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作者:海青拿天鹅      更新:2025-09-11 10:53      字数:3783
  
  她按捺着焦躁,道:“太子也知道,寻阳前不久才出了乱子,无论是州务还是军务上,都离不开世子。更何况还有会稽的战事……”
  “你说的这些,我通通都和太后说过。可无济于事。”
  太子说罢,转头看着孙微:“太后可是比文武百官更不好说话。”
  孙微知道,事到如今,周昶必也早就在太子这边使过劲了。太后这次执拗如此,着实不同寻常。
  “太子想让世子出来么?”孙微问。
  “如何不想?”太子道,“子珩是我的左膀右臂,没有他,我连共同商议的人也没有。”
  “既然如此,妾有一计,须得得太子出面。”孙微道,“若此计成,不出意外,世子将很快出来。”
  “何计?”
  “请太子亲征会稽。”
  太子停住了脚步。
  他看着她,颇有几分不可思议。
  “我若亲征,与子珩有何关联?”
  “太子在太后心目中地位尊崇。若太子亲征,则太后不敢儿戏,必定寻一信任的得力干将陪同太子,此人的人选非世子莫属。”
  太子笑了笑,道:“这主意听来,似乎不错。不过,王妃就这般笃定,太后会选子珩么?”
  此事,孙微没有十分把握,也有九分。
  一来,司马隽虽树敌不少,但从无败绩,朝中无人敢否认他用兵的能耐。二来,孙微这边还有周昶。她曾与周昶商议此计,周昶答应,若她能说动太子亲征,那他就能让万寿郡主去劝说太后,请太后放出世子陪同太子。
  她笃定地说:“妾卜过一卦,太后确实会选世子。”
  太子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
  好一会,他忽而笑了笑:“我没想到,王妃竟为了子珩而劝我亲征。要知道,刀剑不长眼,王妃不怕出意外么?”
  “太子误会了。”孙微道,“妾并非单纯为了世子,而是为了大局着想,会稽一役,不能败。且太子乃主帅,运筹帷幄之中,并不必亲自冲锋陷阵。前方有世子为先锋,太子坐镇中军,并无刀剑之险。妾万不敢拿太子的性命开玩笑。”
  “既然如此。”太子笑问,“王妃会陪我一道去么?”
  第167章 圆融
  孙微不解:“妾一介妇人,行军打仗之事又一窍不通,只怕……”
  “王妃着实过谦。”太子笑了笑:“事到如今,谁人不知,王妃一人胜过千军万马?王妃方才说的助子珩脱困之法,我乐意为之。只是,我最清楚子珩的性子。他是个常胜将军,用兵之事,他颇有主张。可我若身为主帅,便须得顾及朝野,所思所虑,不可局限于战场之上。若意见相左时,我需要有人能帮着劝住子珩。”
  孙微明白了。
  太子是聪明人。他深知自己这主帅,不过是个虚衔,帐下将官没有一个是他的人。而头一个不好管的,就是司马隽。
  “殿下多虑了。”孙微忙道,“世子一向对殿下忠心耿耿,殿下有令,他必不敢不从。”
  “王妃不必为子珩遮掩,他是我的堂弟,他性情如何,我最是了解。”太子道,“当下三吴那边的布局,皆是他一手操办。从前,他就是出了名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便是他父亲豫章王在世之时,凡遇着分歧,他也甚少听话。故而常常是他那头得胜,豫章王却要在后头收拾他得罪了人的烂摊子。也是如此,朝中才一直有他要做奸雄的议论之声。我知道他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必胜二字而去,可一旦打起来,那便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此番对三吴用兵,乃近年之最,各方阻力也必是最大。我担着这亲征之名,首要之事,便是在后方调和各方利益。我与子珩,虽是君臣和兄弟,但也难免遇到意见相左之时。到时候,便需要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两边调解。我以为,王妃便是那上佳之选。”
  孙微思索片刻,道:“只怕世子执拗起来,也未必愿意听妾的话。便如此番之事,世子不欲妾知晓,便吩咐了一干臣下对妾守口如瓶,足足大半个月杳无音信。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终于知道世子的下落。到时,妾只怕有负重托。”
  太子看着她,笑了笑。
  “如此,方才所议之事,我便要再行斟酌。”他说,“我这主帅若是当得里外不讨好,不当也罢。子珩的事,王妃切莫忧心,便让我再想想别的办法。”
  孙微愣了愣。
  心想,这太子也果真是个不吃眼前亏的人。竟是一副谈不拢就不谈了的架势。
  她想说些什么,话到了嘴边,心思却又一转。
  太子此举,不像他往日内敛的作风,倒颇有几分逼她抉择的意味。
  他越是着急,她就越不能急。
  “妾惭愧。”她低头一礼,“殿下体恤之恩,妾万分感激。”
  轮到太子沉默了片刻。
  “王妃接下来作何打算?”他问。
  孙微露出失落之色,道:“妾早就想过了。世子之事,关乎朝廷和后宫,牵连甚大。妾就算尽绵薄之力,只怕也毫无建树,到了这一步,也只可作罢。知道了世子性命无虞,妾也暂且安心了。建康乃是非之地,妾又是违命秘密而来,不可久留。明日,妾就回寻阳去。”
  “哦?”太子道,“莫非王妃不忧心会稽的战事了?”
