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古代,躺平开摆 第125节
作者:桃梨不言      更新:2025-09-19 11:24      字数:4778
  小于氏闻言不禁低头看了看自己,不知想到什么,眸中闪过一抹晦涩。
  她很快恢复如常,笑着小声对汤婵解释,“反正是在家里,也没什么人看……”
  “也不是光为了给别人看嘛,打扮得漂漂亮亮,自己也高兴不是。”汤婵笑道,“当然,在家里还是舒服为主,看你自己。只是世人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你心里有数就好。”
  知道这是待她亲近才会说的话,小于氏心里一暖,“是,谢小婶婶教我。”
  汤婵见她明白便不再多说,一边逗垚哥儿,一边问道:“说起来咱们过些日子就要启程,回京之后怎么住,你们什么打算?”
  小于氏一愣,“小婶婶是指……”
  汤婵道:“二爷和我的意思,咱们虽然分了家,但回京后还是一起住在解府为好。”
  小于氏赶紧摆手,“这怎么行?太麻烦小叔叔和小婶婶了。”
  解家在京里的宅子并不算解家祖产,那是当年先皇赏给解阁老的赐宅,解阁老去世、解家回老家那一年,宅子已经便被先皇收回,直到当今登基,解瑨高中后,皇帝再次把宅子赐给了解家,但赏的人实是解瑨。
  汤婵解释道:“咱们家人丁稀少,若是你们另寻宅子住,家中也太冷清了,更何况你们还要多一笔开销。不如住在一块,只把你们的院子单开个门,再分开走账便是,等垚哥儿大了也好跟他小姑姑小叔叔一起玩。”
  若说别的还好,可提到垚哥儿,小于氏不得不心动了,“那大少爷那边……”
  “桢哥儿那边你小叔叔去说了,”汤婵玩笑道,“放心,你小叔叔是桢哥儿克星,他怕是不敢拒绝。”
  知道解桢最怕他小叔叔,小于氏也不禁莞尔,“那便有劳小婶婶了。”
  汤婵笑着摆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两年的时间不长不短,到了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老宅已经承载了许多回忆,别的不说,养了大半年的小鸡们如何处理就是个大难题。
  将军是一定要带上路的——桓哥儿抱着自己的将军不撒手,一副如果汤婵把将军留在老家,就要水漫金山的架势,哪怕汤婵严肃地告诉桓哥儿,说将军可能在路上生病,桓哥儿也没能改变自己的主意。
  至于鸡舍里的其他小鸡,佳音说由姐姐决定,徽音思考了很久,最后跟汤婵说算了。
  “还是趁着现在还没那么深的感情,早早分别了吧。”徽音轻轻一叹,“幸亏当时知道它们寿数有限,看不得它们早一步离开,故意没有跟它们有太多的接触……”
  她决定这辈子都不养宠物了。
  活物有了归属,剩下的死物,便能精简就精简。半个月后,一家人同抹着眼泪的福叔福婶作别,向京城而去。
  不管过去多久,京城似乎永远都是那么繁华热闹。
  秋月和宛姨娘早早便翘首以盼,得到汤婵一行人已经到了府外的消息,秋月立马奔到二门,伸长脖子向外张望,看到汤婵从马车下来的一瞬间,她便激动地哭了出来,“夫人!”
  “好了,”汤婵哭笑不得地扶起扑到她身前就要跪地行礼的秋月,心里也有些发软,“都好好的呢,这不就见到了?”
  秋月好一会儿才缓和了情绪,反应过来后不好意思地抹了抹泪,“叫夫人看笑话了。”
  也是这个时候,她才看到跟在汤婵身边一直没有说话的解瑨。
  秋月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完全把男主人忽略了过去,脸色瞬间通红,赶忙行礼问安,“见过二爷。”
  解瑨微微颔首示意她免礼。
  宛姨娘在一旁笑吟吟地看着,这时候才道:“二爷夫人快进来吧,院子已经都收拾好了。”
  一行人就此进府安置叙旧不提。
  回到阔别依旧的京城,安顿下来之后,第一件事自然是要拜见长辈,访亲问友。这日风和日丽,汤婵同解瑨带着三个孩子坐上马车,来到了庆祥侯府。
  庆祥侯府是解瑨的外家,也是汤婵的半个娘家,侯府上下都很重视,女眷们早早便聚在老夫人房里,等着汤婵她们抵达。
  老夫人见到人更是十分欢喜,“你们总算是回来了!”
