态。
  这就是桓令仙。
  而另一位,则是桓家五公子的妻子袁氏,前两年才过的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孙微的目光只一扫而过,袁氏忽而道:“听闻王妃出自南岭鲁氏,乃阴阳大家?”
  旁边的声音都低了下去。
  孙微含笑道:“虽是家学,却不敢当大家之名。。”
  袁氏轻笑,对庾氏道:“上月,妾那小儿满周岁,郡公说,要请大师来看看相。如今遇得王妃这般高人,却是正好,不若就请王妃来算一算?”
  原来如此。孙微心道。
  这袁氏生下的儿子桓淄,自出世之后,就备受桓熠喜欢,是南郡公府中最受宠的孙辈。
  桓熠信相术,想来,这庾氏在京中是听了好些关于孙微的传言,今日特地来找她看相。
  庾氏微笑地看向孙微:“未知王妃之意?”
  这架势,自是等着孙微恭顺地答应了。
  孙微却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妾虽受教于家学,却不擅相面之术。”
  这话出来,妇人们皆是一怔。
  袁氏显然没想到孙微推拒,脸上的笑意僵了僵。
  第109章 桓令仙
  “看相问卦,最重缘法,不可轻易而为。”过了会,桓令仙柔声对庾氏道,“母亲,王妃也是为了淄郎好。”
  庾氏颔首:“此言甚是。”
  说罢,她对孙微道:“听闻王妃要到江州去?”
  “正是。”孙微道。
  “妾等回荆州,亦经过江州。”庾氏道,“今日得遇王妃,正好同行,未知王妃之意?”
  孙微道:“如此,妾幸甚。”
  二人又说了一会话,孙微告辞而去。
  “什么豫章王妃,不过是个乡野女子,竟敢在大夫人面前无礼。”袁氏被拂了面子,孙微才离开,就抱怨道,“在建康时,太后对她只字不提,京中贵眷,谁又识得她?如今又被打发去了寻阳宫,建康更无她一席之地。夫人乃桓氏主母,她一个小小方士之女,也敢在夫人跟前装样子!夫人,我桓氏头顶着先太子妃的天大冤屈,如今还在受这妇人的藐视。回头定要禀告郡公,让郡公治她!”
  庾氏看她一眼,道:“她怎么说也是豫章王妃,明日我等就要过江州,你少说两句。”
  “五叔母莫气。”桓令仙也在一旁安抚道,“祖父和五叔必不会叫五叔母无辜受这委屈。”
  她一发话,身旁的姑嫂赶紧上前来安慰。
  袁氏得了一番好话,脸色这才好些。
  “桓氏的这些人,把王妃当什么了?”走在回廊下,阿茹不满地对孙微道,“路边摆摊算命的么?”
  孙微淡淡道:“桓氏乃豪门,太后也要给几分面子,不过那位庾夫人,向来是通情理的,今日之事,恐怕有些别的缘故。”
  阿茹想说你怎么知道?正要开口,后头忽然传来一个声音。
  “请王妃留步。”
  二人回头看去,却见是桓令仙。
  只见她手中捧着一袭披风,道:“江上风大,母亲恐王妃受凉,令妾送上这新制的披风来。物事虽粗鄙,却可堪挡风御寒,还望王妃不弃。”
  孙微看了看那披风,是崭新的蜀锦所制,一望即知价值不菲。
  “多谢女君。”孙微让阿茹收下,明知故问,“未知女君名讳?”
  “妾闺名令仙。”
  “原来是令仙女君。”孙微笑道,“久闻女君美名,今日所见,果不虚言。”
  桓令仙谦道:“王妃过誉。”
  “还请女君替妾谢过庾夫人。”孙微道,“若无旁事,妾先回房去了。”
  她说罢,便要转身。
  却听桓令仙忙又道:“王妃请留步!”
  孙微轻轻叹息,转头看她。
  “女君要见妾,倒也不必绕这么大的圈子。”
  桓令仙怔了怔。
  “袁夫人问卦,想试探妾卜得准不准,这是女君安排下的。想来,女君想问太子妃人选之事,对么?”
  桓令仙望着她,面颊涨红。
  “妾不曾……”
  “那就当妾没说,请女君切莫再追来。”
  孙微说罢,作势要走。
  “王妃所言甚是!”桓令仙忽而道。她上前来,挡在孙微跟前,低声道:“是妾唐突了王妃,还请王妃恕罪。可王妃若是知晓太子妃的人选,就告诉妾吧。若是不知道,替妾卜一卦,好么?”
  孙微不多言,只将她带到僻静之处,让阿茹在外头望风。
  “这门婚事,女君有何思量?”她问道。
  桓令仙低头搅着手指:“在京中之时,太子曾与妾说,对妾有意。”
  孙微并不意外。
  “哦?女君如何回答?”
  “妾吓坏了,什么话也不敢说。”
  “太子有意于女君,不是好事么?何至于吓坏?”
  桓令仙摇摇头。
  “阿姊才喜欢太子,妾不喜欢。而且那地方……”她犹豫了一下,道,“阿姊已经被害死在那里,为何还要妾去?就因着祖父的执念,妾不得不以身犯险么?阿姊必定也不想我步她的后尘。”
  她的神色失落:“可妾不敢说,家里无人敢忤逆祖父,母亲也是。妾让母亲向王妃打探宫里头的意思,母亲还以为妾急着当太子妃。妾的心思只有藏在自己心里。”
  说罢,她抬头望着孙微,神色凄楚:“妾能求王妃一件事么?妾这心思,只与王妃一人说过。就算王妃不愿替告诉妾实情,也求王妃切莫将妾的心思告诉母亲,好么?”
  “妾与女君不过萍水相逢,一应言语过耳即忘,没什么好告诉庾夫人的。”孙微道。
  “如此。”桓令仙察觉了她的淡漠,行礼道,“多谢王妃。”
  孙微看着她低头转身离去,悠悠道:“女君会嫁给心中所念之人。”
  桓令仙的脚步定住。
  她看着孙微,神色不辨喜怒:“什么所念之人,妾何来所念之人?”
  孙微不多言,只走向回廊,头也不回:“那就当妾什么也没说。”
  ——
  “这桓女君倒是有几分颇有几分真性情。”回到屋子里,阿茹道。
  孙微不以为意:“高门大户出身之人,岂有平白无故的真性情。她那是走投无路,才来求我。”
  “王妃似乎不喜桓女君。”阿茹道。
  “我不喜别人在我跟前耍小心思罢了。她撺掇着庾氏和袁氏,你以为是因为什么?”
  “不知。”
  “她与我不熟,却又急着问些紧要问题,自知没有成算,所以攒了此局,投石问路。”孙微道,“若我生气了,气的也是庾氏和袁氏,与她无关。她仍可假装无辜,继续试探我。连母亲和嫂嫂她也能算计,她这人能有多心善?”
  “还真是。”阿茹陪着孙微入了屋子,“可她终是没沉住气。就算王妃不曾识破,她有求于王妃,也还是要现身的。王妃还替她卜卦做甚?”
  孙微淡笑:“我亦是局中人。她越是不简单,我便越要留几分情面。她出身桓氏,凭着这层身份便不可小觑。兴许我也有有求于她的时候。”
  ——
  九月末,秋意初现,孙微还是来到了寻阳城。
  船至城外时,天色已晚,江风起,风中透着些许寒意。
  空气的气息微凉,与记忆全然重叠,让孙微一时分不出前世和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