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首富的恶女娇妻重生了 第232节
作者:悠闲小神      更新:2025-09-22 09:09      字数:2977
  “压岁钱。”高卿禾把红包放到小姑子的上衣兜里,潇洒转身。
  江玉惊喜道:“谢谢嫂子!”
  激动小跑进厨房,把新鲜摘回来的菜放下,洗了手,打开红包。
  江母好奇凑过来看,八十八块钱。
  江玉开心的说:“妈,这是我收过最大的压岁钱。”
  江母想到从前其他几房在自家过年的时候,长辈照例给晚辈发压岁钱。
  没上学没结婚的孩子都有一份压岁钱,唯独江玉没有。
  哪一年来着?大哥大嫂突然想起来江玉,补发给她一个压岁钱,里面只有两毛钱。
  八十年代大家日子已经好过起来了,可她们家还是穷。
  儿子还在矿上给人当学徒,但她每次包压岁钱都至少一块钱。
  可他们却只给江玉两毛。
  江母不傻,知道人家就是看不起你才这样,因为知道你不会直接把这事放到明面上问。
  所以只能吃下这个暗亏。
  想到这些,江母忍不住心酸。
  但看到如今长得亭亭玉立的女儿,又觉得欣慰。
  扭头看到灶上新摘回来的菜,江母有点没好气道:
  “你早不出去晚不出去,偏等他们来祭拜的时候出去,又没你的压岁钱了。”
  江玉一愣,是啊,她怎么这么傻!
  “没事。”江玉拍拍自己兜里的红包,浅浅笑出两颗小虎牙,“我有我哥和嫂子给的大红包,我不稀罕他们的。”
  “两码事。”高卿禾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门外。
  江玉欢喜喊:“嫂子。”
  高卿禾说:“你要不要是你的事,他们该给的不能不给。”
  “喏。”高卿禾递过去四个小红包,“你不在,我让你哥帮你先收了。”
  四个小红包都是用红纸封的,单买一张红纸比卖的红包便宜多了,村里人喜欢这样包。
  江玉和江母对视一眼,母女俩莫名感到一阵羞愧。
  高卿禾没见过这么搞笑的母女俩,有红包收还羞愧?
  江母讪讪道:“是我这个当妈的让孩子受委屈了。”
  高卿禾:“您有这个觉悟我很欣慰,知错就改,以后不让自己孩子受委屈就行。”
  江母:“......”
  安慰的拍拍婆婆肩膀,又同情的看了小姑子一眼,高卿禾走进厨房问:
  “咱们今天年夜饭吃什么?家里就四个人,妈你少做点。”
  话是这么说,手指点了鱼又点鸡,嘴巴里说出的菜不下八个。
  江母深呼一口气,挥手赶道:“走开走开!”
  高卿禾立马退出厨房,江母看得心头又是一梗。
  江玉以前觉得妈妈不会发脾气,现在才发现,原来她生气的时候耳朵会变得通红。
  偶尔生生气挺好的,看起来像个鲜活的人,还显年轻了。江玉偷偷在心里想。
  幸亏江母不知道女儿心里的想法,要不然早气得七窍生烟。
  江抱海把家里的门都贴上了对联,屋檐下挂上买来的红灯笼,又给窗户贴了年年有余的窗花。
  做完这些,拍拍手站在院子里欣赏片刻,只觉得今年这个年是他上下两辈子过得最舒心畅快的一次。
  只有最亲近的家人在身边,一家人互相体谅谁也没吵闹,围坐在桌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吃得早,五六点就吃完了。
  春晚还没开始播,二房四房两家带着纸牌和麻将过来,大家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气氛很好。
  大人们在屋里待,小孩子们可待不住。
  人手一支点燃的香,从燃放过的鞭炮渣里翻出没爆的鞭炮,在院里、马路边放。
  小黑趴在自己的狗窝里,看着这些嬉闹的人类小孩,凶恶的眼神变得柔和。
  不过小孩们也都知道小黑是条大凶狗,没人手贱故意拿炮撩它,双方相处难得和谐。
  晚上八点准,中央台的春晚直播开始,所有人围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的看春晚表演。
  在李老师的《难忘今宵》歌声中,午夜零点钟声响起,烟花绽放,人民迎来新的一年。
  第250章 对人民有信心
  除夕守岁到凌晨鸡叫才睡,所以整个初一高卿禾和江抱海都在睡觉。
  走亲戚这项传统活动,到了初二才开始。
  江母要回娘家,年年如此,今年也不能例外。
  不过今年江抱海结婚了,还得陪老婆回去。
  所幸祁家不远,就在隔壁村。
  不过那个村子还没通马路,车子只能开一半,还有二十分钟路程需要步行。
  江母想自己骑车带江玉去,可雪刚开始融化,路上泥泞不堪,自行车很难骑。
  于是江抱海早上先把母亲和小妹送到车子再也过不去的路段,又返回接上高卿禾。
  两人锁好家里门窗,给小黑准备了够吃两天的食物,再出发前往上河村。
  乔迁那天刚回去过,相隔没几天,到家门口时,高卿禾发现院门口居然停了一辆红色摩托车。
  高卿苗穿一件黑色带毛皮夹克插兜站在门口,故意“咳咳!”重咳两声提醒两人注意。
  等高卿禾夫妻俩看过来,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的青年难掩得意的问:
  “今天天好,一会儿带你们出去兜两圈!”
