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作者:
不迁贰 更新:2025-09-18 09:41 字数:3297
夏金桂大吵大嚷,嚷得刺耳,却被压在冷气森森的氛围里显得滑稽。宝玉急得满面涨红,转身恳声对李纨:“大奶奶!这简直荒唐!莫说薛大哥的事尚无实证,怎可纵容私刑,这般匪类行径!”
李纨只是冷眼盯着耳房方向,面色冷硬,未发一言。
“宝玉,你当真以为我和两位身子,靠仁义道德,靠家法有道,便能撑到今日吗?”
忽听屋内一声轻咳,众人回头,宝玉只见黛玉被紫娟搀扶着立在房中。她脸色惨白,却神情宁定,目光微垂。
宝玉急切道:“林妹妹,你向来待下人极好,怎能默许护院这般残忍?”
“那我该如何?”黛玉定定望着他,语气沉静,“劝那些杀人抢掠的流寇放下屠刀?还是跪求府中下人誓死守门?”
宝玉还要再辩:“我知道世道纷乱,但这不是以暴制暴的理由……”
黛玉轻轻一笑,那笑意中尽是凉薄。
她缓缓回身,走到桌边坐下。黛玉已经熬过了最难的时候,刺客她如同要讲一个无关紧要的故事一般,淡道:“你们只知‘世道艰难’四字,却不知艰难到何处。”
黛玉原是并不想说这些的,“贾府当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可赵姨娘她们仍然没完没了地来府中,杀人,抢物,糟践府中的丫鬟。”
黛玉咳了咳,顿了顿,才慢慢道:你们可知,风卷残云之后,井边、池中、廊下,每一处院子,每一间房间,任何一处地方,都有可能躺着一具尸体。后面我们连将尸体运去义庄都做不到,只能在府中就那么放着。”
两位嫂子,府里的管事,听完都别过了头,不堪回想。
“朝廷抄检,贼寇抢掠,已经是家徒四壁,连月钱都发不出来,下人们见家败时常外逃,便是舅舅让他们看好家门,他们也时常懈怠。”
黛玉问宝玉:“那时候就连林之孝和周瑞都死了,这家里独留下我和大奶奶,你要我们怎么办?”
她的声音并不高,却让所有人心口一紧。
宝玉泪水已涌出,夏金桂见众人不说话,驳道:“我瞧你运走不少东西,哪里有你说的这般难!”
黛玉嗤笑,“我拿林家的家业来为贾府续命,你以为那时候的贾府是什么,是个丢进去一个铜板都听不到响声的无底洞。”
她眼神冷冷落在宝玉身上:“宝玉,无论我怎么守,为什么都能被赵姨娘和贾蓉他们破府而入?府里的下人,多的是等着我们这些主子被人害死,好干干净净地霸占贾府。”
宝玉与她两人曾在最美好的大观园里耳鬓厮磨,看花开似锦,为花落背弃。
若是可以,她也想一直天真浪漫地活着,可她父母早丧,寄人篱下,到如今家败人亡,为旁人苦苦求索,她的命运自始至终徒有悲剧。
平儿说要她管家时,她曾想自己也是要强的性子,也想得人赞语。有了宝二奶奶的身份,便不再是无依无靠,贾府便不再是她从前他家依栖,只想远走高飞的是非泥潭。
可如今,昔人不再,唯余物是人非,但她也从繁华似梦中清醒了。
“宝玉,你为何还能如此天真?”
