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作者:不迁贰      更新:2025-09-18 09:41      字数:3291
  她站定,向军头略略一福,未言一词。
  他冷哼道:“不是说是送灾民进城?带女眷是做什么的?”
  贾芸上前介绍:“这位是我家当家的林姑娘。”
  军头一怔,似未曾料到竟是一女子当权,眼神中轻蔑之色一闪而过。
  黛玉只静静伫立,目光从军头身上离开,环视街上,等着府中接应。
  而卫若兰已跟着立于黛玉身侧,倪二则悄然侧身,拇指扣住刀柄。
  可偏偏此时犯难的并非军头,而是一旁的小卒。小卒上前与军头低语几句,那军头目光忽然凝滞,脸色也沉了几分,双双看向贾芸。
  贾芸也有疑惑,忽而他便想起,是当时他们排队领粥时那个小卒。
  搜查终于结束。
  本以为就此放行,可那军头与身边副将耳语几句,忽然一转语锋,低声冷笑:“你们前儿不是才买了我们不少姑娘吗?前儿才收那些王孙之后,如今又护着这些灾民进府,是想重聚旧势还是另有所图?”
  黛玉轻声答道:“贾氏一族,确为勋贵出身。但早已被前朝抄家夺爵,如今是我林氏管家。如今朝局已改,我们只愿守一隅平安。”
  军头“嘿”了一声,阴笑浮现:“旧朝金玉之家,换了身皮,就真成新人的事……可不那么容易。”
  倪二眼神一冷,正要开口,却被黛玉微微抬手止住。
  “若将军此言是讥我图苟安,那却也没错。”
  军头摆手,笑容一敛:“这些百姓不碍事,但……如今要进城也有规矩。”
  “什么规矩?”贾芸和倪二不约而同地皱眉,这明显是要刁难的前奏。
  那军头缓缓抬头,目光阴沉如水:”闯王有令,只许普通百姓入城。”
  一时间,风起尘扬。贾府诸人皆面色微变。
  倪二捏紧刀柄,低声骂了句:“狗娘养的。”
  卫若兰却只是后退半步,面沉如水,眼神已转为防御。
  林黛玉神情不动,眉梢微挑,轻轻看了贾芸一眼。
  贾芸会意,上前,低声凑近军头笑道:“大哥,我们这些百姓也是仰仗义军庇佑。咱们虽还有点薄财,也不过是寻常百姓命。如今荒年,既无势,也无仗,只求军头行个方便,我们也好将这些百姓接回去安置。”
  贾芸故技重施,说罢,他袖中悄然滑出几锭碎银,沉甸甸递出,估摸三四两之数,动作娴熟,不露声色。
  谁知那军头不似前几日那个好糊弄,冷眼一扫,毫不接银,只冷笑一声,声音透着不耐烦与嘲讽:“闯王亲自颁下的差事,就你这点小钱,也想打发我?叫我怎么给闯王交差!”
  话音未落,身后小卒骤然上前,将贾芸一把按翻在地,膝压背脊,刀柄冷冷抵在肩头。
  瞬间贾府卫府的护院府兵也紧张起来,他们虽依主子先前所言克制,却各个将手放在兵刃上,随时准备。
  “我们就不是普通百姓吗!”贾芸恼怒高呼,“你们不出城庇护,如今我们出力去救,却不让回,叫延义村的百姓让谁来管?”
  这一喊,加上四辆马车和几十人聚在城门下的对峙,一下子因而城门内不远处粥棚的百姓侧目。
  军头却不屑一顾,双手抱臂:“哼!我们义军是顺天应命,自然能护百姓安稳。用不着你们这些贪财无义之人来插手。”
  那语气,骄矜得像是整个长安都靠他一人撑着。
  黛玉看着那军头,缓缓上前一步,语气淡然如水,却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压力:“既是规矩,可为何不在新民令之内?不知明文何在?可有张榜布告?”
  卜旃个子小小,一溜烟到城门边上的布告上的新民令一瞧,大喊:“上面没写呢!”
  军头一愣,这确实没有明文,新民令也没有这条。
  他冷哼一声:“这西城门是我管,我便是规矩。”
  他拔高声音,唾沫横飞,“咱们义军从关中杀到京师,靠的不是讲理,是拳头!谁想进这城门,就得听拳头说话!就得按照我们的规矩来。”
  卫若兰脸色一沉:“我等皆是京中之人,赈民归府,本是为民之事。将军却将之横拦,未免不通人情。”
  “这世道变了,你们这些高门子弟,还想着靠讲情分混过关?”军头脸色愈发不善,语气里满是对贵胄阶层的嘲讽,“谁知道你们是真是假?说不定是假借济民之名,实则打探虚实,回头勾结旧臣造反呢!”
