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小丫鬟后靠美食发家 第20节
作者:年糕粉丝汤      更新:2025-09-22 09:12      字数:4479
  她抹了抹手,拿起抹布垫着,而后掀开笼盖。瞬间白雾夹带着香味喷涌而出,勾得吕三几人直了眼,下意识往前走了两步,还是林芝开口提醒才让他们回过神,讪讪然往后退去。
  坐在马车里的沈砚和陶应策几人嗅着香味,频频走神,目光不自觉地落在蒸笼上。
  随着白雾散开,雪白的馒头出现在诸人眼前。那馒头每个都是胖乎乎圆滚滚的,看着就极为蓬松暄软,让人不禁想象起它的滋味来。
  周遭汉子张望着,却碍着谢娘子刚刚的斥责不敢上前,挤挤挨挨凑在远处,眼巴巴地看着。
  林芝瞥了一眼,只觉得这帮汉子像是她后世见着被武警牵着的巡逻犬,虽然被馋的不要不要,但却是立在自己岗位上,一步都不往前来。
  林芝夹起一个馒头来,吹了吹凉,用力将其一分为二,登时一股子奇妙的鲜味扑面而来。
  她尝了一口,很是满意,虽然条件有限,但她用腌鱼的咸味代替了盐,释放出鱼肉的鲜美,鱼肉与鸡肉的搭配,碰撞上香菇与胡萝卜,味道糅合交融,味道正正好好。
  林芝抬起头来,就发现周遭人已伸长脖子,淌着口水盯着自己……手里的馒头。
  发现自己看向他们以后,诸人赶紧合拢嘴巴,登时场内一片吞咽口水的声音。
  不是诸人嘴馋,只是对于啃干巴饼子的众人来说这馒头仿佛散发着一层金光,让人望眼欲穿。
  “芝姐儿……”
  “大家不嫌弃的话,便来尝尝看吧!”林芝笑弯了眉眼,抬眸望向愣着原地的众人。
  谁会嫌弃啊!!!
  几乎话音落下,林芝面前便挤满了热泪盈眶的汉子。
  鲁大头仗着自己帮忙烧水的功劳,愣是挤在第一个,他连盘子都不要,直接嚷嚷说放手上就行。
  “你们不要挤,排好队。”
  “啊?鲁大哥你确定?这馒头刚刚出炉,老烫了。”林芝再三询问,得到肯定答复后,只好随他所愿,夹起馒头放在他手里。
  登时,鲁大头倒吸一口凉气。
  他烫得龇牙咧嘴,将馒头从左手丢进右手,又从右手丢进左手,还是谢娘子看不过眼,随手塞给他一个盘子,而后又把人踹到一边:“去去去,恁大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多碍事。”
  紧接着,谢娘子扭过身面对林芝:“芝姐儿,我也要一个!”
  紧接着谢娘子也美美领了一个馒头,她吹了吹凉,而后一口咬下去。
  随着耳边传来噗地轻响,滚烫咸香的肉汁瞬间涌入口腔,鲜得直让人头皮发麻!
  谢娘子的一双眼睛睁得溜圆,牙齿不自觉地用力咀嚼,时不时张开嘴呼哈呼哈散发热气,却又舍不得放慢速度,脑海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这还是自己知道的腌鱼吗!?
  林森上回蒸制腌鱼时,嗅起来味道还好,可等几名汉子凑上前夹了两筷子尝尝,登时被那味儿弄得呛咳不止,直接对腌鱼生出了心理阴影。
  可如今包进馒头的腌鱼,不但咸味恰到好处,就连馒头的味道也变得格外鲜美,真真教人大开眼界。
  谢娘子三两口便吃完一个馒头,尚且意犹未尽,索性跑到队尾开始排起第二轮。
  眨眼的功夫,她的身后排起长队。那边沈砚尚有矜持,想要等人少些,再上前捡一个尝尝。
  可见谢娘子等人排起了第二轮甚至第三,沈砚终是忍不住起身上前,默默排在最后。
  林芝做那么一大笼馒头,自然不是单单给自家人做。且不说做馒头的面粉,以及山鸡都是队伍里的人提供,再说林芝还有意将面前这帮人转换为自家的第一批主顾。
  她笑眯眯地看向排队的诸人,每人的脸都仿若化作一个硕大的金元宝,让林芝的心情都好了许多:一个金元宝、两个金元宝、三个……
  眼瞅着蒸笼里的馒头渐渐变少,林芝也往队伍后面喊了一声:“馒头要没了,你们后头的就别排了。”
  “啊——”
  “这么快就没了?”
