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作者:
月上蓬莱 更新:2025-09-22 09:08 字数:3436
跟以往很多次来上书房一样,永正皇帝就是想来看看,他的皇子、公主们平日读书的状态。
永正皇帝不动声色地坐在了最后一排的位置。这个位置上,曾经坐在老四。如今老四已经去了前朝,给他交了任务,他便不再来此上课了。
今儿永正皇帝就是奇了怪了。若说老五读书突然就认真了起来,顶多也是回到了他生病之前的样子。怎么从来都不肯好好听先生讲的老六也认真起来了呢?
潘先生是一大儒,是永正皇帝从诸位学者中挑出的佼佼者。来给他的皇子、公主做先生的人,是何等的聪明。潘先生哪有不知永正皇帝的用意,皇上今儿来,便是想来看看林姑娘如何。
潘先生笑眯眯地问:“林姑娘对孔子的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何见解?”
林如海中探花那一年,正好潘先生病了一场,错过了那次会试。潘先生病好之后再去考,也中了探花。虽然都是探花郎,潘先生却比林如海晚了三年。倒底不免会想,他若不是那次生病,便能在考场上,跟林如海一较高下了。
黛玉本还沉浸在遇到所思人的喜悦中,突然被先生点到,便站了起来,整理了一下思绪,准备去回答先生提出的问题。
她发现,潘先生虽然以朱圣人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材料在教学,但是也会容纳不同于朱圣人对《四书》的见解。因为际哥哥,不,是五殿下,就说了不同于朱圣人的看法,潘先生称赞他说得甚好。
五殿下对此句的见解,视角很独特,她很喜欢。此刻,她也要说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她所念已久的人还在旁边听她讲呢。
黛玉道:“先生,学生非常认同五殿下的见解。”
她的余光落在轩辕承稷身上,见他正用肯定和鼓励的目光看着自己,便鼓起了勇气,继续往下说。
“学生浅见,古之学者最高的境界,便是做圣贤。更有自立为学,利他为习之说。“时”,便是在合适的时候。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孔子认为,学习做君子,做圣贤,并在合适的时候,愈化苍生,对寻求救世之道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听到此,轩辕承稷的心一阵触动。孔子在春秋那个列国争霸,礼崩乐坏的乱世,奔走呼号。他致仕,游历,收徒授课,全都是为了给世人寻找出路。
愈化苍生,多像孔子的心声啊。轩辕承稷被黛玉的观点说服了。后世对这句话的理解,多出自个人层面。而拯救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正是孔子的初衷吗?
永正皇帝闻此,甚喜,心道,林如海的女儿,好啊!
又见那小姑娘跟稷儿,共桌而习,永正皇帝的心绪被拉到很多年以前,宸妃陪着他,一道研墨写字。
六皇子听了黛玉的释义后,大呼一声“妙”。他回头想看看后边的神仙妹妹,却窥见永正皇帝转身离去的背影,便傻了眼。
又对上轩辕承稷没有温度的目光,六皇子便讪讪地转了回去。他喜欢林姑娘啊,这般神仙妹妹,谁不喜欢。但是他也挺怕五皇兄这个样子。
待到放课时分,七公主和八公主便围了过来,跟黛玉讲话。
八公主道:“姐姐的见解,比书上朱圣人的,好懂多了。”
七公主笑着道:“就是,往后我们不明白的,就来问林姑娘。”
轩辕承稷在一旁笑看这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这场景像极了后世所见的课间,其乐融融。
“好了好了,林姑娘累了一天,要回去休息了。”六皇子挤了进来,对黛玉道,“林姑娘,我送你回去。”
黛玉婉言道:“多谢六皇子,我的乳母跟丫鬟在外边等我。”
六皇子又道:“林姑娘,那我送你去她们那里。”
轩辕承稷起身,不冷不热地对六皇子道了一句:“不必了,我送她。”
七公主、八公主掩面而笑。她们从未见过五皇兄对哪个姑娘家如此上心。
七公主前儿还听母亲奚妃津津乐道着,说老五把皇后为他精挑细选的八个秀女,统统赶到外院当普通宫女使,怕不是以后要学世祖爷出家当和尚。世祖爷是当今太上皇的父皇。世祖爷曾经痛失所爱,遁入空门,把皇位给了八岁的儿子,从此不问世事。
七公主倒是觉得,五皇兄才不是母妃说的那般。瞧瞧他跟林姑娘,多登对啊。才子佳人,青梅竹马。
