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作者:积羽成扇      更新:2025-09-15 10:03      字数:3251
  一个慈眉善目的男人走进堂屋,对着陶谦低眉行礼。他的神色与寺庙的佛像颇为相似,带着悲天悯人般的祥和。
  陶谦最是厌恶笮融的这番做派。
  他深知眼前之人再冷血刻毒不过,却非要摆出这副大善人的面貌,令人作呕。
  若不是笮融确实有一些才能,还能帮他敛财,他绝对不想与这样的人有任何瓜葛。
  笮融抬起头,一眼瞧见了陶谦的沉闷。
  “又是哪个不长眼的惹了我们使君?”
  他的声线低沉柔和,任凭谁也想不到,他来这之前,刚杀了数十人。
  陶谦没有解释,将手中的两封信一起交给笮融。
  笮融看完信,眉眼间仍是悠然平静的模样。
  “国相怎么看?”
  “青州黄巾贼发难一事,颇有蹊跷。”
  陶谦自然也知道这一点。
  可他仍冷笑着,逼问笮融:
  “此事当真不是你的手笔?”
  笮融此人,杀性极重,为了排除异己不择手段。就算是他的恩人旧友,他也是说杀就杀。
  不管他做出什么可恨的事,陶谦都不觉得奇怪。
  被当面毫不留情的质疑,笮融不见任何怒色,反倒更温善了一些:
  “若是我的手笔,今日死的就不是刘岱,而是使君您了。”
  陶谦神色几变。
  “你!”
  笮融只是坦荡地笑着,拂去掌心的血痕。
  “听闻顾氏兄弟都投入曹操帐下……”
  陶谦压去心中的一丝惧意,忍着怒气道,
  “我按照你的计策行事,反倒给曹操送去一文一武两个人才?”
  说到这事,笮融面上虚假的笑意微敛。
  “是啊,他为什么没有死呢?”
  笮融呢喃着,仿若叹息。他的眼中带着一丝真诚的不解,却看得陶谦毛骨悚然,仿若见到了恶鬼。
  “那顾家兄弟究竟何处得罪了你?即便他们不能为我所用,倒也不必……”
  “使君。”
  笮融那双沁着凉意的眼直直地盯着陶谦,让他下意识地闭了嘴,
  “心怀恻隐之人,往往活不长久。”
  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笮融走上前,从袖中取出一只巴掌大的金马,递给陶谦。
  “因我计策有失,惹恼了使君。此物算是给使君的赔礼。”
  陶谦不想接,可他不得不接。
  见陶谦接了金马,笮融的面上才多了一份真实的笑意。
  “曹操之事,使君不用担心。广陵太守张超与陈留太守张邈是一家人,换句话说,我们在兖州境内也算是有一个交善的人。”
  笮融坐到陶谦的对面,取过桌上的酒杯,一饮而尽,
  “那张邈,志大才疏,不甘屈于人下。最有趣的是,他与曹操有旧,与他称兄道弟。
  “曹操一举成为兖州牧,心中最不甘的便是张邈了。”
  陶谦静坐着,沉默不语。他已隐隐察觉,笮融此人似乎对“好兄弟”带着极大的恶意,最喜欢看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那么此事,就交由你与张超。”
  陶谦此时只想送客,连具体的计策都不愿再问,
  “切记,不可让曹操继续壮大。”
  笮融起身,笑岑岑地询问陶谦:
  “使君是为了私仇,还是为了曹嵩那富可敌城的家财?”
  陶谦没有回答。
  笮融一边往外面走,一边背对着陶谦,伸出五指。
  “曹嵩的家产,我要五成。”
  看着他逐渐远去的背影,陶谦愤愤咬牙,喊来了仆从:
  “把这酒卮毁了,莫要再让我看见。”
  陶谦指的,正是笮融刚刚喝过的那一杯。
  侍从领命退下,陶谦望着空无一人的大门,抚平心中的气闷。
  “希望这一回,不要再节外生枝。”
  ……
  兖州。
  曹操收到鲍信的密信,决定明日动身,带领大军前往昌邑。
  他让夏侯敦守着东郡,又留了几个谋臣、文官,各自安排了职位,分散在不同的县城中。
  刘岱暴毙,兖州这块大饼从天而降,曹操说什么都要把他接住。
  他一向很能抓住时机,却也知道,这块大饼不是这么好吞的。
  “哪怕拿不下兖州,主公也要派人守好东郡,不能被人趁机而入。”
  郭嘉整理着行囊,将一只陶制酒壶放入行李中,
  “主公留下文若、程仲德,倒在意料之中,可他为什么要带走志才?”
