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作者:
海青拿天鹅 更新:2025-09-11 10:54 字数:3728
江缨虽不言语,脸色却愈发苍白。
几日前,她对父亲甚是想念,于是偷偷前往李陌的宅子,想去找他说话。却意外遇见了一个女子。
江缨记得,她叫姚蓉……
“谁?”江缨再也忍不住,急切地问,“师兄效忠于谁?”
孙微注视着她:“你须得先回答我的问题,李陌和江长史,究竟是什么关系?”
——
李陌得了消息,便匆匆赶往豫章王府。
通传不多时,孙微便陪着江缨出来,笑着对李陌道:“妾正要送江女君回去。没想到先生就到了。”
李陌打量了江缨的脸色,见她很是平静,心中的预感反倒越发不祥。
“师父刚刚过世,家中仍在治丧。王妃若要上门吊唁,何不事先知会?在下也好到场亲迎。”
“先生说的是,”孙微道,“是妾欠考量了。”
李陌礼了礼,便带着江缨离开。
待回到江府,李陌急切地问江缨:“阿缨,王妃跟你说了什么?”
江缨没有立刻说话,只行至祠堂,给江原上了香。
“阿缨。”李陌又唤她。
“没什么,”江缨道,“王妃不过好奇师兄的过往。我说师兄从小随母亲来京,因着同乡的缘故,父亲收师兄为徒。平日里也不过是寻常往来,没什么好说的。”
“你只说了这些?”李陌又问。
江缨看向他,眼神中颇有几分考究:“我有话想问师兄,师兄不若先回答我。”
“什么话?”
“闾丘颜是谁?”
李陌冷声问:“王妃说起了闾丘颜?”
“正是,她让我来问师兄。”江缨道,“还有,师兄早年一直说要找兄长,不知找着了么?”
第334章 兄弟(上)
“李陌的母亲尤氏是宁州人氏,其父是商贾。年少时,尤氏随父亲行商至益州,并在益州居住多年,而后嫁给了个益州人,生了两个儿子。那个益州人姓闾丘。生下的儿子,长子名唤闾丘颜,次子便是李陌。”
孙微正说着李陌的过往,司马隽问:“为何同父同母生下的两个儿子,却是不同姓?”
“那是后来的事。兄弟二人原本同姓,后来尤氏的丈夫行商失败,脾气越发暴戾,常常殴打尤氏,尤氏不堪其辱,便带着小儿子回宁州老家投靠父亲,只留下长子给丈夫。归家后,尤氏被家人安排,又嫁给一户李姓人家,李陌的姓氏由此而来。只是不久后,尤氏刚嫁的丈夫便去世了,只留下尤氏母子相依为命。”
“那么尤氏和李陌又是如何到了京师?”
孙微继续说:“江原和尤氏是同乡,也是总角之交。江原有一年回乡,与尤氏重逢,惊闻她这些年的遭遇,心生怜悯。加之李陌自小聪慧,江原甚是喜爱,当即就收了李陌为徒,把尤氏母子接到了建康。”
“听起来,江原对尤氏的情谊不一般。”司马隽忽而道。
“那却不知。”孙微心想,倒是看不出来,他原来也喜欢打听这些男女八卦。
“就这么相安无事了几年,李陌在江原的教导下初露头角,尤氏却身患重病。临终前的那两年,尤氏总与李陌说起闾丘颜。说当年无能为力,没能带着两个孩子逃跑,必是苦了长子。她心中牵挂多年,叮嘱李陌务必要找到兄长,好好照顾他。”
司马隽冷冷道:“尤氏大约不曾料到,她的长子如此了得,根本无需照顾。”
孙微道:“正是。只是江原父女从来不知道,李陌早就找到了兄长。他所谓去若耶山的修行,兴许就是为了替闾丘颜做事。如今细想起来,妾自打到了京师后的几件大事,的确都有这两兄弟的踪影。”
司马隽忆起过往,的确如此。
“北府兵变,是李陌向王磡献上的计谋。而其中的关键崔泮,却是闾丘颜的人。”
孙微接着说:“鲁明这案子更不用说,李陌和姚蓉能里应外合,亦离不开闾丘颜的撮合。至于三仙教的案子,李陌在其中十分活跃,倒是不知闾丘颜又出了什么力。”
司马隽抬头,看向门外阴沉沉的天,道:“夫人可还记得梁温。”
“自是记得。他投靠了王磡,在王磡的默许下当了那广州刺史,所以广州也成了王磡的地盘。”
“那夫人是否还记得,你我是如何知晓梁温投靠了王磡?”
