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115节
作者:桃梨不言      更新:2025-09-19 11:24      字数:3508
  德音肿着眼睛,见到汤婵就又忍不住掉眼泪。
  “小婶婶……祖母她怎么就,怎么就……”
  她说不下去了,汤婵叹了口气,挽着她柔声道:“好了,你还怀着身子呢,若她老人家在天有灵,知道你这般,走得也不安宁。”
  今年春天的时候,德音顺利生下一个女儿。杜怀岳欢喜得跟什么一样,娶了个乳名儿叫宝姐儿,天还没冷的时候,还特意抱到解家来玩。
  有了子嗣,夫妻俩感情愈发和睦,前几天,德音就又传出再次有孕的好消息。
  自家人也没讲究瞒到三个月,刚得了喜信儿就报来给解家,就在太夫人走的前几天。
  德音越想越难过,“……祖母还送了许多东西给我,怎么不叫我来看看她!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天寒地冻,路不好走,太夫人担忧德音胎还没有坐稳,出行会出事。
  “她得知你过得好,心里就没有遗憾了。”汤婵安慰她,“莫要辜负了她老人家一片心意呀。”
  她担心德音郁结伤了身子,转移话题问:“你这一胎感觉怎么样?反应大吗?”
  说起孩子,德音勉强有了点笑模样,抚了抚小腹道:“比怀宝姐儿的时候吐得严重些,不过一回生二回熟,心里倒没有第一次那么慌了……”
  汤婵便同她聊起了孩子,“你这刚有了宝姐儿,就又怀了一胎,虽是添丁进口的大好事,但频繁生育耗血气,平时要注意进补,万不能伤了根基……”
  她跟七大姑八大姨似的唠叨了半天,“……等你生产的日子,咱们家里人都在老家守孝,不在京城,早早找好稳婆、大夫,自个儿一定得警醒……离京之前,咱们看看能不能再找机会见一回……”
  德音一个劲儿点头。
  她哭了一场,又说了会儿话,汤婵就让杜怀岳把德音接了回去。
  德音走后,庆祥侯府、纪家、于家等亲朋好友也都一一到过,汤婵收拾心情,继续招待客人。
  ……
  天色已晚,汤婵看过几个孩子,又安排好明天待客的事宜,回到灵堂给太夫人守灵。
  忙了这一阵,汤婵眼里都是红血丝,她靠坐在灵前,拢了拢身上大氅,轻轻吐出一口气。
  为了让遗体保存更长时间,寒冬腊月,灵堂只点了一个炭盆。
  秋月给汤婵塞了一个新装的手炉,心疼道:“夫人还是回去歇一歇罢。”
  “没事。”汤婵摇了摇头,“我等会儿眯一觉就行。”
  太夫人待她不薄,老人家去了,她做不到伤心欲绝,但该尽的心意要尽到。
  秋月见劝不动,也只好作罢。
  过了一会儿,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
  来人在汤婵身边坐下,汤婵转过头。
  解瑨瘦了不少,脸上的线条更分明了些。他眼下带了青黑,下巴生出一点来不及打理的胡茬,看着多了几分憔悴。
  汤婵问他:“前头怎么样?”
  “一切如常。”解瑨这些天也带着解桢忙碌,没闲下来过,“孩子们呢?”
  “都睡下了。”汤婵道,“得亏有桢哥儿媳妇,帮了我不少忙。”
  “嗯,那就好。”
  炭盆火星迸溅,发出一点噼啪的声响。两人低声说了一会儿话,灵堂里悄然安静下来。
  月上中天,夜阑人静,解瑨看着摇曳的烛火,心中突然生出茫然之感。
  他不自觉转向身边传来暖意的人,“阿婵。”
  “嗯?”
  “我……没有娘了。”
  汤婵心头一颤。
  她沉默了一会儿,默念“心疼男人倒霉一辈子”,但还是叹了一口气,伸出手将他抱进自己怀里。
  片刻后,汤婵感觉自己的肩膀落下了一点重量。
  她再次叹了一口气,一只手收紧,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久久没有松开。
  汤母收到太夫人去世的消息,当天就收拾行囊,亲自前来奔丧。
  “您来了?”
  汤婵正在忙,听到下人通传汤母到了,立时找了过来。
  母女俩许久未见,只见汤母风尘仆仆,鬓间多了点白发,但精神还不错。
  看汤婵有些憔悴,汤母有些心疼地嘱咐,“别太累了,小心身子。”
  “欸,也就这一阵了,忙过就好了,”
  汤婵领着汤母祭奠过太夫人,汤母上了点年纪,感触更深,心底唏嘘,“怎么就这样突然……”
  祭过太夫人,汤婵就带汤母下去,母女二人说点私房话。
  “我都很好,没什么事,你们逢年过节就派人去看我,族里对我很照顾……”
  从汤家族里捡来的小姑娘春分这次也跟着来了,她年纪不大,但人最是孝顺体贴,忙前忙后帮着照顾汤母,也不曾假手他人。
  汤婵欣慰地打量她,当初汤母一时恻隐,换来的结果不亏。
  汤母低声问汤婵,“丧仪办完,你们什么打算?”
