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作者:
初点点 更新:2025-09-16 10:50 字数:3650
她才来不到一个月,就把同僚最重要、最有面子的差事给抢了,换到任何一个地方,这都是招惹仇恨的。
再心宽的人,都免不得心生芥蒂。
“你不必小心翼翼,这是雍王府,你是王妃。”萧怀沣道。
可王府,只王爷一个家主。
骆宁见他似乎真动了这个念头,不是随便说说的,就放软了声音笑道:“王爷,我真的很忙。别叫我管钱。我自己的钱,都是秋兰管。”
“谏言”也要讲究策略。
她前面说了几句,萧怀沣很明显没听进去。
“……也行。”萧怀沣盖好灯罩,帐内黯淡下来,窸窸窣窣中,他躺下了。
翌日,萧怀沣又是早早起床。
骆宁睡得迷迷糊糊,他把她吵醒了,对她说:“去趟城郊大营,我今晚不归,后天回来。后日等我吃晚饭。”
骆宁道好。
他便走了。
半上午,骆宁这边办差尚未结束,陶伯来了。
捧了个红漆匣子给骆宁,笑道,“王爷早起出门时,吩咐拿些银票给王妃。”
骆宁也想起这事。
“有劳。”骆宁笑了笑,叫管事婆子们出去,又吩咐丫鬟上茶。
她请陶伯坐,喝口茶再走。
陶伯给她面子,和蔼可亲跟她闲聊,又说:“明日出门的马车、礼品,早已备妥。”
骆宁道谢。
他离开后,骆宁没顾上看银票,继续忙上午的差事。
一上午,诸事分派下去,中午饭骆宁一个人吃。
歇了午觉起来,丫鬟桃叶服侍她梳头,瞧见放在梳妆台上的红漆匣子,很有眼力劲:“王妃,这是什么首饰?婢子替您收起来。”
“不是首饰,王爷贴补我的钱。”骆宁道。
“王爷真疼您。”桃叶说。
骆宁笑了笑。
丈夫偶尔贴补几两银子,在任何门第,都可以算得上“体贴入微”了。
骆宁打开匣子,笑容就微微僵住了,因为这匣子不算浅,银票竟是堆到了匣子口。
全是五百两一张的。
她拿出来,厚厚一摞,非常沉手。
桃叶也吃了一惊:“这么多?王爷把府库都搬给您了?”
骆宁:“……”
她数了一遍,一百张。
又叫了秋兰进来,让她也数一遍。
“五万两呢,王妃。王爷叫您买什么?田地还是宅子?”秋兰问。
又说,“哪怕是咱们这座王府,也卖不出五万两的价。”
雍王妃每个月的月例,是二百两银子。这已经是极其丰厚的,比一般的亲王妃多多了。
——王爷提前给了二十年的月例。
“他叫我上街买些点心吃。”骆宁说。
桃叶:“……”
秋兰:“……”
王爷是打算撑死她们王妃吗?
出嫁前,骆宁打定了主意,婚后得到的任何财物,都不眼馋,只用、不拿,留给下一任真正的雍王妃。
然而成亲不到一个月,王爷给了她这么大的考验。
珠宝首饰可以不动心,可谁能毫不在意放弃五万两的银票?
这是银票!
若去了韶阳,这些钱足够买几千亩良田,她儿孙三代都不愁吃喝了。
王爷竟拿钱衡量她的人性。
骆宁拿了一张,打算和崔正澜出去买些东西。
哪怕东西不带走,买与用的过程,也是很开心。
“收起来吧。”骆宁把钱匣子递给秋兰。
秋兰心里很高兴,忍不住对骆宁说:“王妃,咱们王爷是真不缺钱。”
“他不缺任何东西。他还生得好看、精力旺盛。”骆宁说。
天之骄子,将来还能做皇帝。
他几乎没有短处。
第232章 偶遇王堂尧
早起,下了薄雨。
三月桃花雨,轻薄如雾,如丝线交织,洗了庭院枝头的淡淡灰尘,处处鲜亮,春光极盛。
“今日天气好。”
蔺昭对骆宁说。
骆宁外出,不仅要带秋华,还要带上蔺昭。
蔺昭也做大丫鬟装扮,跟在她身边,贴身保护她。
“春雨贵如油。”何嬷嬷替骆宁梳头,笑着说。
骆宁忍不住说:“韶阳的春天多雨。我很喜欢下雨,雨天有种很好闻的味道。”
又说,“不是京城这种气味。”
京城雨少,春雨落在地上,泛起几分土腥气。
韶阳春雨后,空气清新、潮湿微凉,沁入心魄。
“等他日我们去韶阳了,你就知道。”骆宁笑着对蔺昭说。
何嬷嬷笑道:“韶阳那么远,王妃何时能去?恐怕难走得开。”
骆宁:“……”
蔺昭看一眼骆宁,笑笑没说话。
侧妃们请安后,骆宁留下崔正澜,让她陪着自己用了早膳,便一同去崔家。
崔氏乃门阀望族,人丁兴旺。
“……崔氏七个房头,就你们二房人丁最稀薄。”骆宁在马车上同崔正澜说。
崔正澜:“你都打听清楚了?”
