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120节
作者:桃梨不言      更新:2025-09-19 11:24      字数:3763
  汤婵示意徽音和佳音开动,自己则拿起给解桓那一盘,扒拉了一小半出来。
  “先给你吃这些,你吃了没什么事的话,下次再多给你一点。”
  随着她的动作,碟子里的小山眼见着矮了一截,解桓看得着急,“母亲!”
  汤婵看了他一眼,停下动作,把分出来的那些也推到他面前,“那你吃吧,吃多一回拉肚子就长记性了。”
  解桓一听,知道这不是好话,想了一会儿,讨好地又把分出来那个碟子推了回来,“给母亲~”
  只是他脸上心疼的小表情还来不及收回去,汤婵看得想笑,捏了捏他的肉脸,“谢谢桓哥儿,晚上再给你做好吃的。”
  解桓这才高兴起来。
  汤婵转头问姐妹俩,“怎样,好不好吃?”
  其实不用问,看二人的表情就知道了,小姐妹边吃边悄悄说话,都是一脸喜色,“好吃!”
  汤婵嘱咐,“慢慢吃,别吃太急。”
  姐妹俩点头。
  答应了解桓,晚上汤婵让厨房特意做了凉皮,等解瑨回来,汤婵把姐弟三个叫来一起用饭。
  凉皮是关中特色的吃食,面皮蒸熟过凉水,切成长宽条,柔软筋道盖上水灵灵的黄瓜丝和豆芽,放点辣子,淋上盐、糖、醋、蒜、酱油等等调料混成的酱汁,搅拌均匀,鲜香扑鼻,爽口开胃,再是因着苦夏而没有什么胃口的人,也能吃下满满一大碗。
  解桓小脑袋转了转,瞅瞅其他人碗里的,再瞅瞅自己碗里的,撅了噘嘴。
  他碗里的没放辣,颜色就不如其他人红润好看。
  汤婵见状,从辣子最少的佳音碗里夹了一小点放进解桓嘴里,“喏,尝尝。”
  “!”
  解桓被辣得一个激灵,嘴唇迅速变红,斯哈斯哈地端起酸梅汤喝了一口。
  汤婵:“要不要辣?”
  解桓赶紧摇头。
  可吃了两口,那股劲儿过去,解桓反而又想念起那个感觉。
  他咽下嘴里的饭,转头眼巴巴地看向汤婵。
  “母亲,再一点点好不好?”
  桌上人忍俊不禁,伺候的丫鬟们也都露出善意的笑,汤婵嘴角弯起,依他所言给他加了一点点。
  晚膳用完,一家人捧着肚子散步,最后溜达回来坐在廊下,对着天边深蓝夹杂着黄色的夜幕享用井水镇过的西瓜,晚风轻轻拂过,惬意极了。
  徽音突然有些伤感道:“若是祖母还在就好了。”
  佳音一愣,没第一时间接话。她不像徽音和解桓一般被太夫人亲自抚养过,感触到底不深。
  解桓则是眨了眨眼睛,脑海中依稀浮现出一个优雅慈和的面庞,“啊,祖母!”
  三岁多的孩子其实不怎么能记得半年以前的事情,解桓已经没什么具体的记忆了,但小家伙毕竟被疼爱了很久,提起祖母,情绪不自觉地低落起来。
  他扬起脑袋扯了扯汤婵的衣角,“母亲,我们去看祖母?”
  自从徽音说起太夫人,汤婵和解瑨两个大人都是一怔。
  二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些感触。汤婵摸摸解桓的后脑勺,低头柔和道:“等下回先生给假,我便领你们去看她。”
  解桓点了点头。
  正在这时,远处依稀传来一阵吵嚷之声。
  解瑨侧耳细听,不确定道:“好像是隔壁人家传来的?”
  汤婵听了一会儿,“挺远的,应该不是家里。”
  南院在老宅最边上,一巷之隔就是另一户人家,还是上个月新搬进来的,是位家大业大的豪商,家主姓常。常家人搬进来之后,常太太还给解府递了帖子,不过汤婵以想要闭门守孝为名,婉拒了常太太的拜访。
  汤婵把双巧叫来,让她去打听打听情况。
  过了一会儿,双巧急急忙忙来回话,“确实是常宅出了事,不知道怎么走了水,火势还不小……”
  汤婵一惊,天干物燥,这时候房子又大多是木制,烧起来不是闹着玩的。
  她把几个孩子赶回去休息,对双巧吩咐道:“赶紧召集人手,去问问需不需要帮忙。”
  双巧应下,风风火火去办事了。
  火情危急,常家自然不会拒绝有人来帮忙,两家合力,还算快速地扑灭了火情,除了烧毁了两栋房屋、常家几个下人受了点轻伤,没有更多损失。
  常家千恩万谢,特意派了人来传话,“我家太太呛了些烟,不方便过来,等她伤好,一定上门给您致谢。”
  汤婵笑道:“不必这样客气,没出大事就好。”
  虽然她婉拒了常家,但过了几天,常太太亲自带着礼物来拜访了。
  人都来了,汤婵也不好冷硬地拒绝,只好把人请到花厅。
  常太太是位四十来岁的妇人,穿着打扮富贵,外貌气质养尊处优。一见到汤婵,她便立刻带着笑迎了上来,行礼道:“见过夫人!”
