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作者:
君山银 更新:2025-09-18 09:12 字数:3323
“都不必。”高梁饴吹了一声口哨,大街小巷的草堆里突然窜出了几百号人,把清水面馆围了起来。他拍了拍手,回头看着丐帮的一众乞丐,问:“兄弟们,这个人要加入咱们丐帮,你们是允还是不允?”
几百双大大小小的眼睛同时眨了一下,扇出了一阵小风,吹的桓秋宁后背发凉,他心道:“这么多人?一人踩他一脚,都能给他踩成肉饼了。不好惹,实在是不好惹。”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乞丐慢悠悠地走出来,他在丐帮的地位大概类似于族中长老,一众小弟对他毕恭毕敬,连忙给他让路。老乞丐道:“帮主,我看此人并不面善,他怕不是官府派来的奸细?”
“官府?”桓秋宁差点笑出声,他举起手,乖巧道:“在下不才,正是官府的通缉犯。在下实在是无处可去,无处可藏,求各位大兄弟小兄弟,给在下留一条活路吧。在下日后必定衔草结环,涌泉相报。你们行行好,收留我嘛。”
老乞丐不作声了,小乞丐又探出了头,问:“你识字吗?”
桓秋宁抓了抓后脑勺,笑得眯起了眼睛,谦和道:“算是吧!”
此话一出,一众小乞丐突然围在了他的身边,眨着星星眼,眼巴巴地望着他。桓秋宁不解,顺嘴问了句:“你们想读书识字?”
一众小乞丐猛猛点头,眼睛圆溜溜的,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兔子。见状,桓秋宁无论如何也不忍心拒绝他们,便应下了。
于是,桓秋宁就成了丐帮中的教书先生,唯一一个识字的乞丐。
桓秋宁在死胡同里扎了一个木桌,买了两本孩童的启蒙读物,逐字逐句地教给小乞丐们。桓秋宁问他们:“小调皮们,你们为什么想要识字啊?”
穿着草鞋的小乞丐们纷纷坐在地上,仰头看着他,腆着脸说道:“因为大街上的别的小朋友见到俺们,总是笑俺们不识字,他们说俺们是野狗,野狗只会‘汪汪’叫,说俺们听不懂人话。他们看不起俺们,还说俺们没出息。但是帮主说了,俺们虽然是乞丐,但是并不低人一等。所以俺们也想识字,证明给自己和帮主看,俺们也是有本事的人!”
“别理他们。”桓秋宁翻开书,温柔地看着孩子们,“哥哥教你们识字,以后你们就是小学士!”
一位个头稍高一些小乞丐指着书本上的“大徵”这两个,激动地说:“我认识这两个字,我爹死之前对我说,生要做大徵的人,死也要做大徵的鬼。我爹死后我偷偷地去学堂偷听。虽然那里的说书先生把我打跑了,但是他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写了。”
“好孩子。”桓秋宁听的心里酸酸的,他摸了摸孩子的头,温柔地说:“你的父亲是个好父亲,他想让你把这两个字写进心里,你做到了。”
那个小乞丐满脸期待地问:“大哥哥,你说有一天,我会有机会去学堂里读书么?我想跟那些世家子弟一起念书,我想听白胡子先生讲课,我也会念诗:‘锄禾日当午……’。”
讨人厌的江风又往他的眼睛里撒了胡椒粉,桓秋宁揉了揉眼睛,心里很不是个滋味。琅苏与郢荣就快要开战了,到时候别说是进学堂读书,混口饭吃都难,他能拿什么给孩子们保证呢?
江风吹的纸张在木桌上翻飞,桓秋宁捡了块石头,压在了书本上。他问旁边的小乞丐:“小顽皮,你叫什么名字?”
小乞丐歪着头想了想:“我没有名字。但是帮主叫我黄六儿,他说他希望我顺顺溜溜地活成人。帮主总是给俺们比大拇指,说六六大顺。我喜欢这个名字。”
丐帮的少年帮主高梁饴,在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年纪,便带着一群流浪的老小在琅苏讨饭吃了。也难怪,他的眼神会那般犀利,他的身上会有不属于这个年纪的狠绝与沉稳。
桓秋宁把孩子们搂在怀里,温声问:“那你们呢,你们有名字么?”
小乞丐们摇摇头:“没有。爹死了,娘没了,我们都是没人要的孩子。”
“小淘气们,别这么说。”桓秋宁抬手蹭了蹭小乞丐们的鼻尖,温柔一笑,“来,挑个你们喜欢的字,大哥哥给你们取名字。人一旦有了名字就有了身份,有了身份,将来就一定会有人记得你们。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什么,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名字。”
小乞丐们问:“那大哥哥叫什么呀?”
桓秋宁翻开书本,手指落在了“珩”字上,他抬手蹭了蹭温热的眼角,说道:“‘珩’,这个字是美玉的意思。好听吗?”