“大婚前,何、尹两位嬷嬷就把各家情况告诉了我,崔氏乃重中之重。”骆宁笑道。
她不仅知晓崔家有几房,每个房头多少人,还知道崔家夫人们各自的出身。
比如说,崔正澜的母亲姓李,也是大族女。
“我们二房的确孩子少,只因我爹爹,他早年就开始清修了。”崔正澜道。
骆宁不好多问。
说是“清修”,实则无法行男人之事,故而二房两名妾室像是摆设,崔正澜的母亲也只生了两个孩子,再无身孕。
崔正澜的大伯母,则是生了六个。
“我们这房,在崔氏算异类。”崔正澜又道。
唯一的嫡子崔正卿,房内只三名美妾,无子嗣、不娶妻,竟也没人多提,只因父亲不管事、母亲管不着。
而崔正澜,可以偷偷跟着她大伯去边疆好几年。
“你小时候,是觉得压抑,还是愉快?”骆宁问。
崔正澜:“愉快吧。我爹娘都挺好,尤其是我爹。他极少摆长辈架子,只在我大伯面前,才勉强像个爹。私下里挨我娘的骂的次数,跟我哥差不多。”
骆宁:“……”
“不过,我爹爹学问很好,崔氏族学由他打理。他的诗词成册,销量颇丰。”崔正澜又说。
骆宁:“这个我是知晓的,尹嬷嬷也告诉过我。”
崔家在朝廷上的,除了大老爷,就是四、五两位老爷。大老爷是武将,其他两位是文官。
这次宴请,办得还算隆重。
因邀请的是雍王妃。
敬重雍王、以及好奇骆宁,来了不少赶热闹的宾客。
骆宁对她们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她们的想象,一开头端稳了架子,没人找茬。
有人提到了嘉鸿大长公主,被崔大夫人一个眼神给怼了回去,噤若寒蝉。
骆宁发现,崔正澜在她娘面前,多少有些不耐烦,这是小女儿的恃宠而骄;可在她大伯母面前,规规矩矩,说话都夹着嗓子。
“门阀大族的主母,最有气派的,大概就是这位崔夫人了。”骆宁想。
崔家大夫人不是出身门阀,而是皇族,她父亲是去世的旭王。
这场宴席下来,骆宁心情还不错。
她知晓,她表现了一番,没叫任何人轻瞧雍王妃;而崔家,又格外照顾她,让她感受到了一点诚意。
宴席结束,时间尚早,骆宁与崔正澜先告辞。
“舅母可时常去王府做客。我并不忙碌,又年轻,还盼着舅母指点。”骆宁临别时,对崔家的夫人们说。
意思再明显不过:王爷不准崔正澜随意出门,但你们作为舅母,可以上门做客,想她了就亲自去看看她。
规矩是死、人是活。
崔大夫人果然很高兴,连连应是。
崔正澜不管这些,默默跟在骆宁身后。有骆宁做挡箭牌,她就不需要应付她大伯母。
“……你想买什么?”骆宁与她在街头下了马车,如此问她。
这条街好些首饰铺子。
也有绸缎庄。
崔正澜却道:“咱们去买两把匕首。我替你选一把好的,你防身。”
骆宁:“……”
也使得,反正钱总得花出去点。
骆宁与崔正澜闲逛,蔺昭、秋兰和崔正澜的丫鬟跟在身后。
她们买了两把匕首。
骆宁拿起来,对崔正澜说:“这匕首的鞘挺有意思,可以装上宝石。上次王爷赏了我一枚红宝,正愁没地方用。”
崔正澜:“……”
在这个瞬间,骆宁从她脸上,瞧见了雍王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骆宁的心态是反正带不走,就随便折腾一下得了,红宝石和匕首白放着都可惜。
她们俩选匕首时,有人进了铺子。
这家铺子在街道深处,外面是绸缎庄做遮掩,类似黑市。不过官衙不怎么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