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门通七零 第192节
作者:
ALAMM 更新:2025-09-16 10:22 字数:5708
叶宁站在一旁看着郑老七挂好了货箱的插销后,才闲聊般的开口问道:“你们今天就要往深市走了?”
郑老七点头:“对呢,老大那边催得紧,他在深市也待了半个月了, 就等着我们续上这批腊肉后再跟着回来呢。”
正边说着, 郑老七边爬上前座, 从车上拿了一个牛皮纸信封下来:“铺子今年的房租,老大他按照市价,一年给你涨了一千五的房租,你点点,看数对不对。”
叶宁接过信封后,随手就塞进了外套兜里:“嗨,说这话,这钱只要尤哥点过了,那就错不了。”
送走郑老七后, 叶宁看着熏房里剩下的腊肉和香肠, 准备给马大姐和汪先生他们送货的时候,捎带着也送上一些。
如今厂里就这么三四个大客户,那是一个都不能流失咯。
现在的人做生意还是很痛快的,这几人对叶宁厂里的服装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收到春夏新款后,生意忙得都没办法到乐阳镇来实地下单了, 直接就在电话里给下了订单。
叶宁本来就没计划着做多少春款,就如今汪先生和马大姐下的订单,就够厂里忙活上一整个月了。
厂子那边最让叶宁满意的还是陈素芳的学习速度,今年的春夏款叶宁本人只提建议,布料采买和款式敲定都是陈素芳和打版师傅们商量着来的,最后做出来的成品,还真让叶宁挑不出半点错处。
估摸着等这个季度的生产结束后,今年夏天的生产就不需要费心叶宁了,以后她就只用负责采购那些比较难买的辅料和毛线了。
今年乐阳镇纺织厂的生意更是难捱,靠着陈素芳下的两个真丝布料订单,还能苟延残喘地支撑着。
对于陈素芳向纺织厂采购贵价真丝布料的决定,叶宁还是很支持的。
虽然如今纺织厂的情况是日落西山了,但是以前也是显赫过的,连带着乐阳镇附近的乡镇都有不少养春蚕的蚕农。
普通农户赚钱很难,除了地里的庄稼,就是一年到头养点蚕和鸡鸭猪补贴家用,只要乐阳镇的纺织厂不彻底倒闭,镇上的丝厂就会继续收购农户的蚕茧,怎么着都能算得上个良性循环。
而且纺织厂那边的生意不好的原因只是机器老旧,布料的样式和花样少一些,质量还是一点不差的,叶宁厂里做真丝衬衫需要的是纯色绸缎,纺织厂做出来的成品还是能满足需求的。
原本周大海还担心养殖场一直没有什么大笔的盈利,开始养兔子后又招了不少人,会让叶宁觉得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但是自从这次的腊肉卖出去后,他就再没有类似的担忧了。
盖因这次的腊肉实在好卖,一万多斤腊肉香肠,叶宁自己留下了几十斤,剩下的尤利民那边照单全收。
郑老七他们运走的两车后,本来想的是剩下的等他们把这次的两车货送到后等上一段时间再回来拉,结果尤利民实在迫不及待了,何爱军他们这边的货车一空出来他就托他们过来取货了。
这次卖腊肉叶宁赚了五六万,哪怕是抛开各项成本,也还有两万多块钱的纯收益。
和服装厂的盈利比起来,这点钱不算什么,但是这两项产业的投入本来就不是同一个量级。
叶宁仔细算过,要算上去年卖鸡和鸡蛋赚到的钱,再有上两三年,她就能收回租这两千亩山地的成本了。
养殖场这边前景颇好,周大海也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前途发愁,每日只带着手底下的人打草喂兔子,捡鸡蛋。
山上养了一年猪都变成腊肉卖出去了,周大海心里有成算,也没让这么大一片地空着,早早地买了种薯回来育苗,回头等到新的一批小猪放上山的时候,移栽后的红薯藤就能扎稳根了。
山上这么大的一片地方,种红薯也不是为了收获,纯粹是为了多长红薯藤给山上的猪当口粮,也就不讲究什么种植方法了,直接找空地把红薯藤栽下就行了。
周大海忙活着的时候,顾骁也如去年一般开着货车去附近几个乡镇搜罗小猪仔了。
不过和养殖场的母猪一样,去年揣上的崽子都还没生下来,顾骁只能提前和养猪的人预定好。
