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作者:海青拿天鹅      更新:2025-09-11 10:53      字数:3709
  
  孙微问邓廉:“邓司马可知晓此事?”
  “臣不知。”邓廉道,“臣只知会稽的战事。不过那消息是会稽府送来的,看字迹,当是阮回的手笔。说起来,世子自从去了会稽,就未再给臣来过亲笔信。”
  如此说来,这消息兴许是真的。
  “那三仙教的百夫长把自己人送到吴郡来当俘虏,又是怎么一回事?”杨荃问道。
  孙微寻思着,踱步行至门前。
  云越积越厚,似有雷电在云层中穿梭。忽而一声闷雷,树叶悉悉索索地作响,空气中弥漫起泥土的气息。
  下雨了。
  孙微望着外头,好一会,道:“若我猜的不错,这一切都是世子安排的。那百夫长的金子是世子给的。世子就是要给王治送一个功劳。”
  杨荃不禁道:“照事情首尾猜测,确实似是如此。可王治是什么人,世子何至于要送他这个脸面?”
  孙微没有说话。
  这一点,他们恐怕想不到,但孙微不会不知道。
  司马隽是在成全她。
  他仍然不想让她待在这里。
  王治早早得了功劳,就能早早回去,那么她也能早早回去。
  这傻子……
  孙微道:“世子不会让三仙教到吴郡来。吴郡紧挨着建康,世子不会涉险让三仙教北上。”
  邓廉却面色古怪,欲言又止。
  孙微正要问他想说什么,杨荃忽而一拍脑门,恍然大悟:“所以世子在临海设了局,反倒让三仙教有了南下的理由?”
  孙微点点头:“正是。”
  第181章 赏赐
  ——“工事固然要紧,但工事也是死物……世子须得从今日开始思考,若与孔岐来一场决战,当在何处……”
  ——“夫人是要我诱敌深入?”
  ——“朝廷在明,他们在暗……待守军耗得人倦马乏,再一举破之。这般路数陈旧简陋,却总是奏效。世子如今亲自对付他们,切不可再重蹈覆辙。”
  孙微脑海里浮现出在寻阳时,她曾与司马隽商议与三仙教的决战之地。一是会稽,一是临海。
  这两个地方,一处是三仙教的老巢,乃三仙教必争之地;而一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虽然议论之时,他二人并未商议出应该定在哪里。但如今看来,司马隽已经下了决断。
  若司马隽能抓住机会,在临海重挫三仙教一番,战局可定。
  可前提是司马隽能赢。
  杨荃显然也有同样的疑惑:“三仙教八万之众,世子早将兵力布置在三吴和京口,又哪里来的兵力去应对临海一役?”
  能动的只有江州剩下的三万兵马,可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三万兵马不能从天而降。
  虽然她觉得司马隽不会打无胜算的仗,可她的心里依然忐忑不安。
  思索之下,孙微只有让邓廉跑一趟。
  “请邓司马亲自往会稽一趟,务必向阮回问清情形。”
  邓廉随即应下。
  孙微又道:“今日之事,还请二位务必守口如瓶,不可让王治知晓。”
  杨荃和邓廉对看一眼,问:“让王治知晓世子的恩惠,不好么?”
  孙微摇摇头:“王治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记恨。望二位务必记住我的话。”
  二人拱手称是。
  邓廉稍加收拾,即将启程前往会稽。
  “有件事情,臣以为还得让王妃知晓。”他道。
  “何事?”
  “前阵子,世子刚从宫里被放出来之时,得知王妃要到吴郡来。那时臣就问过世子,莫非当真要让王妃以身涉险?那时世子就说,吴郡不会有大战。”
  孙微愣了愣。
  他继续道:“世子引三仙教往临海,想来那时就已经有了对策。”
  “邓司马为何说起这个?”
  “臣以为,此事重大,世子不曾却知会王妃,是怕王妃担心。臣说这事,是怕王妃气恼世子欺瞒,做出不智之举。”
  “何谓不智之举?”孙微问,“邓司马莫非以为,我会像上回一样,不顾一切地去寻世子?”
  邓廉讪讪地笑了笑。
  孙微道:“请邓司马放心,我知晓战场非儿戏,不会贸然前往。一切还等着邓司马的消息,而后再做打算。”
  邓廉得了孙微的许诺,安心上路。
  阿茹目送邓廉离开,将窗户关上:“这雨一旦下了,就下个不停。都这个时辰了,王妃午歇么?”
