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作者:
黄金三两三 更新:2025-09-16 09:41 字数:3342
吕不韦心中暗道:这也太一针见血,太不给人留颜面了!
但他也明白戴璇的顾虑,更明白如果自己不能打消对方的顾虑,戴璇是不会真心相助于自己的。
他暗暗吸了口气,问道:“左相自幼在蜀国长大,对于科举制度自然比不韦更加了解。不韦斗胆相询:左相与郑上卿,参加过科举吗?”
戴璇不知他问这些做什么,却还是点了点头,实话实说:“我与郑上卿都是自幼读书,当然是要参加科举的。只不过,我们俩都非人中之龙,入秦之前只举人功名。”
若是她们没来中原,肯定还会继续考,也大概率会在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
但因为悟空帮忙传递的一个消息,让她们的命运转了个弯。那些未知的可能,就不好拿出来说了。
饶是如此,吕不韦也听得眼皮子乱跳:年纪轻轻就考中举人了,还说自己不是人中之龙。那我算什么?人中之虫吗?
他在心里大大吐槽了一番,面上不动声色,诚恳道:“如左相与郑上卿这般的人物,科举之路尚且坎坷,不韦又怎敢妄想家中子弟都能考中?
大王有鲸吞天下之志,秦国的未来,需要的是真正的有才之士。中原科举才开,难度定然比不上蜀国。若是这还考不中,趁早回家学种地、经商吧!”
作为一个商人,吕不韦比谁都清楚,这世间之事往往都是有舍才有得。
他的长子与长女都已经蒙荫入仕,只要不乱来,相信大王看在他为秦国鞠躬尽瘁的份上,会给他们一个前程的。
至于剩下那三个,还有两个姬妾肚子里怀的那两个,就各凭本事吧。
戴璇笑了,对吕不韦郑重一拜:“既然右此有此魄力,璇必舍命相陪!”
吕不韦回礼:“都是为了大秦。”
嬴政笑着上前,一手拉住一个,把两只手叠在了一起,欣慰道:“昔赵国廉颇蔺相如有将相之和,今我大秦亦有左右相邦之和。将相和救不了赵国,双相和却必然能将我大秦再次推向顶峰!”
吕不韦和戴璇对视了一眼,就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都被少年秦王的话激起了无尽的豪气。
君臣三人又磋商了一些细节,吕不韦说自己回去之后便召集门客,起草奏书,明日一早便趁着朝会上奏。
戴璇道:“那我也去联络相熟的官员,明日声援右相。”
嬴政诚恳道:“辛苦两位了。”
把两人送走之后,嬴政沉思了片刻,拿起毛笔写了些东西,让人把扶荔和哪吒请了过来。
大约过了两刻钟,扶荔独自来了。嬴政不见哪吒,好奇地往她身后看了一眼:“老师,殷老师今日没跟您一起?”
扶荔道:“他前些日子不是向你讨了个校尉的官吗?这两天都早出晚归的,在军营里混着呢。”
嬴政听了也没在意,就把自己方才写的东西递给了扶荔:“老师您看,这是学生对于在中原推行科举的一点想法。”
第204章
扶荔仔细看了看,见嬴政并没有冒进,而是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来,便点了点头,夸赞道:“政儿思虑很是周全,中原的情况和蜀中不同,得因地制宜,不能一概照搬。”
蜀中是被她从部落制直接拉到了封建制,在她没定制度之前,国家的概念一片空白。
在那种情况下,只要有人拿出一套可以顺利运行的制度,哪怕是勉强能运行的,都能被接受并很好地实行下去。
中原则是从部落制度自然演化出了奴隶制度,虽然如今已经到了奴隶制度的末期,封建郡县制已经抬头了,但秦却还没有统一六国。
要是一下子迈得步子太大,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必然会给日后的统一之路,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困难。
因而,嬴政和吕不韦、戴璇磋商细节时,就把这种情况也考虑了进去,要把家财也算进科举的
门槛里去。
——家有五十万钱以上的,才能报名参加。
家中能有这么多财富的,不是世代公卿,就是富商巨贾。公卿看不上商人,根本不觉得他们这些自幼读书的,会考不过那些满身铜臭的。
“老师谬赞了,政不敢忘掉您教导的‘事缓则圆’。只是……”嬴政苦笑道:“只是这也是无奈之举。中原七国能参加科举的,多数都是百家子弟。而能拜入百家的,又多是公卿子弟,底层黎庶寥寥无几。”
中原私学的创始人是孔夫子,而孔夫子认为:若是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还是先去琢磨养家糊口的事吧,总不能为了供一人读书,让全家都饿肚子。
这是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非常符合孔夫子那个时代的国情。
自孔夫子之后,百家授徒就有了一个标准,无论哪一家,多多少少都会考虑这个问题。这一点,就连墨家也不例外。
更有甚者,墨家对弟子的道德要求,比其余各家更高。他们要求自家子弟摒弃个人享受,舍弃家财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在各处得到的报酬,最好也不要留下来,而是散给穷苦的人。
这便是墨家“兼爱”之道,他们不喊口号,是真的身体力行。
对此扶荔是知道的,便问道:“那你想过墨家子弟吗?”
