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作者:飞耳      更新:2025-09-19 11:27      字数:3351
  其实经过近两年的学习,梨花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见识都有很大的进步,只是大家日日相处,并不察觉,一与外界交流,就十分明显。
  黎源见双方沟通顺利,又见事情不急不缓进行着,一箱箱灵芝谨慎有序地被搬运到马车上,虽然场面喧闹,但并不混乱。
  陈家小子带着掌柜验货。
  田小子正与对方认真记录核对称重数量。
  每等各是什么价格,分毫不差。
  交易地在祠堂旁新建的灵芝堂进行。
  村人们有事帮忙,无事远远站着看热闹。
  没有人大声喧哗。
  突然有人问到,“今年中等品数量不够,下等品却要多出不少,跟合同要求的有出入,不知如何处理,源哥儿呢?让他拿个主意。”
  众人都是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但黎源讲课也讲过合同的重要性,他们都知晓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是要给赔偿的。
  众人顿时在人群里搜寻里黎源的身影。
  负责销售的村长二儿子倒是有办法,但他第一次主持交易,还是有些紧张,担心自己思虑不足,也跟着寻找黎源的身影。
  倒是埋头记数字的田小子头也不抬地说,“黎大哥说要家去给祖母做吃食。”
  众人顺着敞开的大门看见绿意蔓延的田埂上,黎源远去的身影,更远的地方有两只大白鹅,遥遥看见主人高兴地扇动翅膀,发出明亮高亢的叫声。
  那道身影清晰明亮,显得主人闲时惬意,可抚摸鹅冠的动作似乎带着某种思念。
  众人惊觉,小夫郎已经离开大半年。
  村中每有事情发生,无论大小,黎源必定现身,从不推诿,但一旦事情走上正轨,他又不见身影,总有种……
  他在教会学习行走的幼儿如何努力地迈出第一步,一旦走稳便放手站在一旁。
  可是他也才二十二岁呀!
  有时候一些心思灵敏的人会想,小夫郎离家那么久,接人要这般久吗?又不是生活在北地,小夫郎真的还会回来吗?
  但是小夫郎的祖母子侄都还在,他们便不往坏处想。
  只期待小夫郎一切都平平安安才好。
  这次灵芝每户均创收五百银两,主要初期损失的有些多,中等品质按每亩产量比去年低不少,去年的产量村里几位重要人物都知道。
  世界上本无秘密,经一年发酵,许多家庭都知道,一对比顿时扼腕叹息,这要是初期注意点,严格遵守种植要求,起码还要再多两三百两,于是不用黎源提醒,梨花村在灵芝种植方面越发严格。
  不过当下更多人都喜笑颜开。
  这么多银两可得辛苦好几年才能挣到。
  不等大家开心,村长召开紧急会议,这次大家都要参与,村人嘻嘻哈哈拎着板凳,还以为要商量明年的种植计划,不少人想扩大种植面积,一些人力不足的就想拉上亲戚朋友一起干。
  谁会嫌钱少。
  村长组建了村委会,不止有得力的年轻人,也有地位高的老人,还有能说会道人缘好的妇人。
  村委会宣布了两件事,第一:钱不露白,要露也晚点露,想帮衬亲友没问题,拿出去炫耀就不行,点名批评梨花家。
  梨花家赚得银钱三百两,两口子领了钱在回去的路上就打起来,后来梨花娘在儿子的帮助下抢到两百多两,梨花爹气得当天就揣着银子跑到镇上吃喝玩乐。
  被老郎中大儿子发现,托信告诉村人,村长带着人把他绑回来,回来时人醉得人事不省,然后被村长挂在晒谷场直到酒醒。
  只听说过偷寡妇,做坏事的会被挂晒谷场,梨花爹属实没想到花自己的钱居然也被挂。
  但他也没脸闹,要不是村子会来钱,他哪里赚得到这么多钱,他也知道钱不露白的道理,但耐不住得意就猖狂。
  村委会也不给他面子,抓住典型使劲批评,文化程度不高的地方,讲不得大道理,就要用最直白的语言。
  「投毒死全家。」
  「偷树断子绝孙!」
  越恶毒越有效,黎源坐等熟悉的标语出现,然而并没有,梨花爹也没有像他以为的无赖那般厚脸皮,整个人羞红老脸垂着头。
  看来这个时代还是很重礼义廉耻。
  第二件事就是再次强调,灵芝不扩大规模,虽然头一年也提过,那时候大多数人对种植灵芝这件事能不能赚钱都持怀疑态度。
  现在赚到钱肯定会有其他想法。
  一时间整个灵芝堂吵吵闹闹。
  好在村委会早有准备,一方面讲解饥饿营销的作用,及短期种植带来经验上不足引起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有人缘好的婶子找熟悉的人家说清其中的利害关系。
  扩大种植是迟早的事情,黎源在后世见过许多,但若是初期不建立规范化管理,很容易耗尽一个地方的资源。
  等子都山再产不出好灵芝,学到技术的商人换个地方再找人种植即可,但本地村民呢?