  等了一会儿,不见孙微答话。
  她回头,只见孙微仍旧坐着,若有所思。
  “王妃怎么了?”她说,“近来总是出神。”
  “没什么,你去吧。”孙微道。
  阿茹离去,室中只剩孙微一人。
  她听着雨声,她轻轻摩挲着腕上的镯子。
  蓦地,司马隽看着自己时的双眸,还有离去时的身影,似又在眼前。
  她倒是宁愿邓廉没有跟她说方才那番话。
  因为这在提醒她,司马隽对她越好,日后自己离来时,就越艰难。
  有时,她觉得,如今的司马隽很是陌生。毕竟上辈子,他们从来没有说过那么多的话,也从未对彼此做过那么多事。
  孙微,心里的声音在默默提醒。
  千万不可忘了,你为何回来。
  ——
  因着王治立下的头功,宫里头很快来了旨意。
  太后对王治大加赞赏,顺带也提及了孙微的功劳。
  孙微跟太后打了两辈子的交道,深知这顺带提及十分不易,已经算是一番认可,不能奢求更多了。
  这些都在孙微的预料之内。
  王治的胜利虽然不过是千余人的小打小闹,但只要冠上王氏二字,无论如何庆贺都不为过。
  不过,教孙微意外的是,王治因此得了个监军的头衔,监三吴战事。
  看来王磡心知肚明,王治虽然拿了头功,但这点功绩上不得台面。
  待宣了旨,那内侍笑盈盈地上前来,对孙微问候:“太后惦记着王妃,不知王妃近来是否安好?吃穿用度是否称心?”
  孙微谦恭地答道:“劳太后挂念,妾一切安好。还请内侍替妾给太后问安。”
  说罢,她让阿茹给内侍奉上赏赐。
  “是,小人一定将王妃的意思带到。”内侍笑盈盈地说,“除此以外,太后还有一句话,令小人转告王妃。”
  “内侍请讲。”
  “太后说,王监军当此重任,还是头一回,还请王妃多多照拂。王妃之所求,待回宫以后,一切好说。”
  孙微笑了笑。
  太后虽是司马家的太后,但到底是出身王氏,事事都站在王磡父子这边。不过这话里的意思,倒是对孙微的本事颇有认可,这对孙微是有好处的。
  “妾不过是一介妇人,何来照拂监军一说?妾不敢当。”
  “王妃实在是过谦了。”内侍道,“小人不过替太后传话,如今话带到了,小人告退。”
  孙微莞尔,令人招待内侍去用膳。
  王家也来了些人,是王磡派来辅佐王治的。其中一人引起了孙微的注意。
  那是个年轻的文士,看形容举止,当是王磡府上的幕僚。
  此人,孙微从未见过,看了他几眼,留了个心。
  “就王治那点功劳也能当监军?”回到屋里,阿茹嗤之以鼻,“旁人果真说的不错,姓王的果然要大过天去。”
  孙微没说话。
  这任命颇有深意。
  思索片刻,她道:“监军虽不能代将军发号施令,却能阻挠将军发号施令。而且,有了这头衔,王治就不必裹足于吴郡地界。”
  阿茹面露诧异,问:“太后和王磡到底想做什么?”
  孙微徐徐道:“既然太后说了要我帮忙,那就没有瞒着我的道理。想来,很快就会知道了。”
  果不其然,次日,待使节离开后,王治便道,有事与孙微商议。
  第182章 叮嘱
  二人在置酒的亭中坐下。孙微看一眼王治身后,昨日那年轻文士一直站着。
  “这位郎君,妾从未见过。”孙微道。
  王治道:“这位是我府上的门客,姓李,单名一个陌字,他文采了得,日后他就留在我身边做事。”
  李陌上前向孙微做礼:“在下李陌,见过王妃。”
  孙微知道这行军打仗的时候,什么文采都不是紧要的。这李陌能跟在王治身边,想来长处在于出谋划策。
  “原来是先生。”她微笑着对王治道:“妾听闻,天下智勇之士,莫不以入王氏幕府为容。府上果真人才济济。”
  王治也笑了笑:“只可惜,我府上纵然能尽揽天下智士,也防不住王妃与世子里应外合,将我戏弄了一番。”
  “哦?”孙微面不改色,“此话怎讲?”
  “王妃曾卜算,说吴郡当有上万三仙教众来犯,为何最后只来了千余人?”
  孙微听这话,便明白王治十有八九已经知晓了司马隽在临海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