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第186节
作者:积羽成扇      更新:2025-09-16 09:51      字数:3448
  “费亭侯不必多礼。曹家满门忠烈,自大长秋起,便有护君之功,百无一漏。朕还等着仰赖费亭侯的提点,还望费亭侯多多保重自身才是。”
  听到“满门忠烈”这四个字,曹嵩不由垂首,再度一拜:
  “老臣不敢忘却圣恩。”
  这话听起来与刘协说的风马牛不相及,却让刘协脸上的笑意真切了几分。
  曹操站在不远处,眼中的冷意更甚。
  那些跟着刘协一同起身的群臣此刻缩着头,神情各异。
  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插话,或是不愿,或是不敢。
  大殿安静得像是午夜时分的屠宰场,连呼吸声都难以听闻。
  等曹嵩站好,曹操顺势收了搀扶的手,看向曹昂。
  曹昂一言不发地接替了曹操的职分,搀着曹嵩在最前方的席位坐下。
  祢衡本就不是个安分的性子,见曹操无形中吃瘪,他还想放声嗤笑,奚落几句,怎奈身旁那只拉扯衣袖的手不断晃动,都快摇得抽了筋。
  他再怎么狂悖,也记得自己与天子的约法三章。孔融就是那块约束他的镇石,他不能罔顾对方的提醒。
  祢衡只得遗憾地坐下。在坐下前,他往顾至的方向看了一眼,又顺着顾至的视线,转向那些俸禄高达千石的文官的席位。
  侍中荀彧与常侍荀悦俱泰然自若地坐着,中军师荀攸维持着往日的沉寂,对此不置一言。
  在五百石的席位,参军董昭的脸色忽明忽灭,几次张口,复又闭上。
  攒在掌心的青铜酒杯几乎要被他磨平花纹,就在祢衡以为董昭会将这个滑稽的表情持续一整个宴席的时候,忽然,董昭面色一变,像是终于下了决心,扶案起身。
  “今日之宴,正是为了嘉奖功臣。费亭侯乃曹公之父,坐在尊席,合情合理。”
  董昭对面,同样姓董的文官董承阴恻恻地盯着他。
  董昭无惧于旁人的注视,心中却为自己捏了把汗。
  顾至冷眼看着今晚的这场好戏,也观察着眼前这位“时刻为曹操解忧”的心腹之臣。
  此人与旁人不同,他不仅擅长揣度曹操的心思,还不计手段,无原则地为曹操铺路。
  祢衡用父子之论束缚曹操,他就反其道而行之,将重点聚集在今晚这场宴会的目的上。
  这场宴会的主角是曹操与那些平定冀州的功臣,曹嵩能得一席之位,不过是因为他是曹操的父亲,曹操愿意尊重他罢了。
  这句话帮曹操夺了声势,但也实打实地得罪了曹嵩和刘协。
  在站队这件事上,董昭可谓是坚定而孤注一掷,一点也不给自己留退路。
  顾至盯着那张方正而寻常的脸,哪怕因为个人原因,对此人极为反感,他也得承认,眼前这人能在中后期成为曹操最信重的心腹,最后位列三公,绝非巧合。
  听了董昭的话,曹嵩没有动怒,只将目光转向一旁的曹操。
  曹操假意呵斥了董昭几句,让他不要在天子面前造次。下方的董昭“诚惶诚恐”地应下,不再多言。
  经过这么一打岔,某些因为曹嵩出现而心思浮动的大臣顿时眼观鼻,鼻观心,沉默着饮酒。
  原本已经偏移的杆秤,再次回到曹操这一头。
  似是察觉到这一点,刘协唇角的笑意微敛。他又说了几句场面话,便转开话题,不再揪着这对父子。
  顾至看完整场的纷争,将心中的某条计划做了删改。
  得亏曹仁与夏侯兄弟留在前线,没有回许都,要不然……他们很可能也会成为刘协用来分化、挑拨曹氏内部的目标。
  大殿之内,不知几人食不下咽。两刻钟后,这场暗流涌动的宴会总算落下帷幕。
  离宫前,曹操让身边的侍卫护送曹嵩。
  曹嵩像是有话要与曹操说。然而众目睽睽之下,他只是闭着眼,缄默地接受了曹操的安排,拄着鸠杖离开。
  曹嵩走后,曹操兀自带着剩余的护卫离去,竟是没有多看曹昂一眼。
  顾至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吐出心中的疑惑,询问枕边之人:
  “今晚费亭侯突然出现……莫非是大公子的手笔?”