  “不必多礼。”汤婵扶了她一下,“您请坐。”
  “久仰大名,可算见到您了!”常太太笑道,“前几日多亏了您伸出援手,不然情况还不知道会有多严重。”
  汤婵心说你从哪能听到我的名字,客气笑道:“邻里邻居,遇上这种事自然要帮忙,常太太不必放在心上。”
  “您胸襟宽广,不图回报,但若我们不知感恩,便是我们的不是了。”常太太后头
  跟了不少人,都拿着各式礼物,她从最前头的丫鬟手里接过一只小箱子递了过来,“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还望您能收下。”
  小箱子开了一道缝隙,汤婵一看,眼皮就是一跳——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沓银票!
  她摇头推拒道:“不过举手之劳,何至于此?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常太太陪笑道:“一点心意而已,以后常府的生意,还要请解大人多多指点啊。”
  “不必如此,”汤婵笑道,“常老爷闯荡商海多年,经营如此大的身家,哪里用外子这样对经商一窍不通的指点?您实在太客气了。”
  常太太笑容有些僵硬,似乎是没想到她拒绝得这么干脆。
  汤婵也没想把事情闹得太僵,往她身后扫了一眼,随手指了个看起来比较顺眼的玉器,“这玉龙瞧着倒是合我的眼缘,常太太若是心里过意不去,就把这个送我把玩吧。”
  “这……”见她心意已决,常太太无法,只得留下那一件礼物,带着人走了。
  ……
  常太太回了自己府邸,进了屋,就见常老爷正在屋里转圈。
  常老爷听见动静,赶忙迎了上来,问道:“如何?”
  常太太自顾自坐下,没好气道:“没收。”
  “没收?”常老爷拔高声音,“怎么会?”
  “是不是你出了什么差错,没奉承好贵人?”常老爷着急地只差跺脚,“唉,可惜解大人根本不接拜帖,不然我亲自出面……”
  “就那么几句话,能出什么差错!?”常太太不高兴地打断了他,反问道,“你觉得我出差错,我还想问你打听清楚了吗?”
  常老爷道:“怎么没清楚呢,绝对是解家!朱家老五叔亲自悄悄告诉我的,就是因为搭上解家,他们家才换到了盐引跟盐!”
  “那不应该啊……”常太太不解地嘀咕着,过了一会儿,她突然道,“等等,会不会是因为解大人夫妇不愿意主动出面,以免落下把柄,才拒绝咱们的拜帖跟礼物?”
  “这……”常老爷恍然地一拍大腿,“确实!”
  他越想越觉得有理,“解大人之前远在京城,怎么好亲自管这里的事?此处肯定有一个自己人帮着办事!”
  常太太道:“那你还不去打听!?”
  “好好好,知道了,”常老爷揉着耳朵站起身,变往外走边小声嘟囔着,“真是好一只河东狮……”
  一巷之隔,汤婵并不知道隔壁的讨论。
  她正跟回屋的解瑨说话,解瑨看到了随手被她收在桌子上的玉器,拿起来多看了一眼,问道:“这是什么?”
  “常家送来的谢礼。”汤婵跟他说了今天常太太上门的事,见解瑨一直轻轻皱着眉头看着玉件,有点不明所以,“怎么了?”
  “倒也没什么,”解瑨若有所思,“只是我瞧着这像是千多年的古物,价值很是不菲。”
  “什么!?”汤婵吓了一跳,“这么贵重?”
  她一言难尽地看着这件玉器,“我还是看它比较朴实不花哨,长得不像是值钱样子,才特意选的它……我是不是不该收?给你惹麻烦了吗?”
  解瑨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古物大多风格古拙,其貌不扬。”
  他放下了玉件,“无碍,收着吧,常家能住在隔壁,定然是家资富豪的巨贾,这点东西对他们不算什么。这是谢礼,师出有名,不会有麻烦的。”
  汤婵这才松了口气,“日后逢年过节,常家怕是还会走礼,我会再挑出来仔细瞧瞧。”
  第97章
  转眼快到七月十五,这是太夫人去后第一个中元,解家对此十分重视,汤婵特意请了解三婶上门,商量祭祀的事情。
  解三婶的儿媳解大嫂也跟着婆婆来了,“怎么不见徽姐儿跟佳姐儿?”
  解大嫂年过三十,至今也没能得个女儿,对两个小姑娘喜欢得不得了,几次来拜访都要跟她们说说话。
  汤婵让丫鬟给二人奉茶,闻言笑道:“这个时辰应当还在跟着先生上课呢,等会儿下了学就叫她们来请安。”
  “上学?”一旁的解三婶惊讶,“好好的姑娘家,上什么学?”
  汤婵笑道:“就是姑娘家识些字才好。”
  解三婶神情像是刚刚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怪话,“这是什么话,世间哪有这个道理!”
  汤婵也不辩驳什么男孩子女孩子都该一样对待,只笑道:“多学些东西,以后也好跟夫君有话聊。”
  解三婶嗔道:“什么大事能有妇人插嘴的道理?”
  汤婵只笑了笑道:“请了先生来,教一个也是教,教三个也是教,反正两个姐儿还小,就让她们一起了。”
  解三婶皱着眉,还想劝些什么,解大嫂见两个人说不到一块儿去,连忙转移话题聊起别的。
  “这玉倒是漂亮,”解大嫂看着博古架上的玉器随口道,“是古物吧?看着得千八百年了,养得可真好。”
  话音刚落,解三婶立刻暗中瞪了谢大嫂一眼。
  解大嫂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不该说的,心下后悔,连忙去看汤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