养殖场养着的几只母猪也快到生产的时候了,屋子里面已经养不住了,好在有之前熏腊肉的草棚,从山上找点石板用水泥一圈上,就是现成的猪圈。
原本叶宁还想着之后就在这边找间平房摊茶炒茶,但是现在准备又养猪又养兔子的,卫生条件不是特别好。
为了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味道,她还是让顾骁找了材料,带着周大海他们在夏春花居住的草棚旁边另外起了三间水泥房。
在解决炒茶间的同时,还顺便改善了夏春花的居住环境。
叶宁对这片茶园可是寄予厚望了的,去年秋天她自己摸索着学炒茶的时候,还不忘拉着夏春花一起学。
事实证明整日围着灶台转的夏春花对火候的把控也是炉火纯青,只第一锅因为火候太大焦了一些茶叶,后面的两锅都已经炒得有模有样了。
秋茶风味不如清明前的新茶,炒出来的茶叶带着苦涩味,叶宁没要,不过夏春花和周大海他们不嫌弃,乡下人喝茶就图个味道。
那几锅茶叶他们几人分了分,平常烧了开水就抓一把扔进去,放凉了喝着也是很适口的。
不过大家都知道叶宁想要的是高品质的茶,时间一天天过着,茶园里的茶树也在夏春花的悉心照料下变得越来越翠绿。
三月一到,随着一场春雨泼下,叶宁去了茶园好几次后,总算是对指尖捻着的茶叶品质感到满意了:“春茶的品质已经达到标准了,明天就开始采茶吧。”
夏春花做事不如周大海那么周到,但也勤快能吃苦,叶宁还是想好好培养她:“春花姐,你现在下山,把我们招人采茶的消息宣传出去,工钱就按照采一斤茶叶两毛钱算。”
这个工钱是叶宁仔细斟酌过后定下的,春茶要求一叶一芽,采摘要求高,效率就上不来,按照她在现代查的资料,一般人干上八个小时,约莫能采到八到十二斤的鲜茶叶。
当然,手脚利落的可能会更多采到两斤,手脚慢的可能会少两斤,总之大家干这个活,每天的工钱总不会低于一块钱,手脚快的,一天挣个两块多也容易。
此时夏春花还不知道这茶叶的难采,只觉得按照叶宁开的这个工钱,想来帮她干活的人恐怕很多:“人数上有要求吗?”
人数自然是有要求的,叶宁摆手道:“人也不能太多,主要是现在就你和我勉强会炒茶,这找的人多了,一两天就把茶叶采下来了,我们这边炒制不过来,过了夜茶叶的香味和品质就要大打折扣了,你看情况找二三十个手脚利落的人吧。”
夏春花闻言点了点头,已经在心里琢磨起了村里合适的人了。
现在的人都是爱抱团的,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夏春花回到村里后一家家问过去,尽量不厚此薄彼,保证每户都会选中一人,很快就敲定了三十名人选。
夏春花这边忙着准备的时候,叶宁这边也没闲着,她先回现代订购了五千个装茶叶的铁圆罐,上面设计了乐阳红茶的品牌名字,为了看起来正规后面也留了乐阳镇的地址和电话。
原本叶宁还担心商家会深究乐阳红茶是个什么品牌,然而人家商家见她连包装罐都需要在网店上定制,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名茶,根本就没有好奇的想法。
第二一早天还未亮,被夏春花喊来采茶的人就三五成群的往山上走了。
毕竟今天这活可和之前不一样,按量结算工钱,干得多就挣得多,她们开工得越早,挣到的钱就越多。
此时叶宁还没过来,不过这也不影响,因为她昨天就让顾骁把采茶要用到竹篓从村里运回来了。
这些竹篓和之前装腊肉的竹筐一样,是叶宁找村里一位老篾匠定制的,价格便宜做工好,老篾匠靠着这两笔订单赚到了钱后,让家里的小孙孙一个月就吃上三回肉。
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到了茶园后,都不用夏春花招呼,就直接挎起竹篓往茶园冲了。
夏春花不放心的跟在众人后面,手把手地教导着她们采茶的注意事项:“手指上要带着点力,往上提的同时把茶叶采下,用力不能太大,不能伤了茶树的枝条。”
经过夏春花的示范后,三十号人当即就上手实操了起来。
有人上手后还拿不准自己的动作,遂小声呼唤了起来:“春花,你看我这样对不?”