  两年多未见,老太太头发已经全白了,但精神头还是那么好。众人一一见礼,围着老夫人说话。
  老夫人拉着徽音姐弟几个看个不停,夸赞汤婵道:“好好好,不错,你把她们养得真好。”
  三个孩子长得好,性子又都很懂事,老夫人哪有不喜欢的道理,挨个问了好一会儿话,才依依不舍地放开了她们,笑着道:“行了,都还小呢,别拘在咱们跟前,叫敏姐儿陪他们玩去罢。”
  敏姐儿是庞侯爷的幼女,跟徽音佳音差不多大,听了吩咐,便很有主人翁意识地起身,似模似样地邀请徽音姐弟一起出去了。
  等孩子们走了,老夫人又拉着汤婵两人说了大半个时辰的家常,路上辛不辛苦、过去几年好不好、听说之前解瑨因叔叔受贿而被皇上训斥,有没有事……
  解瑨一一恭敬答了,汤婵在一边说笑调节气氛。直到前院派人来问,老夫人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放解瑨去了前院,“你舅舅跟表弟他们都等着你呢,叫婵娘留在这儿陪我便是。”
  解瑨应是,随后微微偏头,跟汤婵示意之后,才被丫鬟领着出去了。
  郑宝珠坐在一边的榻上,用团扇挡着面颊,等解瑨出去了,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总算是走了。”
  不知怎么,郑宝珠天不怕地不怕,偏偏见到解瑨有些拘谨,完全不敢随意说笑。老夫人闻言不禁乐出了声,“你这丫头,跟逸哥儿不愧是夫妻。那个兔崽子遇上别人都是混不吝,只怕他小舅舅怕得要命,你跟他简直一模一样!”
  汤婵笑眯眯道:“光瞧弟妹这红光满面的样子,也知道跟表弟感情愈发好了。”
  这两年郑宝珠的日子过得格外舒心,脸颊圆润,连身材也丰满了些,端坐在美人榻上的样子,很有几分大人模样。
  郑宝珠脸颊一红,坐在郑宝珠身边的庞秀也大着胆子凑趣,抿嘴笑道:“到了年底,咱们就有小侄子了呢。”
  提起这桩喜事,老夫人笑意止都止不住。汤婵视线落在郑宝珠带着弧度的小腹,忍不住弯了弯唇角。
  一晃眼,当年那个娇蛮任性的小姑娘也长大成人,就要做母亲了。
  众人的目光让郑宝珠耳根一热,只她哪里是任人打趣的性子,不甘示弱地回击庞秀道:“四妹妹别急,你同未来四弟妹好好努力,明年便也能抱上大胖小子了!”
  庞秀白皙的面颊霎时便红透了。
  她今年也有十七了,于去岁秋定了亲,婚期就在四个月后。对方是一位宗室子弟,普普通通,丝毫没有出奇之处,但也同样安稳,庞秀很满意自己的亲事,对自己的婚后生活也有隐约的期待。
  “我来迟了!”
  这时外头传来一句爽利的招呼,众人转头看去,只见一个身影打了帘子,迫不及待地迈进了屋。
  汤婵起身笑着打招呼,“三妹妹,好久不见。”
  “表姐!”庞盈快
  步走了过来,“你可算回来了!”
  庞盈去岁成亲,嫁给了外祖家营国公府的表哥,汤婵没能参加庞盈的婚礼,只能送了添妆和礼物遥表祝福。
  礼单上除了常用来祝贺新婚的贵重之物,还有两套汤婵特意定制、自己也参与制作的瓷塑。一套是五个女娃娃,每个都各有特色:从左往右,笑眯眯的、端庄持重的、眉目骄矜的、笑容爽快的、表情羞赧的,一看便知道这是她们庆祥侯府姐妹几个的模样;另一套则是一对男女,前一套里那个笑容爽快的女娃娃穿着大红嫁衣,眉目间多了几分羞涩,旁边是同样一身喜服的男娃娃,二人分别手捧并蒂莲和连理枝,寓意夫妻百年好合。
  收到这份珍贵又用心的礼物,庞盈眼前浮现起闺中的日子,瞬间哭得稀里哗啦。
  想起那份礼物,庞盈又要红眼圈了,她见过礼,便拉起汤婵的手打量,叽叽喳喳地问了一堆问题,汤婵笑着挨个回答。
  众人正有说有笑,有丫鬟悄悄走了进来,在老夫人耳边禀报了一句什么。
  老夫人不着痕迹地看了汤婵一眼,这才对众人说道:“妍娘刚刚送信来,说丰王府里有事,今儿就不来了。”
  汤婵微微挑眉,笑容未变,庞盈似乎有些失望,“那大姐姐呢?”
