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作者:
花匪匪 更新:2025-09-16 10:19 字数:3655
萧晏辞断然道:“自然不可能交出兵权。”
兵权是他们的保命符,交出去了,便相当于把命也一并交托了出去。
连命都没了,又谈何所谓忠心?
摇尾乞怜没有用,口头上的表忠更是轻如鸿毛。
唯有亮出硬拳头,让朝廷既忌惮,又不得不依仗,叶家才能得以保全。
萧晏辞看着滇南王,“外祖父,奸人想往你我头上叩谋逆的帽子,我们便釜底抽薪,干一票大的。”
众人眼底都露出疑惑,俱是做出洗耳恭听之态。
萧晏辞将自己的谋划一一道来。
这一夜,王府书房的灯亮了大半夜,直到后半夜,众人才回房小憩。
萧晏辞躺在床上,身体很疲累,但精神却极度紧绷着,脑中也十分活跃。
京中的局势突变,他和滇南府都背上了谋逆之罪,母妃和知苒都被禁足了。
她们现在如何了?是否夜夜担忧,难以入眠?
她们自己有没有遇到危险?受到刁难?
先前,在人前时,他不敢表露异常,唯恐惹了外祖父和舅舅对母妃的担忧。
独处时,他的脆弱便无所遁形。
担忧与思念将他的胸腔填满。
他必须要全须全尾地回去,绝不能让奸人得逞,更不能让他在乎的人因为自己陷入危险。
……
京城。
赵昭仪向皇上提起了宁王的亲事。
滇南的战事也不知要拖到何时,宁王的亲事不能一直耽搁下去。
礼部和内务府已经把诸事准备好,就差临门一哆嗦,上头的人不吩咐,他们的心就一直悬着。
德丰帝终于想起此事。
最近的黄道吉日是十月二十九,德丰帝拍案,就定在这一日。
得了准信,朝中各部就开始操办起来。
十月二十九这一日,宁王萧晏临的迎娶王妃,十里红妆,热闹非凡,百姓夹道围观,人人都得了喜糖,一时气氛更加热烈。
赵家混在登门道喜的人中,第一次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人前。
表面上,他们送来的贺礼平平无奇,实际上,真正的贺礼早已悄然抬进了库房,那是一箱箱真材实料的银锭子。
陆知苒依旧在府中禁足,她自然没有参与这场热闹。
但她没想到,自己今日竟然又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王妃,有人送了一本册子来。”
陆知苒有些意外,打开之后,脸上的意外就变成了愤怒,面色一片阴沉。
这册子中所记录的,是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罪行,罪魁祸首赫然是赵家。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有些人,为了赚取财富,眼里根本毫无良知。
方成才在闽南外放时就和赵家有了勾结。
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赵家大开方便之门,低价收购私盐、生铁,再高价卖往海外,谋取暴利。
海盗问题是影响渔民生计的最大难题,当地官府一直为之头疼。
但谁都想不到,官府和海盗早就沆瀣一气,互相勾结,海盗在官府的配合下,大肆劫掠来往商船,分赃后再卖到海外。
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只苦了那些商人和百姓。
赵家更是在自己的商船上悬挂海盗旗,黑吃黑抢劫其他商队,事后伪装成“遇袭幸存”。
更丧心病狂的是,他们不仅抢夺财物,还拐卖人口,以高额工酬为名,骗穷苦百姓上船,卖到南洋或东瀛为奴,良家女子则被劫掠转卖给倭寇,其下场如何,可以想象。
赵家能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积蓄下巨大的财富,靠的都是这些肮脏的手段!
第421章 一步险棋
方成才在闽南外放的时候,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原本他调任回京,得了升迁,也成了宁王在朝中的一颗棋子。
但因方氏换子之事,他被罢免了官职,成了一颗废棋。
萧晏临前往闽南赈灾时,把方成才带上了。
之后,方成才便被留在了闽南,继续替赵家做事。
而方家的其他人则留在了京城,成了钳制他的人质。
陆知苒已经派人去调查赵家,只是尚未有消息传回。
没想到,有人先她一步,给她送了这份大礼。
而送上这份大礼的人,也是个老熟人:是方家的四老爷,方成钰。
此前,方家二老爷方成川被罢官,便是方成钰悄悄送上罪证。
而今,他又悄然送了这份大礼。
此人在方家混似隐形人,在朝堂上更是微不足道的微末小官,但他能搜集到这些罪证,便足以可见他并不简单。
幸而他是自己人,不然,有这么一个对手,委实难缠。
陆知苒亲自将册子誊抄了两份,一份送往到谷栖山手里,另一份则送往商行,交给她的手下。
她不可能凭借方成钰的一面之词就相信这些事,就算她信,朝臣不会信,皇上更不会信,他们要的是证据。
她要拿到证据,这册子上所提及之事,都需核查一番。
而给谷栖山送去,也是告知和提醒之意。
他能在外行走,也能面圣,他比自己更能掌握时机,将这些东西在恰当的时候拿出来。
谷栖山收到那份册子,手中的茶盏直接被捏碎,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
小小赵家,就敢如此胆大妄为,简直是无法无天!