夏春花走近一看,出声提醒道:“对,手腕不用提这么高,放松一点才不累手,必须得保证一芽一叶。”
也有人好奇道:“我看这下面的叶子也很嫩啊,为啥叶小姐只要一芽一叶,这一芽两叶不是更压秤吗?”
夏春花解释道:“这哪能一样,叶小姐说一芽一叶的才是品质最好的,一芽两叶就不是这个价了。”
开口问话的婶子忍不住咂舌道:“要不说城里人讲究呢,喝个茶还有这么多门道,我们山里那些野茶,别说这么嫩的叶子了,就是老叶子,大家也不会嫌弃啊,摘回去炒了只有茶沫子也是一样的喝。”
第244章 趁着茶园里的露……
趁着茶园里的露水还没干, 大家都抓紧干了起来。
此时在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眼里,这茶树枝头上立着的不是茶叶,而是实打实的钱。
采茶不算什么技术活, 有那村里出了名的快手,在夏春花指导其他人采摘方法的时候, 手指在芽尖上一捻一提,带着露水的“一芽一叶”就落进篓里,不过两刻钟,篓子底部就被茶叶给铺实了。
夏春花等这边大家都上手了, 自己也挎着篮子摘了一会儿。
今天叶宁给夏春花安排的任务是炒茶, 她自己则是守在磅秤旁边收茶结工钱。
为了方便大家, 昨天他就让顾骁去储蓄所换了厚厚一沓零钱。
红茶的鲜茶叶摘下来后,得先处理过一遍后摊开发酵四到五个小时,在这之前茶叶是没法直接炒制的,左右眼下也没事干,夏春花就先跟着大家采了一个小时的茶叶,估摸着够数了,她才招呼着大家先去交一次茶叶。
叶宁看到夏春花身上挎着的竹篓,一脸不赞同地拧紧了眉:“春花姐,这采茶可累手腕了, 你这两天要炒的茶叶本来就多, 就别往茶园跑了。”
夏春花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没事,这都是做惯了的事情,累不着我。”
夏春花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实人,心里想着自己拿了叶宁这么多的工资和奖金,好不容易等到茶园有产出了,那真是一点都不带惜力的。
大家交上来的茶叶, 多的一斤多,少的七八两,叶宁也没麻烦,都在账本上仔细地记下了名字和数量,等到傍晚收工的时候统一发工钱。
都是一个村里的同龄人,现在又在一起干活,采茶本就枯燥,哪怕平常不怎么熟悉的人,这会儿凑到一片地方了,都少不了要闲聊上几句。
王桂花作为村里手脚最利落的人,采茶速度也是一骑绝尘,她手上忙活的时候,见到前面两排的熟人篓子里的茶叶不多,嘴上还忍不住打趣道:“二嫂,你这手可得再快点,不然你家狗蛋想吃的江米条可就没影了。”
李二嫂是这三十人中年纪偏大的,她被打趣了也不恼,只转了转发酸的手腕,一脸羡慕地感叹道:“桂花你的手脚快,我自然是比不上你的。”
话虽这么说,但是李二嫂手上的动作还是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在大家低头忙活的时候,夏春花那边也没闲着,先把茶叶揉捻开后在薄薄一层撒到提前准备好的竹席上摊着。
发酵成功的茶叶经过小火慢慢焙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总算是出锅了。
听到夏春花的招呼声后,叶宁也是迫不及待地在炉子上烧起了热水,准备先尝尝这新茶的味道了。
叶宁能喝茶,但却不是爱茶着,她煮茶也不讲究那么多,直接用的从溪边引过来的山泉水。