“自是因着王治和李陌突然到了广州,而李陌亲口说梁温是他的人,也是王磡的人……”
孙微顿了顿,忽而明白司马隽为何问这个问题。
“世子是说,我们被李陌误导了?”
司马隽的脸色变得严峻:“他只是没把话说全。梁温首先是李陌的恶人,若李陌和王磡同心,梁温自然也是王磡的人。可如今你我已经知晓,李陌实则是闾丘颜的人,那梁温自然而然也就是闾丘颜的人。”
孙微色变:“梁温既然是闾丘颜的人,也就可能在庇护他。”
司马隽颔首:“怪不得闾丘颜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了那么些时日,怪不得他要从东海逃跑,原来狡兔三窟,李陌早就把广州变成了闾丘颜的老巢。”
孙微心头一沉。
若是如此,就难办了。闾丘颜丢了荆州,却得了广州。
虽然二者地位不能比,可广州有广州的好处。
广州有南岭为天堑,兵力难以北上。而同样,北边的兵力也难以攻打广州,实乃割据一方的绝佳之选。
“可这不过是世子的推测,恐怕还有佐证。”
“我不缺佐证,”司马隽道,“先前,我与姚蓉遭遇,烧了她的船。那之后,我让殷闻和曾访暗地里跟着她。她逃走之后,又令寻了一艘南下。那船家,正是来自广州。她逃去的方向,也是广州,”
这是个坏消息。
“若是如此,世子做何打算?”孙微问。
司马隽神色沉着:“闾丘颜此人,天涯海角也不能放过。更何况他在广州,不算太远。”
——
浓云密布,平地响起一声闷雷。
司马隽趁着雨未下大之前,迅速前往东宫,面见太子。
“我还以为你再不愿来见我。”太子微笑地虚扶一把,令他起身。
司马隽谢了恩,太子将他打量片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头上的伤养的如何了?”
“已经大好。”
“那就好,”太子道,“你今日既然进得宫来,便留下,你我好久没一道用膳了。”
司马隽道:“今日臣进宫来,是有要事与殿下商议。”
太子指了指坐榻,让他落座。
“何事?”他问道。
“臣知晓了闾丘颜所在。”
“哦?”太子换了个坐姿,身子前倾,“速速说来。”
外头的雨越下越大。尽管才到申时,巨大的雨幕俨然将天地连成一片混沌,东宫里掌了灯。
司马隽将前因后果说尽,太子也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神色。
“依你所言,闾丘颜竟然是在广州?”
“正是。”司马隽道,“如今他尚未知晓自己已暴露行踪,正是派人前往捉拿的绝佳时机。同时,臣想请殿下令吏部另外拟定广州刺史人选,待臣一并捉拿梁刺史,新刺史当同时到任,以保广州安宁。”
太子站起身来,踱了两步。
“你想派谁去广州捉拿闾丘颜?”
“褚越刚从北府都督的位子上下来,能堪此大任。”
“嗯?他要分北府兵去么?”
太子的神色满是不情愿,司马隽沉住气,道:“江州离广州更近,要对广州用兵,自是从江州和荆州调集兵马更为妥当。太子放心,兵马之事,臣会安排。”
“那就好。”太子豁然开朗,“你办事,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不过,我以为,你亲自前往更好。”
“臣信得过卓竞。”司马隽道,“臣虽有此行,但大伤方愈,郎中嘱咐不得远行。”
“哦?如此瞻前顾后,却不似你的做派。”太子笑了笑,“莫不是放不下王妃一个人在建康?”
第335章 兄弟(下)
司马隽神色从容:“殿下何意?”
太子笑道:“玩笑话罢了,何必当真?”
“还有件事情,臣以为,当向殿下禀报。”
“何事?”太子问。
“尚书府的主簿李陌与闾丘颜勾结,必定要向他泄露朝廷机密,此祸不可不除。臣以为,当速速将李陌拿下。”
“嗯,有理,”太子道,“我让粱幌去捉拿。”
“不必了,臣信不过粱幌,如今李陌已经在我手中。”司马隽道,“请殿下责令廷尉彻查此案,臣自当将李陌交给伯悠。”
太子吃一惊,不由地蹙眉:“这是胡闹。朝廷有朝廷的章程,七尉部掌京畿治安,廷尉掌刑狱。非重案要案,自当交给七尉部处置。一个小小李陌,何须劳动廷尉?”
“本是此理,可是臣怀疑,李陌和粱幌有勾连。把李陌交给粱幌,反倒是放了李陌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