院子里,耳房的惨叫渐渐转为哭喊求饶。
多姑娘手脚都动弹不得了,她只能被吊在梁上。
她知道的事不多,却足够详细的知道有谁在这张密不透风的罗网之中。
赵姨娘贾环、贾蓉贾蔷、薛蟠冷子兴柳湘莲、甚至连大观园中的十二戏子,巧姐的亲舅舅。
黛玉看着官府的人将多姑娘带走,甚至还有从紫檀堡来的所有人,还有宝玉。众人或震惊、或恐惧、或悲愤,但他们所感,远不及黛玉当年亲历的万分之一。
在贾府被绝望凌迟之前,她原以为能与少年一同看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终老一生。
可来时是客,终需一别。
如今报了贾府的养育之恩,她与宝玉虽无缘,但她问心无愧。
往后贾府的兴衰荣辱,从此与她无关。
薛蟠连着冷子兴,多姑娘都下了牢狱。
此事被薛蟠一人顶下,宝玉和宝钗都没事,薛姨妈则一下子病了。
宫里派了马车来接人的时候,来送黛玉的人很少,就如同从前她到贾府时,来接的都是些婆子。
黛玉抬眼看着从前匾额不在,终是低下头叹气。
黛玉从袖中掏出两片半旧的帕子,递给周瑞家的。
“你帮我还与宝二爷,望他保重。”
说罢,临去回头一望,便上了车,离开了贾府。
第138章 天下易主1
张才良的原配夫人在他起兵造反前便去世了,只留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小公主只是柳晏一般的年纪,听说小公主胆小内敛,与人难以亲近。
不过这些都黛玉从伺候自己的两个小宫女那里听说的,进宫三天了,她根本没有见到公主,也没有任何差事。
宫里虽因新朝未定而暂时不能将这五品女官的内府官职许给黛玉,但是却未怠慢半分,不仅给了一处她不知在宫中哪处的院子专门居住,还配了两个贴身宫女给他。
宫中的日子好似与世无争,京中的流民和雪灾在宫中没有一丝痕迹。
黛玉只怕自己待久了,便忘了这世道仍如烈火烹油。只能默默挂念京外的家业,不知小红与雪雁能否守得住产业。
好在她身边还带了紫娟作陪,不至于寂寞。
进宫三日,黛玉除了等着李嬷嬷来教宫中规矩,其余时间就一直在屋中看书。这院中时时有人盯视,两个小宫女也不许她离开院子。
看似进宫教习,反而像是换个地方幽闭。
紫鹃端着药进屋,看着两名小宫女仍寸步不离,心中难掩烦躁。
“姑娘,喝药吧。”
黛玉昨夜睡得太晚,她好不容易才从这两个小宫女那打听得一些零星宫中消息。
她此刻正俯身在案,浅浅打了个呵欠,指尖拂过书页,淡淡“嗯”了一声,连眼皮都未抬。
紫娟叹了口气,心中正愁着何时才能离开这里。
“姑娘,您整日埋在书里,不如等教习女官来了之后,请她让你出去走走?”
黛玉抬头看了眼屋中的宫女,却又垂下头,轻声应道:“算了。”
黛玉心中早已明白——自己被软禁了。
屋内只余书页刷刷之声,良久,黛玉才放下书卷,将药一饮而尽。她抬眼望向那二人,淡淡开口:“青雀、芍云,这些书我都看完了,我要去集贤院换些新的。”
她需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在哪,也需要找机会去瞧瞧裴石说的几处地方。
二人对视一眼,青雀忙上前低声道:“林姑娘若写张书单,我们自去取来便是。”
黛玉面露不悦,紫娟很快便跟上道:“我们连宫中有什么藏书都不知道,你叫我们姑娘写什么给你?你们是要我们姑娘胡乱写些篇目,还是干脆借机禀回去,说我们为难你们?”
芍云脸色一白,讷讷欲言。
黛玉说罢,转身便往屋外走。两宫女慌忙拦在门口:“姑娘,不可出去!”
“我进宫前旧疾复发,才至在此将养。病根未除,日日关在屋中,怕是要活活闷死。若连院门都不得踏出一步,那就去禀告陛下,叫他干脆赐我一副棺材好了。”
黛玉回眸,打量她们,“走走罢了,难道也要惊动陛下吗?”
二人面面相觑,犹豫不决。
她知道她俩不过是小小宫女,也不至为难她们被罚。
黛玉指着屋前的小院,道:“李嬷嬷就要来了,我就在这走走,总可以吧?”
小院并不宽阔,但雪扫得极其干净,丝毫不像贾府无暇耗费人力日夜不停地扫雪。
影子投在青砖地上,黛玉着一袭素色大氅,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在青砖上,缓缓行在只剩枝干的□□间,心中数着脚印,仿佛只是闲步。
李嬷嬷照例带着宫女进了黛玉居住的小院,到了教习黛玉宫中规矩的时辰。她鬓角已有银丝,神情和蔼,却一双眼睛似秋水般清冷,目光转瞬之间,便已将院中尽数收揽。
一场没有意外而规矩的宫中规矩修习完毕后,黛玉邀请李嬷嬷在院中继续漫步。
“姑娘不愧是京中百姓交口相赞的名门贵女,”李嬷嬷笑吟吟地道,“别人初入宫中,总要左顾右盼,好奇不休,惟有姑娘,竟能安安静静在这院中三日。”
黛玉用宫中所学盈盈一礼,语声清软:“嬷嬷说笑了,是旁人不给我离开这院子罢了。”
李嬷嬷含笑不答,只换了话题:“今日风不大,姑娘今日出来走走,正好。天气好,适宜养病。”
黛玉眸光转了转,忽然笑道:“嬷嬷说得极是。我今日感觉好了许多,只是一直在屋中坐着只怕我的身子便要不行了。我想起前些时日陛下在京中搜寻前朝皇子,便想替陛下分忧,去冷宫那边走走,也算散散心。”
她话说得极轻,像偶然听来的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