不知道是茶叶好还是溪水好,总之这二泡的茶叶喝着没有半点涩味,入口只有三分红茶的微苦,回甘却很快,一口茶汤下肚,也就片刻的时间,嘴里就只有茶叶的清香了。
叶宁仔细地咂摸了好一会儿:“真不错诶!比我之前喝过的茶叶味道要好。”
就是这边的条件不行,泡茶的碗都是夏春花吃饭的粗陶碗,这样的好茶,要换套上档次的茶具,再往茶馆里一摆,一壶卖个两三百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叶宁自己品茶的也没忘记给夏春花泡上一碗,不过夏春花比叶宁更加外道,喝了只会点头说好,要让她说出个一二三是不可能了。
叶宁指着一旁提前准备好的带防潮膜的大编织袋对夏春花交代道;“炒好的茶先装袋子里,我定制了一批铁盒子,不过还没到货,等到货了我们再分装。”
叶宁却是高估了大家的效率,中午她没来得及准备,只能让周大海那边帮着煮了两大锅稀饭,现在日头不大,众人为了能多赚钱,对付完午饭后一刻都没休息,就又忙活了起来。
大家都是对付着吃的,叶宁也不好搞特殊,等顾骁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给她送饭菜来的时候,得到的消息就是她已经吃过了。
顾骁仔细问完情况后,小声劝道:“就只吃了稀饭和咸菜?我给你带了红烧排骨,你再吃两口吧。”
叶宁揉着肚子摆了摆手:“不用了,上午喝了一肚子茶,刚才又喝了两碗稀饭,这会儿什么都吃不下了,留着晚上吃吧。”
说完叶宁又想起了一件事情:“对了,我之前没想起来,大家一整天都在茶园里忙活着,我们该包饭的,等会你去镇上买两袋子面粉,明天中午给大家蒸馒头,回头你在村里找个婶子帮忙做饭,弄个馒头,再炒个菜,中午你再开车给送上来。”
以前叶宁使唤顾骁干活就不会客气,现在他成了男朋友,她就更加不会客气了,要不是他还得忙厂里、果园和收购小猪仔的事情,叶宁都想让他整天在茶叶陪着自己收茶叶了。
顾骁点了点头;“我等会儿就去买,菜的品种有要求吗,没有我就买点肉和粉丝,回头再在村里卖点白菜,五花肉粉条炖白菜,滋味好不说,配馒头吃也是正正好的。”
这些小事叶宁也懒得动脑子:“你看着安排吧,我琢磨着这边要忙上个十几二十天,采茶的人还得再加,明天你空了再给我垒个灶,我也得开始采茶了,现在的效率太低了,按照现在的速度,这点茶叶要一两个月才能采完。”
今年是这些茶树种下的第一年,虽然本来就是中苗,但是今年还不是它们的高产期,叶宁特意留意过,因为茶树还没张开,现在一亩地能出的鲜茶撑死了也就一百多斤。
要知道盛产期的四五年茶树,一亩地的出产是能有五六百斤的。
叶宁的茶园产量虽然不高,但她种得多啊,两百亩的茶园,哪怕今年产量不行,那也有两万多斤鲜茶,现在三十个人一天撑死了采四百斤,这得干到何年何月?
叶宁琢磨着还是得双管齐下,她和夏春花累一点,从村里找个人来帮着称重结钱,再从附近其他大队找些年轻手脚快的人,争取半个月内把所有的鲜茶采下来。
顾骁是土生土长的乐阳镇人,招人的事情叶宁交给他那是再放心不过了。
这一天的下午和上午没什么区别,大家摘完一篓子后就来找叶宁称重,不知不觉中这太阳快落坡了。
叶宁看了看天色,见大家还在茶园里忙活着不舍得丢手,只能连忙扯着嗓子喊道:“天快黑了,大家都别干了,来过称领工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