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之后妈统管全家 第17节
作者:
好人哇 更新:2025-09-16 09:32 字数:3249
“这次对了嘛,以后小同志注意一点啊,上次来你的态度就不好。这个问题是要改的,人民同志可都在看着你呢。”
张翠花端着架子,闷着嗓子教训了两句,看着徐佳佳脸上的憋屈下饭。
上次来这是她刚穿过来,没摸清路数,被这个服务员白了好几眼都没搭理。
现在旧地重游,怎么都要报复回去,不然她心里堵着一口气。
意气风发的站起来,把剩下的七个大包子用纸包起来,要了两根绳子绑上。
招呼郑爱国,“走,去教训人。”
老郑家是前些年搬到林家村的,老家在山里,那个所谓的亲戚也是在山里。
其实说是亲戚,但关系远的不行,不如说是同村人。只是打着亲戚的名号做土匪的事。
那座山偏僻,路也不好走,百十年都没个出山的。也不下山学艺、打零工,人人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在贫瘠的山地上种植粮食。
收一斤吃一斤,吃不饱也不开荒地。整天躺着睡大觉,有事没事聚一起唠嗑。
人一无聊就想找点事,这座山里的人一直都是闲的,所以找个人欺负就是日常活动了。
老郑家的软性子是祖传的,所以被无赖盯上欺负,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这么说你爹你娘还是不错的?能狠下心离开山里。”
张翠花听到山里人如何欺负老郑以后,忽然对姜韵宜和郑大明多了一丝丝理解。
和山里那些人相比,林家村的欺负似乎都显得不那么可恶了,也难怪他们能忍下来。
不过还是要扒拉着让他们立起来,总让人欺负算怎么回事。
没有监管机构,村里最大的是村长,就是想挣脱出泥沼都投诉无门。没有法律意识,村民的恶意似乎拢在那个小山村肆意发酵。
郑爱国的爷爷半夜憋醒想去茅厕,结果被村里人扒了衣服绑树上。眼被蒙上,只能听见肆无忌惮的笑声。
第二天一早才被人解开,深秋的冷风把人吹得发僵,因为憋尿把脸都憋紫了。
来人取笑他,“呦,还憋着呢,裤衩都没了,还啥要脸。”
说完就故意捣了他几下肚子,把人的尊严彻底粉碎。
张翠花听郑爱国讲这件陈年往事,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似乎有沉重,又因为当今社会愈发变好、法律森严而触动。
眼瞪得溜圆,语气恨恨的,“要是放到现在,直接去警察局告他们!”
时过境迁,没了证据,现在倒是直接去教训一段比较合适。
郑爱国被她气愤的表情的逗得不那么麻木,之前想起来总是压得喘不过气。
他不能和任何人说,和别人说没必要。和家人说,无论谁都无法承担在那段记忆的恐怖。
继续说时,郑爱国语气还很平静,却不再紧绷,“我爹和我说,其实我爷爷能听出来那些人是谁。”
“但是他说出来也没用,因为基本每家都有参与者。”
“我爹之所以下定决心搬出来,是因为家里粮食全被偷了。”
平时都吃不饱饭,饥荒一来,山上的草根树皮都被吃干净,更别说粮食。郑大明看着村里人发着绿光的眼神,都觉得他们想把他也吃了。
“我爹说他都不知道他为什么没饿死,但他怕他被要饿死的人吃了。连夜带着我娘找到正在山下打工的我。”
郑爱国说,“那时我才十二,人家就包两顿饭,我爹连抽带打的命令我在那干活,不许回家。当时我还有点恨他呢。”
这么说来竟是一片父爱。
“他说,再不走,我们要和这座山一起死。”
说完话,又在车站等了半小时,终于等到同往那边镇子的汽车。
车子晃晃悠悠停在两人身前,上车买票,坐到靠窗的位置。
直到路过半程,才有人再说话。
郑爱国倾吐一番,心里放松下来,反而勾起了馋虫。
憋不住,问张翠花,“俺能再吃一个包子不?”
“早上不是吃了饭了?”
张翠花顾虑着刚才的气氛,没骂他是猪,但是那语气也不差什么了,眼里直截了当的写着‘咋这么能吃’。
能说是馋的吗?不能。
郑爱国恋恋不舍的瞅了瞅纸包,没再说话,也不要吃了。
倒是张翠花拆开,递给他一个,“馋就馋呗,我还能嫌你?”