  荀彧揽着身边之人,半醉的眼缓缓睁开。
  “是与不是,在司空心中,隔阂已生。”
  这事是不是曹昂做的并不重要,曹操不会去问,哪怕是曹昂否认了,他也不会相信。
  与自己的老父、长子同时闹掰,从某种程度上说,曹操也算是提前“贷款”体验了一把天家的无情。
  “先前的计议可略作调整,有费亭侯在,短时间内,司空应当不会向荆州发兵。”
  “我也是这般想。”
  感受着逐渐席卷的睡意,顾至往旁侧挨了挨,消除了最后的缝隙,贴在温暖的臂膀上。
  为了不偏转这个世界的大趋势,又一次干崩整个世界,顾至得确保最后的局势停留在“三分天下”上,不能让曹操一个不小心,把荆州、江东全部打下来。
  “刘琮年幼,荆州豪族为了谋算利益,定会假借刘琮之名,向司空递投名状。”
  困意袭来,耳旁的声音逐渐模糊。
  顾至仍然强撑着,在四周环绕的热度中保持一丝清醒:
  “刘琦与刘备守在江夏,那刘备,并非寻常人……”
  一声哈欠截断了话语,
  “只要主公被绊在豫州,荆州必然生变。”
  这个世界的孙策并未早亡,刘备这一方的卧龙先生已经上线。只要给他们筹备的时间,在北方不具备绝对压制力的前提下,最终的大趋势走向,将会走向既定的命运。
  三分天下,三足鼎立。
  曹操仍会“意图称公”,无法平定的南方沃土,亦会让他有所顾忌。
  冥蒙的视野内,近在咫尺的荀彧抬手,揩去他眼角因为困意而冒出的水汽。
  “明日再说,先睡吧。”
  顾至就此沉沉睡去,一觉睡到第二天。
  正如顾至与荀彧所想的那样。因为难以和外人说道的顾虑,在向荆州寄出劝降的书信,且接到“刘琮”这一方的回复后,曹操没有亲自前往荆州,也没有让自己的长子曹昂前去。
  而是派遣义子曹真,族子曹休,族兄弟曹洪,带着路招、冯楷等将领,率领大军前往荆州。
  行军前,曹操也曾动过让顾至领兵,全力夺取荆州的心思。
  但在曹操开口之前,顾至已捂着胸口倒下,被正巧在旁边的徐质扶住。
  “承蒙主公厚爱,臣……”
  “行了,剩下的你不必多说。”曹操摁着突突直跳的青筋,毫不犹豫地打断。
  原本身体梆硬,当场表演了一个尸僵状态的顾至立即站得笔直,恢复如常。
  他倒不是不忘初心,牢记“原则”。
  如果是其他战役,他未必会拒绝。唯独这一次,他实在是不想蹚荆州的浑水。
  曹操瞧着他生龙活虎的模样,忍着这几日被刘协等人激出的烦躁,极力维持着仅有的耐心:
  “倘使让文若一同前去……”
  不等顾至回答,曹操已主动蹙眉,
  “罢了。”
  顾至不知道曹操为什么改变主意。
  望着曹操颅顶花白了一片的头发,他悠悠忽忽地失了神。
  曹操示意徐质先行退下,只让顾至留在原地。
  “孤曾以为,明远与孤,最为相似。”
  还在因为时过境迁而走神的顾至,当即被曹操的这句话吓得恢复清醒。
  “司空莫非是在与我玩笑?”
  曹操没有回答,只在书案前坐下,展开竹简:
  “确是一时戏言,明远不必当真。”
  顾至还在琢磨曹操那句话的含义,便见曹操开始专心地处理公务,将他忘在一旁。
  直到吃晚饭的时候,顾至仍然没想明白曹操口中的“相似”到底指的是什么。
  横看竖看,他和曹操都没有半点相似之处。
  ……总不是在说身高吧,他好歹比曹操要高半个头,180左右的身高怎么也称不上矮。
  想了许久,顾至也没想出答案。
  他翻阅着手上的卷宗,回忆着祢衡往日没事找事的性子,决定拿着公事去曹操面前问问,顺便旁敲侧击。
  刚回到司空府,靠近大堂,还未让门人通报,顾至就凭借着远超于常人的耳力,捕捉到屋内的纷争。
  “我不曾指望你创下无人可比的惊天伟业,只盼着你不要惹祸,将家族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苍老的,略有几分熟悉的男声让顾至停下脚步,自然地转身,往另一侧走。
  他转向廊道的另一侧,耳中仍捕捉着屋内的动静。
  通过辨认,他确定刚才那个苍老的男声出自曹嵩,曹操的生父。
  如此微妙的场合,实在不适合在这个时候多做打扰。
  “莫非在阿父心中,我便一直是闯祸的性子?”
  入耳的话语,让顾至想起曹操的过往。
  年轻时的曹操,出自宦官之家,却不愿与宦官同流。
  他与士人结交,多次为了世情与法度,得罪掌权的宦官。如果不是他的祖父曹腾靠着一辈子的经营留下了大量人脉,如果不是他的父亲曹嵩一直在为他扫尾,到处横冲直撞的曹操,兴许还未等他找到一展宏图的办法,就已死于十常侍与权贵之手。
  在原著中,正是因为曹操早年的行止,让曹嵩对他颇有怨言。
  “你出自权宦之家,这本就是你的出身。一只通体漆黑的野凫,为何非要挤入白鹄之中?”
  这是曹嵩曾经询问曹操的话,曹操并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