六皇子面对比他高出一大截的五皇子,顿时矮了声,道了一个“哦”字,便目送他们一起离开上书房了。
七公主、八公主对六皇子道:“六皇兄,我们一道走吧。”
却见六皇子仍呆呆地看着林姑娘的背影,她们便笑嘻嘻地道:“六皇兄,我们先走了。”
出门便有各自的嬷嬷、宫女们,将七公主、八公主接回各自的宫中。
只留下六皇子,呆呆地看着五皇子护着林姑娘离去的背影。
潘先生摸着胡子,眯着眼睛笑着。该给皇上进言,给六皇子找个伴读了。
潘先生想起一人,河道总督,何渭之子,何辅城。那何辅城,年十二,通诗书,精六艺,懂礼仪,有当世“张九龄”的神童之称。潘先生在何渭面前曾笑称,生子当如何辅城。
潘先生想推荐何辅城,一来是他素有贤名,二来是他比六皇子要大不少,可以引导引导六皇子。
且说轩辕承稷,此时正送黛玉去宫门的路上。黛玉的随从不能进宫,正在宫门外候着。
轩辕承稷跟黛玉在前走着。侍从远远地在后边跟着。
两人穿过上书房旁边的小花园,里边花香四溢,馥郁芬芳。
轩辕承稷一直没有说话,静静地陪着黛玉走着。
太阳已经升老高了,在五彩的鹅卵石铺的花丛小道上,留下了他二人的身影。
轩辕承稷今日穿着一件月牙色的宽松的长衫,发上束着金冠,沿着金冠,两边垂下洁白的发带。那发带跟襟袍此时正随风起着舞。
黛玉只看着地上的影子,都觉一阵心怦然。以前以为他是内侍,便跟自己说,她将来若要嫁人,便嫁如际哥哥那般的男子。谁知,他不是内侍。她的欢喜,铺天盖地般而来。
黛玉不再看他,快走两步,走在前头,道:“五殿下很是眼熟。我们可曾见过?”
轩辕承稷笑着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酒逢知己千杯少,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知道,自己已经掉马夹了。但是黛玉非但没有怪他隐瞒身份,却因此而十分高兴。他此时也坦然。
黛玉听到“知己”二字,便觉得心噗噗的。
她定了定神,回头道了一句:“五殿下,小女子认为,人生最激动的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出自宋代汪洙的《神童诗》。黛玉骤然想起那首诗后边还有两句,人生四大喜,还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她对自己刚刚脱口而出的句子,羞红了脸,便又转了过去。
“怎称五殿下了?不是稷哥哥吗?”轩辕承稷笑着道:“林姑娘,在下不是有意隐瞒。在下却是叫承稷,是“承上启下”的承,“江山社稷”的稷。”
能每天见到她,他亦十分欢喜。再也不用扮成内侍,溜出宫找她了。
黛玉已经猜到他的名字了,她亦是笑着道:“稷哥哥,不该是喊玉儿吗?怎么林姑娘前,林姑娘后了?”
“玉儿。”
风吹过,鹅卵石的路上,落了点点花瓣。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轩辕承稷伸手去接落花。
他想着,最好的时节,便是此吧。不,会有无数个好时光,在前头等他。
第14章 护花(11)
出上书房,穿过章政殿的东花园,再行一段两边都是高墙的青石路直道,便是东大门。荣国府派来接黛玉的马车,便歇在东大门口。
东花园到东大门的那段青石路,是留给出入宫专用的。因到了换值的时间,依稀可以闻到两边高墙上,侍卫们走动时发出的脚步声*,和甲衣上的甲片互相碰撞发出的金属声。
黛玉早上来的时候,也走的这段路。但那会儿不是换值的时间,她便没有注意到两边的高墙上还有那么多侍卫。高墙上偶尔反射的几束耀眼的强光,她想,那便是侍卫们携带的武器反射的光吧。
前方有领路的宫人,后方也有随从。轩辕承稷本落在黛玉半步之后的身侧。但见黛玉在往两边的高墙上看,他又察觉到侍卫换值的动静,便快走一步,与她并行。
黛玉本提起的心,就这么放下了。他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是处处的细心。在他身边,就这么静静地待着,便觉得安心了。
这时,忽闻一声,“五哥哥”。
黛玉回头一看,但见一位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小姑娘,在后边喊五殿下。再定睛一看,她不是那天在荣国府门口,挡在轿子前的小内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