  “好大一蒸笼的馒头呢!”
  “可恶,我才吃了三个。”
  “不错了!我才吃到两个啊!”
  沈砚没作声,紧张地排在队伍中,眼巴巴地瞅着越变越少的馒头,喉结又动了动。
  你们好歹吃过了,我连味道都没尝到呢!
  第23章
  很快,沈砚前面的人渐渐变少。
  当轮到沈砚时,蒸笼已是空无一物。他呆呆地立在林芝跟前,宛如遭遇晴天霹雳,整个人都不好了。
  “那个,沈郎……馒头已经没了。”林芝也没想到这么巧,恰好轮到沈砚的时候馒头被瓜分一空。
  “没事,我肚子也不饿。”沈砚不想让林芝困扰,勉强撑起笑脸来。
  只是他的话音刚刚落下,沈砚的肚子便发出不满的咕咕声。
  林芝没忍住,瞥了眼他的肚子。
  登时,沈砚的脸涨得通红,他不敢去看林芝的眼神,加快脚下步伐,想趁着尚且没更多人注意自己,赶紧回到马车里。
  沈砚走得甚是狼狈。
  林芝望着他的背影,仿佛看到一只被水淋湿的小狗……咳咳,这样想也太失礼了。
  她目光下移,落在旁边的小蒸笼上:那里面还有六个,原本是她打算自留给一家三口吃的。
  “等等。”林芝开口唤住沈砚,随即拿起盘子,夹了三个馒头放在里面,笑道:“我记得两位陶郎刚刚也没过来?劳烦沈郎替我把馒头送过去。”
  沈砚脚步一顿,见着林芝的动作以后他眼前一亮,旋即又升起害臊来:“这是你们一家的。”
  吕三他们一群人足足吃了近百个馒头,沈砚刚刚凑在里面尝一个也就算了,要他单独再拿林芝留给自家吃的,着实不好意思。
  “没事,这里还有酱鸭汤呢。”林芝不以为然。她不但打包了三个馒头,而且还另外舀了一碗酱鸭汤给他,眼见着沈砚迟疑着不愿接,张了张嘴似乎要说什么,林芝赶在前面开口:“说句厚脸皮的话,我家里人也无甚亲眷,往后到了汴京城,说不得还会请你们帮衬一二。”
  “再说,我做这些吃食本就是想让大家路途上能舒服点,精神好点。”
  “这些就当是我家的一点心意。”
  “芝姐儿说的是,沈郎就收下吧。”旁边的林森听闻,也接话道。
  “就是就是,这么客气做什么?”宋娇娘也笑着颔首,大有沈砚再拖拖拉拉,就亲自给他送过去。
  眼看一家三口都这么说了,沈砚也不再推脱。他厚着脸皮接过碗盘,坦然道:“我就是个普通小吏,林小娘子往后若有什么问
  题尽管来寻我,只要到时别嫌弃我没用就是。”
  “怎么会。”林芝闻言,笑着摆摆手。有句俗话是‘阎王易见,小鬼难缠’。他们这些市井小人物,最常打交道的不是那些权贵公侯,而是小吏。
  在当下,他们不算正经的‘公务员’,却属于数量庞大的编外人员,几乎与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事都是归他们处理。
  林芝觉得自家身为外乡人,想要在汴京扎根立足,往后定然不会缺少与小吏打交道的机会,说不得真有事儿要请沈砚等人帮忙。
  “那我就收下了。”沈砚听罢,也觉得往后总有帮衬的机会,便笑着收下,端着吃食回去了。
  待他走后,宋娇娘凑到女儿身边,一边看女儿清洗刚刚剩下的鸡骨架,一边悄声八卦:“原来沈郎并非官员,而是小吏?先头我看他与陶郎兄弟亲近,穿着体面,气度不差,而且谢娘子吕三几个又极为敬重他,还以为他应当与陶郎那般,都是官员,又或是衙内出身。”
  “是啊。”林森也难掩惊讶,“沈郎的气度仪容比我往日见过的那些衙内都要好,没曾想尚是胥吏。”
  胥吏与正经官员的区别,那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顿了顿,他又道:“不过沈郎年纪轻轻,说不得往后辞去吏职,再行参与科举考试也不一定。”