  高卿禾无语的抽了抽嘴角,“你们自己去吧,我才不想坐在摩托车上吹冷风。”
  江抱海笑笑,小舅子面子得给,让他带自己出去转两圈。
  高卿苗因为姐姐嫌弃而垮下去的脸,瞬间阳光灿烂。
  郎舅两个兴致勃勃骑着摩托车出门去。
  高卿禾陪着爸妈小妹在屋里一边烤火一边接受奶奶的投喂,剩菜剩饭都吃得香喷喷。
  村里嫁到外面的姑娘们都带着姑爷和孩子回来了,时不时就有亲戚上门来逛逛。
  黄英娘家就是自己家,大家关心的是高崇义和他的家里人。
  等串门的人都走了,田老太突然问:“崇义,你爸妈那边没来信吗?”
  被点名的高崇义一脸淡然答道:“年前是收到一封,说他们搬到省城了,让带上孩子们去过年,我懒得回。”
  说起来,高崇义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下乡前家里找关系安排,没出省,要回家也比其他跨省的知青容易很多。
  当然,就庆县当时的贫困情况,还不如直接到北边地广粮多的地方,起码能吃饱。
  而庆县到了2010年全县才全部摘掉贫困帽。
  当年下乡日子艰苦,别人还羡慕高崇义离家近,能得到家里照应。
  连高崇义自己都没想到,自己前脚刚下乡,后脚全家一声招呼不打就出国了。
  最艰难的那年他从村里开探亲介绍信想回家借点粮票,才发现家里人一个人没有,房子里住的全是不认识的人。
  那份绝
  望,高崇义一辈子忘不了。
  他承认自己与亲人有隔阂,所以他也不会主动上门去找他们。
  “妈,我是上门女婿,我就是你们黄家的人,高家的门我是不会认的。”高崇义笑嘻嘻的说。
  田老太无奈的笑笑,又看女儿一眼。
  黄英轻轻摇了摇头,示意母亲别提这事了。
  正说着,一男一女走进院,手里拿着菜和肉,笑说:
  “高老师,我们又来蹭饭了!”
  高卿禾看过去,满眼诧异。
  居然是郝华萍和翁治华。
  “她们俩都没回家吗?”高卿禾小声问妹妹。
  高卿芽说:“下雪买不到回去的票,爸妈邀请书记跟咱们过年,已经在咱们家吃两天了。”
  至于郝华萍,她本来就住在隔壁老宅里,黄英热情,自然不可能冷落了她。
  钟氏也喊过郝华萍,让她去周家过年。
  结果黄英专门守着,硬是把人带到自家来了。
  高卿芽在姐姐耳边小小声:“妈说郝老师苗头不对,她要把这不好的苗头掐死在摇篮里。”
  反正支教期间,黄英是不会让郝华萍和周家过多接触的。
  姐妹俩正说着,郝华萍和翁冶华有说有笑的进了屋。
  高崇义无奈道:“还带什么东西,人过来就行了。”
  两人坚持把带来的菜和肉递给黄英,说是不好意思白吃,请一定要收下,要不然他们不好意思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