  左丘梅闻言,眉头微蹙。他望向黛玉,低声道:“这是故意为难。依我之见,此人并非真为守规,而是坐地起价。只是看姑娘如何抉择罢了。”
  林黛玉的目光缓缓掠过此刻聚拢在一旁围观的士卒与百姓,有孩童吓得哭出声,母亲匍匐在地哄慰,面色惨白如纸。她心中一凛,知若不能从容渡过今日,不但这些村民无处可去,贾府往后将在义军面前一直屈居人下。
  她缓缓抬眼,定定看着军头,语气平静:“将军说得极是,世道已非往昔。城中百姓之苦,我府自然知晓。诸位肩负守城重任,日夜辛劳,我门府里也愿接济城内之民,尽绵薄之力,与义军共度灾年。”
  此言一出,左丘梅面色微变,卫若兰亦望了她一眼。她这番话虽是示弱,但亦是一种表态——贾府将与义军命运相连,至少在义军看来,是认可其正统地位。
  莫说京中众人传言礼部尚书带着玉玺弃长安朝廷往金陵而去,闯王即便有心做主皇宫,但是京中朝廷旧部必然有人对于闯王有反心。
  先前缮国公府和治国公府被义军整治便是他们并不愿归顺闯王。
  只是黛玉先前叫贾兰去各国公家送拜帖,也是为了试探各家在京中的态度站队。
  可这话一落,在军头耳中,却是另一番意味。
  他咂摸出一丝得色,却未当场松口,反倒再度抛出一句冷话:“姑娘这番话倒也中听,只是我不过小卒,规矩如何定的,我可不敢违。如今只有闯王和几位将军能主事,你与我说这些——未免也太抬举我了。”
  黛玉见他嘴角的讥诮一闪而过,眼中甚至泛着一丝期待,已然洞悉他所求为何。她缓缓前行一步,卫若兰本欲拦住,生怕她被冒犯,黛玉却只是轻轻抬手,示意无碍。
  她行至军头近前,轻声道:“将军忠诚守门,秉规办事,令人敬佩。敢问英雄尊姓?”
  军头一挤眉,抬手随意作揖道:“免贵姓李,李大年,现为三营军头。”
  黛玉颔首致意,话音温润,“李军头忠勤守职,小女佩服。既然军头有难处,我自不会让你为难。我愿出谷五石,用于赈济百姓,既是为民,也是助义军之力,也不知李军头可*愿意替我引荐一二。”
  她稍一顿,转身对倪二低声耳语。倪二听后浅笑,朗声喊道:“诸位街坊作证,今日我家主子许诺,等入城后,府中愿自备粮米,帮义军济民,不求回报。”
  倪二原在京中便是走街串巷,众人皆知他是收帐的。虽说为人霸道些,但是认识他的街坊都知倪二个仁义守信之人。
  很快便有人高声叫好。
  此言一出,不但李大年神色一变,就连左丘梅也微微皱眉,望向黛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这是一次明明白白的“站边”。她将贾府主动与义军捆绑,向整个长安城传递一个信号:贾府已非旧朝死灰,而是主动成为了新局中的一枚活子。
  甚至可以说,企图再有从龙之功。
  “京中百万居民俱散,但城中仍有十数万百姓,每日赈济所需粮米必然是巨额之数,想来闯王乐于有人一同赈济京中百姓。”左丘梅提醒李大年:“此乃大功业!李军头若愿引路,此番功绩定能让军头声望显赫。”
  李大年则听得眼睛发亮,若能藉此一举在闯王面前邀功,岂不正合心意?
  “姑娘所言,当真?”他语气放缓,目光贪婪,却又小心翼翼地探试。
  黛玉浅笑:“自然当真。府中粮米已有存,李军头派人与我们同行即可。”
  李大年得了实惠,又见对方姿态温顺,已无多虑,连忙叫人放了贾芸。
  而贾芸早已会意,趁机又往李大年副官袖中塞了些碎银,嘴上客气得很:“军爷这等仁心义胆,贾府上下一定铭记在心。”
  两人一唱一和,李大年嘴上还添了几句官腔:“姑娘识时务,是咱们百姓的福星。若京中各家也能有此大义,百姓便不用愁了。”
  得了好处的人,总是说得漂亮。他立刻挥手,放行车马。
  于是,贾府车队重整,村民们重新上了车,黛玉改上了自己的马,浩浩荡荡地从城西而入。
  府中有人已经在等着,黛玉他们进了门时天还没黑,叫莫云嬷嬷派家丁准备谷米。
  府中陈米旧谷颇多,便是五石五石地送出,这个冬日也能日日送出去。五石陈米旧谷不过府中冰山一角,对黛玉来说不过动一根指头,若能换得声誉、通路与庇护,则再划算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