墨家从巨子到新入门的学子,只怕所有人的钱财加起来,也凑不够五十万的门槛。
嬴政笑道:“老师放心,秦国本就是相里墨的大本营,他们会按部就班地招收培育弟子。墨家从事的差事,一般人也代替不了。”
这倒也是。
扶荔点了点头,把东西还给了他:“你心里有数就好。其实该教的我都已经教给你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实践磨合,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老师放心,学生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嬴政郑重其事地答应了,又忍不住对扶荔身份的好奇,“老师,您以前是做什么的?”
扶荔微微一笑,对他招了招手。嬴政眼睛一亮,连忙把耳朵凑了过来,却听见她一字一句道:“不告诉你。”
嬴政:“…………”
他又无语又无奈:“老师,您怎么也跟着殷老师学坏了?”
“哈哈哈哈……”扶荔笑了一阵,调侃道,“你就没听过那句话吗——一个被窝里睡不出两种人,你怎么知道是他带坏我,不是我带坏他?”
嬴政再次:“…………”
——是呀,殷老师平日里对老师言听计从的,老师又多智多谋,不管怎么看,殷老师更像是被带坏的那个。可寡人从前怎么没想到呢?
他低着头沉思起来,扶荔也不打扰,自己找了个位置坐着,又让宫娥上了茶来。
中原贵族间流行的茶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衍生出的煮茶,也就是把各种香料和茶叶一起煮,有一定药用价值;另一种则是从蜀中传过来的泡茶,就是把茶叶事先炒制过,再用滚开水冲泡,喝的主要是个意境。
目前为止,炒茶技术都掌握在蜀国人手里,还有蜀国商人在中原各国买了山地种茶、制茶。因为蜀国对中原来说过于神秘,倒也没几个不长眼的敢打蜀国商人的主意。
只不过,这几年蜀国内部动荡,商人们最是趋利避害,很多人都荒了茶山,带着会制茶的匠人返回了蜀中。
一时之间,炒茶在中原各国成了稀罕物,贵族们除了自己喝之外,只用来招待贵客。
到别人家里去做客,能不能得到主人的一杯清茶,也变相成为了地位的象征。
不过,秦宫倒是不缺这些。
自从戴璇和郑措成婚之后,她们男君的父族和自己的家族,每一季都会派人给她们送新茶。
她们除了留些自用,剩下的全部送进宫里,分成四分,分别献给华阳太后、夏太后、赵太后和秦王政。
如今子楚已薨,郑措经常带着郦雍入宫给赵姬请安。
郦雍温柔俊美,多才多艺,会演奏琴、箫、瑟、编钟和蜀地琵琶等多种乐器。
所谓的蜀地琵琶,其实就是后世流行的那种,竖着抱在怀里,不用拨片,带上指套直接弹的那种。和西域传过来的横抱琵琶有很大区别,手弹出的曲子比起拨片更加连贯悠扬,一入中原,就赢得了许多贵族的喜爱。
赵姬擅长编钟和笛子,两人都精通乐理,有很多共同话题。郦雍又是有心迎合,很快就成了赵姬的知己。
其实赵姬已经有那个意思了,但秦国遵周礼,赵姬和子楚也是有真感情的。子楚的孝期还没过,她便是喜欢郦雍,也暂时没做出什么出阁之事。
片刻之后,嬴政回过神来,周身的气息发生了些许变化,却并不明显。
他只是意识到,比起他如今的锋芒毕露,还是像老师这样,分明掌控着一切,在别人眼里却半点锋锐之气也无的更高明。
他想起自己刚当上太子时,老师就曾教导他:君王在朝堂上扮演的角色,永远应该是裁判。除非万不得已,绝对不要亲自下场。一旦君王亲自下场和臣子争斗,所有的臣子都会防备他,日后他必将陷入无休无止的争斗漩涡里,说不定还会有性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