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作者:积羽成扇      更新:2025-09-15 10:04      字数:3269
  柳城水草丰茂,是乌桓最为重视的牧地。
  曾获得袁绍的板授,被册封为单于的蹋顿就与他的部族在柳城盘踞。他们也是乌桓部族中最大的威胁。
  曹操的大军日夜兼行,花了十多天,终于抵达柳城附近。
  虽然在计划的时间内抵达目的地,但曹操没有贸然进攻。
  他将军队驻扎在平冈,先是派斥候查探地形,又找了一个并州出身的将领,让他伪装成商户的模样,到城内打探消息。
  派出两队斥候后,他自个儿也没闲着,召集了主要将领与谋士,聚在一起开会。
  司马懿也在被召集的人员名单内。
  因为吸取了先前的教训,他不再用木讷少言作为自己的保护色,而是在不更改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现得中规中矩。
  他不想让曹操觉得他敷衍,因此得罪曹操,同时,他也不想表现得太过出头,招了旁人的眼。
  这中间的度被司马懿掌控得极好,却也让他疲累不堪。
  在攒动密集的人影中,司马懿悄无声息地将目光转到顾至身上。
  在排除了一些错误的可能性后,他已初步确认,曹操忽然召他当谋士并不是因为心血来潮,也不是因为司马朗和曹丕的缘故,大概率是这个顾至。
  这个认知让司马懿更为不解。
  他把自己过去的经历与人际关系挖了八百遍,也没找到能与顾至交汇的地方。
  他找不到自己被顾至举荐的理由。
  得不出的答案始终如阴影一般盘旋在他的头顶,让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寝。
  直到两次会议后,司马懿向军中的主簿旁敲侧击,意外得知顾至曾教曹丕练剑,一教就是多年,算是曹丕的半个老师,他才恍然。
  这个叫顾至的幕僚,应是为了替二公子曹丕经营人脉,刚好让他倒霉地凑上。
  找到了能说通的理由,司马懿不再焦灼,对顾至的警惕亦放下了些许。
  但他的心中仍然抱着疑虑,总在暗处打量顾至的行止,要将他的一言一行看透。
  连着观察了好几天,司马懿始终没法确定顾至的脾性与弱点,倒是莫名其妙地接收到荀侍中的打量。
  司马懿只当自己的视线引来了这个敏锐之人的怀疑,并未多想。
  为了避免被当成另有所图的细作,他只得暂时收敛,继续在军帐中担当可有可无的透明人。
  顾至并不在意司马懿的苦思冥想,也不在意他的忌惮与猜测。
  当听到荀彧让他小心此人,顾至连声应下,转头就把司马懿塞进了诱敌的那支队伍里。
  对于这个提议,曹操委婉地表示忧虑:
  “司马仲达心思极重,脾性不明。孤不知他接近老二有何图谋,诱敌之计事关重大,孤只担心……”
  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他怕司马懿使坏。
  不得不说,曹操对司马懿的初始印象极差。
  哪怕司马懿藏得再好,已接近“知天命”的年纪,眼光毒辣的曹操还是从他眼底偶尔露出的冷光中察觉到些许异常。
  和原著中一样,他觉得此人有狼顾之相,不可轻信。
  顾至知晓曹操的疑虑,没有说什么“此人善隐忍,不会在这次战役中意气用事”之类的话,不答反问。
  “当年,我与主公初识,亦是脾性不定,目的不明,主公为何没有将我赶走?”
  哪怕曹操已经猜到这话是为了给司马懿的事做铺垫,他还是被顾至直剌剌的描述激得失语。
  无怪乎顾至与郭嘉能成为好友,在某些方面,简直是如出一辙的言语无忌。
  “某些话本不该搬到台面上说,容易伤了彼此的感情,”
  曹操还没说话,顾至就已先一步地说出他的心声,
  “主公当时缺少刀器,自然不计较刀的锋芒。”
  顾至戳破了最后一层薄纱,将曹操最初的打算展露得明明白白。
  “如今,在这乌桓的战场上,脾性不定、目的不明的司马懿正是一把趁手的刀,主公可愿使用?”
  曹操听明白顾至的意思,眼中的光芒明灭闪烁:
  “此人当真有旁人难以企及的武略之才?”