这话说得,她啥时候不嫌弃俺了?连睡觉都不愿意一个屋。
郑爱国识相的不多说,老实啃包子。
第15章
车里啥味都有,难为郑爱国能吃下东西。张翠花一路上都把脸朝着窗外闻汽车尾气,下车的时候脸上拢了一层土。
“呸呸。”
找个避人的地方,吐出嘴里的土味,胡乱抹了两把脸,这才清爽些。
想起前世自己坐车丢钱的经历,张翠花问旁边的郑爱国,“纸条还在不?”
郑爱国摸摸裤兜,拿出张写了‘布2’的草纸,“在呢。”
来之前,张翠花嫌扛着两匹布碍事,离着大姑家又有点远。
便找了汽车站旁边的一
户人家托管,还让人家写了个纸条,避免不认账。
一开始人家也不愿意,“俺还能赖了你的布不成?”
“再多给你三分。”
“好嘞。俺不会写字,你教教俺。”
在五分钱的诱惑下,大婶跟张翠花学着写下这俩字当凭证。
临走前还殷切的送到院门外,“说好的,先给两分,回来拿了布还要给三分啊。”
“知道了。”
检查完自己兜里的纸条,郑爱国等着张翠花检查她兜里的钱,却只等到张翠花左右张望方向。
所以,这是检查工作完成了?
郑爱国小声提醒,“翠花,你不看看你兜里的钱啊。”
“你见过谁大喇喇的把一堆钱拿出来的。再说,我怎么会丢钱。”
张翠花没看他,嘴里说着这话,心里却对自己没把握,手诚实的摸了摸裤兜,“没丢。”
发现张翠花像是在找什么,郑爱国犹豫着道:“翠花,你在找茅房啊。”
“我在找麻布口袋。这叫作战准备,谁跟你似的拎着拳头就上。”
经常要上军事理论课的郑爱国同志:“……有道理,所以你要挨个套他们麻袋?”
这得套到什么时候啊。虽然那个村子不大,但也有一百来户,加起来得有几百上千人。
“慢慢来呗,今天先去认认地方。”长此以往没准他们以为闹鬼,这样不仅可以从**上攻击,还可以从精神上震慑敌人。
瞥了眼郑爱国,张翠花说话语气像是‘先去踩踩点’。
找了半天麻袋,可大家的麻布口袋都要装东西,就算眼馋一分钱,也没有多余的卖给张翠花。
有些人还想让张翠花等他送完货回来,“你等会,等我把东西送过去,腾出来了就卖给你。”
“要多久。”
“也就一两个小时。”
张翠花摆摆手就要走,那人还要硬拦她,“就一两个小时,你这人咋问了还不等,这不是耽误我时间吗?”
“等个屁。”张翠花都不用郑爱国帮忙,一甩手就把那人甩个踉跄,“咋,还想强买强卖?”
“没,没。”
最后,张翠花找到粮食站买了几个。这边饥荒还有余韵,人都吃不饱,粮食站最不缺的就是空口袋。
看到有人来买,恨不得把几百几千的空口袋都换成钱。
镇子不大,逛了一圈就找到大家在哪搭驴车。
几只驴子、骡子低着头吃草,后边板车上空荡荡的,东西全放在车子旁边,可见是怕累到它们。
几个驾车的汉子凑在一块唠闲嗑,抽旱烟,都是在等村里人过来集合。
张翠花问了问,竟然有直接往那座山走的板车。
这可稀奇,毕竟在郑爱国的讲述中,那座山不仅山里路不好走,地处也偏僻,哪怕山下也只有少少几个村子。
张翠花没多想,向郑爱国确认这不是那个村子的人后,便只以为正好碰到住在那座山附近的人。
车子一时半会回不去,最少也要半个多小时。
等了会,有人和张翠花搭话,“女娃子,你去找谁?”
反应了下,张翠花想起来自己现在是个十八岁的大姑娘。嘿,真不赖,还成女娃子了。
“我叔奶奶让我去探亲,说他侄子的大姑在那个村,让我看看饿死了没。这饥荒年岁,哎。”
张翠花随口扯谎,一说‘饥荒’立刻引起旁边人们的共鸣。也不问她那人叫啥了,都开始感叹这个年过的不容易,连草根都得抢着嚼。
还有人说了个稀奇事。
“俺家邻居鸡都饿死了,可怜她小儿子,吃了饿死的鸡竟然开始上吐下泻的。幸亏村里赤脚医生厉害,灌了两碗草药救回来了。”
“嚯,饿死的鸡不能吃啊?那多糟蹋东西。”
张翠花插嘴:“可能是肚子里没油水,乍一吃受不了。”
“嘿,你个小丫头懂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