  汤婵道:“二爷丁忧,我们回老家守孝,这是惯例了。”
  汤母叹息,“该是如此。”
  自从皇后诞下皇子,朝局暗潮涌动,这个当口,解瑨回老家守孝也能暂避风波。
  太夫人明白了一辈子,儿女事也不含糊,走之前就主持了分家,但解家人口单薄,两房分产不分居,依旧是一处行动。
  太夫人丧仪之后,解家也没歇下来,开始收拾行囊,准备扶太夫人灵棺归乡。
  庙中寄存的于氏棺椁也会被一同带走,葬入祖坟,入土为安。
  过了个冷清的新年,解家人出发离京,向老家而去。
  “母亲,咱们什么时候能到?”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路边绿意零星,通往太原府曲阳县的官道上,一行车马缓慢而行。
  桓哥儿蔫巴巴地靠在汤婵身上,半点不见平时的生龙活虎,徽音佳音脸色也不太好。
  一行人自开春出发,已经走了半个多月。路途难行,舟车劳顿,自出生便起养尊处优的几个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圆润的小脸都消瘦不少,但几人都很懂事,不舒服也从来不吵不闹,连桓哥儿都感受到家里气氛不对,一直很乖巧。
  汤婵不由心软,摸了摸桓哥儿脑袋,“就快到了。想不想吃点东西?”
  桓哥儿摇了摇头。
  外头传来车夫的声音,“已看得见城门了!”
  解家祖籍太原府阳曲县,是府治所在,虽与京城无法相比,但已经十分繁华。听见外头的喧闹声音,几个小的都打起一点精神,偷偷掀了帘子往外看。
  汤婵也不阻止,只看着不让他们的动作太明显。车马进了城门继续往前走,最后停在了一处大宅前。
  解瑨下马,后头跟着解桢,接到信早早等在门口的老管家快步迎了上来,“二爷可算到了!”
  解瑨颔首,“福叔可好?”
  “都好,都好。”福叔下意识喜笑颜开,但随即想到主家是因着太夫人去世才回来,就没了半点喜意,“唉,老封君怎么就……”
  解瑨默然,“先安顿下来罢。”
  福叔回过神,“是,是。”
  老宅地角极佳,闹中取静,占地也极大。解瑨先安顿棺椁,以正堂充作灵堂,暂时停灵,再择吉日送棺下葬。
  女眷的马车直接驶到二门,汤婵带着几个孩子下车,后头小于氏也抱着垚哥儿被人搀扶下来。
  汤婵看着眼前大宅,轻轻舒出一口气。
  接下来的两年,就要在这里度过了。
  第93章
  同在京中的宅邸类似,解家老宅风格沉稳庄重,深沉大气,不过京城寸土寸金,相比之下,老宅共有四个七进的院子并一大一小两处花园,面积要大得多。
  “……屋顶、墙垣都修整过,墙面也是新粉刷的,若是还有什么不尽意的,您吩咐奴婢们便是。”
  内宅的管事妈妈福婶引着汤婵一行人走在回廊里,她与福叔是解家的老人,一家子带着留守的仆人将宅子维护得很好,得到解瑨要回乡丁忧的消息,第一时间就把老宅收拾了出来。
  汤婵看着处处干净整洁的宅院,点头道:“你们有心了。”
  “都是奴婢们应该做的。”福婶笑容可掬,“只不过有一样要请您示下——之前请来干活的,多是临时雇佣的人手,现今宅子里伺候的人怕是不够,您看要不要叫人牙过来,再挑些懂规矩的丫鬟?”
  “不必了,”汤婵摇了摇头,“如今正在孝里,也不好太过铺张,我们从京城带回来的人尽够了。”
  福婶这才放下心来,笑道:“夫人有计较便好。”
  简单参观之后,汤婵一家子住进南院,小于氏则是带着垚哥儿住到了西院。
  带回来的行李有许多,汤婵指挥着众人安置。
  徽音几个年纪还小,一路劳顿都没怎么休息好,到了新地方的兴奋劲儿一过,就困得脑袋一点一点,没过一会儿,姐弟三人便头对着头,睡得东倒西歪。
  汤婵瞧见不由莞尔。
  这时,在灵堂忙碌完的解瑨也回来了。
  “前头都安顿好了?”汤婵问,顺手给解瑨倒了杯茶。
  解瑨坐到汤婵对面,略微放松了脊背,接过茶盏,“嗯,缺了些香烛,已经打发人去买了。”
  回到老家,第一件着手要办的事,便是太夫人的丧仪,两人商量起接下来的安排。
  解瑨道:“明日我去祖坟看看,另外还要寻一位阴阳先生,早些定下送棺下葬的吉日。”
  他语气平静,只眉目间有一些掩不去的疲色。
  太夫人去世,解瑨没有流过泪,过了头七之后更是行动如常,但日渐消瘦的身躯还是泄露了他试图隐藏起来的情绪。
  想到当年父母去世时的自己,汤婵眼神难得温软,“你也要注意身体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