  顾至只是道:“是与不是,主公一用便知。”
  曹操思忖了片刻,仍然蹙着眉。
  “看他这些时日的打算,怕是不愿泄露锋芒。”
  “生死险境,由不得他‘愿’或‘不愿’。”
  曹操展开紧皱着眉,缓缓颔首。
  ……
  自行军以来,司马懿一直谨慎地保持着“不出头”“不掉队”“不多事”的原则,只在必要的时候发布自己的见解,其他时候一概不会多嘴,更不会多问。
  所以,当曹操拔营除寨,命令士兵重新赶路,司马懿保持着一贯的沉默,跟在大部队的后方,没有一句询问。
  当曹操的军队一分为二的时候,司马懿没有在意。兵分两队,前后夹击也在他的构想之内,是正确的策略,并不稀奇。
  当他所在的军队再次一分为二的时候,司马懿猜想曹操的军队是想留出人马在附近支援,以防袁熙的军队在暗中埋伏。
  当司马懿所在的军队第三次一分为二的时候,司马懿终于察觉到了不对。
  他望着崎岖的山道,看着黑洞般幽深的山谷,仿佛看到一只吃人的野兽在暗中蛰伏。
  他忍不住询问领头的将领:
  “敢问将军,我们是要往哪里去?”
  领军的贾信早就收到顾至的叮嘱,见司马懿过来询问,他故意张了张口,迅速地别开头。
  “别问,跟上就是。”
  司马懿愈加肯定此行有异,他环视四周,疾步走到贾信身边。
  “将军,此路狭窄,山势陡峭,没有办法藏匿行迹。况且,这一处狭道正好暴露在对面山峰的视野之内。如果敌军的守卫站在对面峰顶,我们的行踪定会暴露。”
  贾信蓦然拂袖,恨恨咬牙:
  “你当我不知?军令如此,若不是……”
  像是意识到自己的失言,贾信立即闭了嘴,再不肯多说一句。
  哪怕贾信说得语焉不详,司马懿也已通过他的只言片语拼凑出整件事的“全貌”。
  凌乱而失速的心跳再胸腔搏动,司马懿猜到这支军队的作用,简直想骂人。
  曹操到底是怎样一颗漆黑的心,竟让他平白到此地送死!
  极致的怒火拔高到顶峰,被司马懿强行压下。
  他左右环视,脑中飞快地想着对策。
  他岂能因为曹操的一时兴起而死在此处?这条窄道虽然危险,却并非十死无生,一定有活下来的办法。
  “将军年少有为,岂可牺牲在此处?”
  司马懿重新看向贾信,试着安抚这位领军的将领,
  “还请将军听我一言。”
  第142章 诱杀
  就在司马懿竭尽全力, 积极求生的时候,另外几支军队绕过狐苏县,在柳城外的树林聚集。
  “此次行军, 乃破釜沉舟之举。定要夺下柳城。”
  曹仁命令士兵吃光身上携带的干粮,如果有吃不完的,就把剩下的干粮丢在林中,不许带在身旁。
  士兵们带的干粮本就不多,经过二十多天的赶路, 早已吃得七七八八,倒是没几个人有余留的。就算有人留下一些,也被身旁的人分而食之。
  在这个荒灾肆虐, 常有平民食不果腹的时代, 没人愿意浪费粮食。
  士兵们吃了最后一顿饱饭, 原地休息, 等待开战的信号。
  在树林的另一头,徐质也下达了相同的命令。
  等士兵们吃完干粮,徐质没有让他们原地休憩, 而是用排兵列阵的方式消食。
  无人注意的角落,顾至靠着一棵树坐着, 嫌树坚硬, 又挪了挪位, 往旁边人的身上靠。
  他调整了半晌,终于找到最舒适的位置。面颊贴着柔软的衣襟,只靠了一会儿, 就在无月之夜的笼罩下,产生了些许睡意。
  荀彧托着他的后背,为他遮去些许寒风。
  “距离开战还有一些时候, 明远不妨先睡一会儿。”
  “不妥。”
  顾至只靠了片刻,便不舍地起身。他怕自己真的会睡过去。
  如果是短暂的浅眠小憩倒没什么,万一进入深度睡眠,被迫清醒,容易降低判断能力,不如不睡。
  顾至起身,舒展筋骨,将腰侧的佩剑扶正。
  他猜司马懿现在已经发现异常,正一边想着对敌之际,一边在心底问候曹操。
  只要司马懿照常发挥,运用他的计谋,在山间与乌桓部族斡旋,拖住蹋顿的军队。
  他们这几支军队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攻占柳城,俘虏蹋顿的亲族,乃至蹋顿本人。
  因为坑的人是司马懿,顾至的良心活蹦乱跳,全然没有良心作痛的感觉。
  翠绿的灌丛发出沙沙声响,一个蓄着虬髯的青年拨开灌丛,朝两人的方向走来,正是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