  郭嘉转头看向在他屋里翻阅藏书的顾至,
  “连陈公台都留下了,没道理要带着志才走。”
  留下守城的都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或者是不方便离开的人。
  以戏志才的身体状况,本应该被列为“不方便”的人群中,却不知道为什么,曹操一定要带着他走。
  “这段时间,阿兄的身子好了许多,兴许是他自行申请,要与主公一同前往昌邑。”
  顾至专心盯着手中的书卷,头也不抬地回答。
  郭嘉上上下下地看了他一圈,面带狐疑:“你与文若、志才,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是,”
  顾至又展开了几寸竹简,看得津津有味,
  “我们瞒着你,在东阿一处饭肆享用佳肴。”
  郭嘉走了过来,伸手抽走他手中的竹简:“这只是嘉年少时的拙作,可不要伤了顾郎的眼。”
  顾至刚刚在看的是郭嘉十二岁时写的游记,对各式各样人与事的吐槽。言辞犀利锋锐,还时不时夹杂着几句中二语录。
  这是郭嘉的黑历史旧作,对现在的他来说显得幼稚可笑,但对顾至而言可是刚刚好。
  友人的黑历史,那绝对是让人八辈子也看不腻的东西,可比曹操那些藏书有趣多了。
  被郭嘉抢回了竹简,顾至并不在意。看过的内容他都已经记下,回去誊抄一份就是。
  只是……
  望着被收回匣中的“游记”,顾至骤然想起不久前在戏志才那见到的“无字天书”。
  那是原主留下的东西,似乎用了特殊手段藏了文字。
  起初,顾至只以为竹简上写着的是一些无聊而麻烦的秘密,并没有深究的兴趣。
  直到今天,看到郭嘉年少时写的游记,他才有了新的猜测。
  那空白竹简上写着的,会不会是原主的回忆?
  依据葛玄的说辞,原主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记忆错乱,乃至失去大量记忆的情况。
  对于记忆异常的人而言,用写日记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记忆,可谓合情合理。
  顾至决定在曹操大军出发前,去戏志才那再看看那只空白的竹简。
  “这次昌邑之行,你真的不一起去?”
  郭嘉的话语唤回了他的思绪,顾至回过神,给的答案随意而不走心:
  “行军路上的饭不好吃,何必与自己过不去。”
  “饭虽不好吃,但路上会有与你交善的郭奉孝,为你排解寂寞。”
  郭嘉半真半假地笑道,
  “你独自一人留在东郡,若是无聊了怎么办?”
  顾至张口即答:“有同样与我交善的文若在,我又岂会无聊?”
  郭嘉露出了浮夸的不可思议之色:“文若那温良俭让的君子之仪,岂会有我有趣?”
  门口忽然传来低低的咳嗽声。
  郭嘉回头一看,只见荀彧的侍从炳烛正站在门口,刚才的咳嗽声就是从他口中发出的。
  “顾郎,家主派我前来一询——今日和明日想吃什么菜肴?”
  方才的话被炳烛听到,郭嘉也不觉得尴尬。
  “文若要请顾郎吃饭,怎么不叫上我?”
  炳烛似笑非笑:“郭家郎君如此有趣,只靠自身的有趣就能吃饱饭了,何必惦记着一口吃食呢?”
  第51章 再见故人
  这句话的针对性太强, 显然,刚才的话被炳烛一字不漏的听了进去,现在正瞅准机会, 找他算账呢。
  郭嘉笑呵呵地凑近炳烛。
  “这‘有趣’,自然不能当饭吃。文若哪哪都好,门下炳烛所做的饭自然也是最好的。吃过炳烛做的饭,哪还能惦记着外面的山韭野菜?”
  炳烛本就没有真的生气,被这么一哄, 心头的些许不快也就消了。
  他与郭嘉又斗了两回嘴,最后,炳烛以“需要禀明家主”为由, 暂时回绝了郭嘉。
  郭嘉对此并不在意。
  以他对荀彧的了解, 值此分别之际, 即使荀彧不单独请他吃饭, 也会在行军前,为所有友人开一桌酒席,为他们饯行。
  所以, 不管是单独邀请,还是集体饯行, 这顿饭他吃定了。
  然而, 话不能说的太满, 很快郭嘉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当天下午,曹操从昌邑收到一份急报,决定连夜启程。
  原本预留的三天准备时间, 被缩短成了半天。
  马车上,错失一顿饭的郭嘉长吁短叹,哀叹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