他的想法与陆知苒不谋而合,第一时间派了人前往闽南,搜集罪证。
萧晏临还不知道自己的大后方即将失火。
新婚之后,他便向德丰帝告了七日假,要在府中配王妃,俨然一副沉醉温柔乡的模样。
实际上,宁王府的幕僚暗中来往进出不断,他一日都不曾闲着。
趁着滇南府消息阻塞,他必须要让立储之事落定。
“接下来,我们便依照计划行事,每一桩都不能有差池,听明白了吗?”
众幕僚齐声应是。
很快,京中又不太平起来,朝中不少臣子再次出现了腹痛如绞、呕血、四肢麻木等病症。
起先大家以为是疫病,但太医诊断却发现,他们的症状并非疫病,而是中了蛊毒!
又是蛊!
先前的那场蛊虫风波尚未平息,新的波折又来了。
滇南府究竟在京中安插了多少探子,又用了多少蛊虫?
蛊虫入体,轻则损及元气,重则丧命,且蛊虫不同,症状也不同,但不论是什么蛊,都是害人的东西。
若朝臣大规模中蛊,则朝廷之政务无人料理,整个朝局都乱了套了。
若大量百姓中蛊,民间无人农耕,人口锐减,对于整个大齐朝来说,更是伤筋动骨的巨大创伤。
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百姓更甚,唯恐自己的吃食中也被下了蛊。
德丰帝大怒,下令全面彻查此事,务必要将潜藏在京城的滇南探子找出,绞杀殆尽。
眼下最要紧的是该如何救治中蛊的官员,以及如何识别蛊虫,防止中蛊。
毕竟,大家不可能永远都不吃饭,不喝水。
压力一下又给到了太医院的太医身上,他们焦头烂额,却毫无办法。
他们如法炮制,给那些中蛊之人解蛊,但方法却并非适用于每个人,有的人症状缓解,有的则毫无变化,反而加重了。
而德丰帝勒令他们拿出的辩驳蛊虫的法子,他们更是毫无头绪。
日日被德丰帝骂得狗血喷头,若非现在急需用人,只怕德丰帝便要下令把他们的官职给罢免了。
就在这时,有人向德丰帝举荐了一人。
“皇上,宁王此次前往闽南赈灾之时,寻到了一个游方女医,此女医书了得,在灾后的疫病防治中立下不小功劳,或许她对蛊毒的解法能有一些见解。”
德丰帝立马召来萧晏临,对他问起此事。
萧晏临如实回答,“确有此人。此医女自称家乡遭灾,家人无一幸存,她机缘巧合之下习得一身医术,自此开始四处游历,给穷人看病。但实情如何,儿臣未曾查证,不知其身份是否有问题。且她容貌被毁,十分丑陋,恐会污了圣颜。”
一般情况下,德丰帝不会随便任用来路不明之人,但眼下情况非同一般,事从权宜,也顾不上许多。
“朕是需要她来看病,又不是来选美,容貌丑陋有何关系?只要能把蛊毒解了便是。她若胆敢包藏祸心,朕定不饶她。”
当晚,赵书宁被传到了萧晏临的书房。
这一出戏,乃贼喊捉贼。
先派人下蛊,再举荐良医解蛊,事成之后,不仅能在德丰帝那里捞到功劳,还能借机拉拢朝臣,博取好感。
他现在最需要的,便是朝臣的拥护和好感。
但举荐她,是一步险棋。
萧晏临敲打,“朝中不少官员都见过你,你若被人认出来,当如何?”
赵书宁半分不惧,“赵书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处斩,坟头草已有一人高,谁要污蔑我,便先找出证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