  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
  原先村人明白生生不息的道理,但不明白可持续发展道理,特别银钱堆在面前,难免忘记初衷。
  光这样劝说还不行,得拿出实际利益。
  黎源跟对方签到三年长期合同的事情,想要把梨花村子都山灵芝发展成明星的想法一并说出。
  村人恍然想起前来收灵芝的商队,每个箱子上都打着梨花村的名字,有人识得的当时还莫名其妙,这下经提醒骤然想起,顿时直夸村委会想得周到。
  黎源坐得磨皮擦痒,他真的是技术流,情商算不错,却不耐烦跟人处理这些琐碎的内部问题。
  见村委会的人渐渐掌握主动权,找了个借口溜回家,最近他有些焦躁,因为小夫郎的信笺迟到好些日子。
  虽然之前通信也不多,但每个月都能收到一封,内容简洁,也无抬头,不过是寻常的问候和思念,大约担心信笺丢失,但黎源认得小夫郎的字迹,书房墙面上摆满小夫郎亲笔书写的书籍,黎源没事就要翻翻。
  虽然一翻就头疼。
  等小夫郎离家后,黎源反而能静下心阅读。
  距离上次收信已经过去一个月有余。
  老太君这几日也有些焦虑,珍珠的信她早几日就收到,唐末带给她,等看完信笺内容,心里有些发虚。
  已经在家犯了几天愁。
  珍珠那孩子也不说缘由,只说让她将列出的物件带过去,都是往日珍珠用惯的东西,看到这里,老太君是高兴的,说明珍珠还惦记着黎源。
  但是为什么要把阿紫带过去。
  珍珠格外喜欢阿紫些,过去陪着能让珍珠不那么寂寞。
  老太君真的能理解。
  但是最后那句什么意思?
  这件事也不能跟华岁她们商量,何况她活了这么大半辈子,怎么做得出这种事。
  老太君实在为难。
  听见黎源回来的动静,老太君赶紧坐直身体,仿佛即将接受检查的小孩子,可一想到自己待在屋里,黎源又看不见,顿时放松身体。
  这么磨蹭到傍晚,华岁叫老太君吃完饭时,老太君才慢慢溜出来,一如既往色香味俱全的晚饭还多了一道油炸小食。
  老太君便知黎源那孩子以为自己食欲不佳整日没有出屋。
  如今小夫郎不在,倒是有华岁桃良活跃气氛,吃饭间倒也不冷清。
  桃良端着一满碗饭菜问黎源,“黎大哥,今日村里吵闹什么?”
  黎源简单说了说,总结起来就是一家公司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说完后发现一群人听没懂,顿时更加思念小夫郎。
  他笑着不再解释,感叹道,“利益最是复杂,有人想往东,有人想往西,弄得不好人心一散,再好的事情都办不成,话语权还是由颇具权威的核心人物掌握为好。”
  村长及其村委会便是。
  而他们权威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
  这个在座几位比黎源还明白,纷纷点头称是。
  老太君慢悠悠开口,“你今年赚得不少吧,有没有人眼红你。”
  黎源只当老太君关心他,没什么心眼地回答,“比去年略微多一些,不过我有意控制产量,提高品相,等野生灵芝出来时,估计会卖得更好。”
  野生灵芝一般要晚出一个月,目前有几支最近就要采摘。
  去年一半最好的拿来给老太君入药,断断续续吃到冬日,今年黎源依旧打算拿一半出来,另一半想换成钱给小夫郎寄过去,想来京城的开销应该很大。
  黎源也没隐瞒,说出自己的打算。
  老太君一时间臊得慌,但孙子的嘱咐怎么都要完成,于是硬着头皮问,“那你记得把钱收好,加起来不是什么小数目。”
  去年赚得银钱其实花销不大,老太君等人吃又能吃多少,黎源知晓他们之前的生活必定比在梨花村富裕得多,但老太君她们从未开口提出过分要求。
  随着双方相处日益像一家人,黎源自然也不会将对方当做外人,等吃完饭将老太君拉到一旁,塞了些银钱说道,“我跟珍珠的钱都是珍珠在管理,他寻常喜欢放在屋梁的篮子里,这些您拿着零花用,不够再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