小乞丐们拍手叫好,频频道:“好听。珩哥哥教我们识字,珩哥哥是个好哥哥!”
“我不是个好哥哥,我做过很多错事。”桓秋宁盘腿坐在地上,坦诚道:“所以,我会慢慢地赎罪。可我又觉得老天对我还是太仁慈,即使到了琅苏,我还是遇见了你们。”
桓秋宁少时入国子监读书之时,大徵正值鼎盛之期,那时世家子弟苦读诗书,讲的是“爱智”二字。不为经世致用,不为悟道养心,但求名满京城,对诗辩论。那时候的名流人士“爱智”远超于“爱世”。
可是如今桓秋宁坐在江南的深巷中,远观红日,吹着江风,方才明白天地悠悠,万物有灵,上苍并非独爱一人。
如果他从一开始就如这些乞儿一般,命运多舛,流离失所,自己不一定能如他们一般守得住童心,留得住笑颜。
他方才明白,困住过去的仇恨与遗憾,不敌清风习习,稚童欢笑,更比不上江南烟雨中的一抹新绿。
“谢谢你们。”有感而发,桓秋宁温柔道:“遇见了你们,哥哥今日才明白了一个道理。”
小乞丐们瞪大了眼睛,仰着头问:“是什么呀!”
桓秋宁怅然一笑,温声道:“读书者应当不能为追名逐利而读,而是为人而读。而这个‘人’,是自己,也是你们。”
煽情了半个钟头,桓秋宁被怀里的铜鸟令搁得胸口疼,这才想起来自己身上还背着铜鸟堂任务。
他扶额叹气,问小乞丐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叫谢柏宴的人?哥哥想知道点他的消息,越多越好。”
小乞丐们争抢着要先开口,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仔。桓秋宁比了个停的手势,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说。
然而他们说的最多的却是谢柏宴的风流往事,比如他是如何在殷禅的眼皮子底下勾走了姝月公主的心,再比如他是如何让琅苏未出阁的小娘子为了见他一面,宁可私渡到郢荣去的。
他的个人魅力,当真是能与十年前的桓珩相提并论啊!
桓秋宁掏了掏耳朵,漫不经心地问:“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么?比如,他家有什么亲戚,在琅苏有什么朋友,喜欢去什么地方?”
查人得从有他生活痕迹的地方下手。
小乞丐道:“谢柏宴这个人特别喜欢交朋友,琅苏之中,他的朋友数不胜数,关系最亲密的应当是将军府的破风将军。至于亲友,他有一个弟弟,名为谢禾,喜欢吟诗作赋,恰巧今日琅苏的望苏楼会举办春日诗会,谢禾公子肯定会去的!”
“春日诗会?”桓秋宁心中一喜,他给小乞丐们一人塞了一大把高粱饴,悄默声道:“悄悄地吃,别让帮主看见咯,不然哥哥我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啦!还有,不要吃太多,牙齿会长小黑洞哒!”
小鬼们各个机灵的很,他们嬉皮笑脸地把糖送进了嘴里,一边嚼一边冲桓秋宁傻笑。
看着这群围着他笑的小鬼,桓秋宁想起了母亲留下的那句话:“吾心安处是吾乡”。
初来琅苏之时,桓秋宁还是跟这群小乞丐一般大的年纪,那时候他还有母亲的庇佑。
如今他无处可去,无人可依,与这群小鬼一样,成了个四处流浪的乞丐。
桓秋宁看向远处的望苏楼,心道:“人生何处不为家。”
在深巷的死胡同里,桓秋宁抱着孩子们,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人生何处不为家,心若安时步自华。
周有乞儿欢声笑,方知天公眷尘沙。
第75章 琅苏烟雨(二)
望苏楼位于琅苏的西南角,过了流珠街便是琅苏河。
站在望苏楼上向南望去,在云雾中隐约能看到旌梁的金州。那句“金子落地无人捡”其实还有后半句,“婢子头戴金玉钗”。
金子落地无人捡,婢子头戴金玉钗。
这句话最开始从旌梁的金州传出来的。金州是旌梁境内最为富庶之地,九衢三市,车水马龙。
传闻太祖时期的金州有绵延百里的白玉宫殿,殿顶铺满了黄琉璃瓦,相当奢靡繁华。只是如今的金州如琅苏一般,渐渐衰败,变成了一座封禁的空城。
这日是一年一度的春日诗会,有位长着老虎须的士大夫刚进望苏楼,便登上顶层,望着隔岸那如海市蜃楼的白玉宫殿,吟诗作赋去了。
望苏楼中,茶香四溢,酒香诱人。有人煮酒煎茶,有人吟诗作赋,还有人跟没骨头似的,侧卧在文茵上,好似梦游一般,喃喃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