  孙微苦笑:“世子尚且力不从心,妾纵然担忧,又有何用?”
  太子似笑非笑:“不知王妃是否还记得,在静院时,王妃曾说要替我出谋划策,哪怕尽微末之功也好。那时的话,莫非是信口开河?”
  孙微忙道:“妾不敢,妾当时所言,句句发自肺腑。”
  “既如此,王妃便不该因畏惧而退缩。”太子道,“子珩执拗,想来确实不会全听王妃的话。不过,我请王妃随我出征,亦非全是为此。”
  “哦?”
  “我近来,常常忆起京口之事。”太子缓缓道,“那时我明明知晓北府兵变,却毫无惧怕,为何?只因前路无论遇见何种艰困,王妃总能化险为夷。有王妃在身边,便抵得整个北府。”
  说罢,他看着孙微:“我话到此处,王妃可愿意了?”
  孙微心中松了一口气。
  到底方才没有轻易应下,否则被动的就是自己。
  其实,太子不过看中她的卜算之法罢了。
  “能为殿下分忧,乃妾求之不得之事,岂敢推却?”她再向太子一礼,“殿下有命,妾自当尽力而为。”
  太子终于露出了满意之色。
  他望着四周的园景,继续前行。
  “王妃想子珩出来,我又何曾不想?”他的话语中颇有些感慨,“不仅想,我更还盼着子珩建功立业,超越他父亲,成为朝廷重臣,好助我一臂之力。我以为,会稽一役,就是最好的时机。”
  太子的想法没有错。
  司马隽一直想辅佐太子,一统岌岌可危的天下。
  上辈子,司马隽确实因着会稽一役声名大噪。但因得桓熠经江州攻打建康的事,司马隽在朝中落了把柄,且因为收拾桓熠而实力大减。而王磡得了北府,闾丘颜得了荆州,朝中内耗加剧,司马隽也只能继续应对各方崛起的势力,无法放开手脚。
  司马隽受困,太子的宏图大志便也无从谈起了。
  当下之势,王磡没有得到北府,但他并不甘心,把手硬是伸到了江州来。
  更要紧的是,太后默许了王磡的所作所为。
  “不知太后如今对世子有何打算?”
  “太后对子珩,颇有些恼怒。”太子道,“桓氏是太后的心头刺。她以为,当下桓熠病重,桓氏内斗,正当虚弱之时,可一举将桓氏和荆州收拾了。也以为为子珩会与她同心,不料子珩坚决反对。”
  孙微道:“桓氏虽内乱,可荆州兵马仍在桓氏掌握之中。朝廷大军压境,反而会让桓氏搁置纷争,与朝廷对抗。更何况,如今三吴的战事当前,朝廷不宜两头开打。妾以为,世子的想法并没有错。”
  太子苦笑摇头。
  “在太后的眼里,忤逆本身就是大错。”太子道,“不过太后即便有不妥,子珩又何尝全然无错?他既然知道太后性情,却不懂圆融,不会变通,也并非处事之道。”
  第168章 芳华苑(上)
  这确实。
  利刃易折。
  司马隽若懂得圆融二字,上辈子也不会是那样的结局。
  “妾明白了。”孙微点点头,“待此事了结,妾会好好劝劝世子。”
  “如此甚好。”太子欣慰道。
  “只是还有一事。”孙微道,“妾随殿下去会稽,只怕太后不会允许。”
  “此事不难。”太子胸有成竹,“只须一个人出面劝说太后。”
  “谁?”
  “万寿郡主。”
  孙微想了想,道:“郡主虽能在太后面前说得上话,可她绝非好事之人。不知殿下如何能劝万寿郡主出面?”
  “王妃不是忧心王治的无能会毁了江州将士和吴郡的战事么?郡主又何尝不忧心王治因此坏了王氏的名声?”太子道,“只要王妃愿意保证出手相助,让王治打赢吴郡一役,郡主定设法让王妃随我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