  庞盈脱口问完,随即便暗叫不好,仔细看老夫人的表情。
  果然,提到庞雅,老夫人的笑淡了几分。
  自从皇后有了嫡子,三皇子位置越发尴尬,作为三皇子妃的庞雅,这两年却在京中经营了不小的好名声。老夫人每每想起当年庞雅因为不满亲事而毫不犹豫算计亲人,便总是心惊胆战,生怕她会闹出什么大事来,故而一直对庞雅颇为疏远。
  她也没有隐藏自己想法的意思,众人都能看明白老夫人的态度,故而即便庞盈挂念庞雅,也不太在老夫人面前提起。
  郑宝珠见状赶紧转移话题,“时候也不早了,咱们用膳吧。”
  ……
  直到天色将晚,汤婵一行人才回了家。
  孩子们回了自己的院子,汤婵和解瑨刚坐下,今天留在府里看家的紫苏便来禀告,“夫人,今儿杜府来了人送信,明日大姑奶奶来不了了。”
  德音本来约好了和丈夫明日回娘家的,解瑨皱起眉,“出什么事了?”
  紫苏笑道:“说是今天大姑奶奶身体不适,请了大夫诊脉,竟是有了喜,这几日都不便出门。杜夫人说,等过几日给咱们府上下帖子。”
  添丁进口是大好事,紫苏喜气洋洋,然而她话音刚落,便听汤婵惊讶问道:“德音又怀孕了?”
  她掐指算了算,德音三年前生了女儿,隔年又生了儿子,这满打满算还不到两年,就又要生第三胎了?
  紫苏惊讶地发现汤婵的喜悦似乎只持续了片刻,更多竟是担忧。
  她不解汤婵为何是这个反应,多子多福不是好事吗?
  一旁的解瑨也看向汤婵,眼中稍有疑惑。
  “我只是有点担心,频繁产育对身子伤害挺大的。”汤婵叹了口气,“再说生产也是会发生意外的,生一次遇不到,可五次十次呢?”
  想到因为难产伤了身体导致早逝的于氏,汤婵坐不住了,“不行,回头我得跟德音说说避孕的事,若是不打算避孕,那就一定要多注意身体。”
  解瑨犹豫了一下,问道:“你是想劝她不要生?”
  “当然不是了,你怎么会这么想?”汤婵诧异地看向解瑨,“不生孩子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我要是把我的意愿强加给别人,那跟那些成天苦劝我生孩子的有什么区别?若是德音喜欢孩子,自己也想清楚了,那她生八个我都支持。”
  解瑨一顿,“是我想岔了。”
  他心里生出一丝懊恼,认识她这么久,他该知道她的为人才是,怎么会问出那样的话?
  汤婵本就没在意解瑨的问话,更没注意到他的心思,心里记下下回见到德音要说的话,思维就跳到了别的地方,“对了,话说今儿老夫人还问起来着,解桓读书的事,咱们什么章程?”
  第101章
  无论什么时代,孩子们读书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老家时教姐弟几个读书的柳老先生年纪大了,不愿离开故土,并没有跟来京城。
  这对徽音佳音姐妹俩来说影响倒不大,她们离京之前是在陆家女学就读,回来之后直接插班继续便可,解桓却需要一个新先生。
  “不必再请先生,我打算把桓哥儿送进书院上学。”解瑨说道,“柳老先生辞去之前,曾写了一封荐书,推荐桓哥儿去他曾经担任夫子的翰川学院就读。”
  翰川书院……汤婵一怔,有些惊讶地道:“那家书院离京城不近吧?你是打算让桓哥儿寄宿在书院?”
  解桓年纪那么小,真的可以撒手不管?
  “书院有规定,八岁以下的学生允许带一名书童照顾生活。”解瑨解释道,“过了八岁,也该学会自理了。”
  他的语气理所当然,汤婵了然之余不由感慨,解家这样的家风,是绝对不会养出废物的。
  “书院里也有武艺课吧,”汤婵这才想明白,“怪不得当初我想请林师傅跟着回京,你没有同意。”
  翰川书院是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有不少名师在此讲学,吸引了不少学子来此就读。与天下其他设于山林胜地的书院不同,翰川书院坐落于繁华市井之中,学生也多以富家子弟为主。他们不止要读书,还要修习君子六艺,虽然因为不像其他三大书院一样招收很多寒门学子,而被人诟病是“权贵书院”,但不得不说,翰山书院的学生们会更加全才一些。
  解瑨颔首道:“我已经给山长下了帖子约好了时间,过些日子便送桓哥儿去就读。”
  “嗯,书院里同龄人多,倒比家里要好。”汤婵没有反对的道理,“只书院是个陌生的环境,而且不能时常回家,你儿子是个暴娇性子,跟他沟通时还是得注意些,不然把他弄得厌学便不好了。”
  解瑨疑惑,“……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