  夫妇俩对视一眼,说是这么说,不过他们也心中有数,若真是家里出了一个读书苗子,那家里头怕不得举家之力托举,哪能让人不读书,而是直接让人到衙门去当胥吏的。
  怕是沈郎瞧着气度不错,实则读书上无甚天赋,走不得科举那条路子。
  尚在席府时,夫妇俩便见着大郎君日夜苦读,光是考入有名的书院时便教主家欣喜若狂,宴请宾客,就连他们这些当奴仆的都得了好大一笔赏钱。
  夫妇俩也没少听说哪家官宦后人蹉跎辛苦十几年,都没能在科举道上闯出一片天,最后只能择优蒙荫入仕,家族也随之渐渐败落。
  官宦人家尚且如此,对于普通百姓人家来说科举更是一条难于登天的道路。
  大多数人蹉跎一辈子,最终还是选择通过官府招募成为小吏,更有甚者连小吏都当不上,只得到街头抄写文书过活。
  “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林森又想起一件事,“说不得沈郎这部分的资料并未造假,他若是家中无人,自是无人托举。”
  夫妇俩唏嘘片刻,很快就被锅里的香味拉回思绪。他们望着锅里咕咚的酱鸭汤,好奇道:“芝姐儿,这是什么?”
  “娘不是看到我做的吗?”林芝被宋娇娘的反应逗笑,把清洗好的鸡架放在案上,背面朝上,敲断脊梁骨,让其尽可能平整一些。
  待做完准备工作,她抹了抹手,再取汤勺将炖好的汤逐一盛出,送到宋娇娘和林森手里:“当然是酱鸭野菜汤,我在里面还加了点硬面胡饼,保证能填饱肚子。”
  “酱鸭……野菜汤?”宋娇娘还是头回听说这个做法,垂首看向手里的瓷碗,只见刚刚盛出的酱鸭野菜汤冒着热气,琥珀色的鸭皮浮在汤上,下面还藏着翠绿的野菜与那不起眼的胡饼块,看着甚是诱人。
  “酱鸭瞧着,怎变好看了?”
  “这酱鸭风干时间过长,以至于表皮干瘪,炖煮后吸收了汤汁,自是瞧着湿润柔软。”林芝解释道,“不仅外观变好看了,而且味道也变好了!”
  宋娇娘下意识点点头,心底不免升起一个困惑:上回的鱼汤能说是巧合了,可这回又是馒头,又是酱鸭汤的,还有那些没处理好的鸡架……自家女儿是何时学的手艺?自己怎一点记忆都没?
  宋娇娘满肚子疑问,可随着涌入鼻尖的香味愈发浓郁,她也顾不上思考那些,连连吞咽着口水。
  她先夹起一块烧得半软的胡饼放入口中,登时眼前一亮:硬邦邦的面饼经过一段时间的炖煮,随着它吸饱汤汁,外皮渐渐变得柔韧筋道,内里紧实绵密,就连香味也变得格外浓郁。
  “好,好吃哎?”
  几乎同时,尝了一口的陶应策也发出同样的惊叹。他夹起一块酱鸭,细细观察:“啧啧,林小娘子厉害啊。”
  “是吧?”沈砚尝了一口,眉眼舒展:“简直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
  “化腐朽为神奇?沈大哥说得太过了。”陶应衡随口道,“不就是用酱鸭加水炖煮而成的么?只要有好点的酱鸭,应当都能做出来的吧?汴京随便寻一家酱鸭,都能做出这物来。”
  沈砚笑了笑,没接话。
  陶应策看了一眼死鸭子嘴硬的弟弟,摇摇头:“哪是酱鸭做得好。”
  “汴京酱鸭做的最好的当属乌姐酱鸭,酱鸭色泽均匀,表皮完整,肥瘦适中,光嗅着便有一股浓郁的酱香味。”
  “而眼前的酱鸭,鸭肉色深,表皮褶皱干巴,显然已是腌制过度。若是哪家汴京饭馆敢把这般的酱鸭送到宾客面前,怕是会贻笑大方。”
  陶应策又夹起一块酱鸭,仔细展示给弟弟看:“你细细尝尝,林小娘子炖煮了许久,这酱鸭肉的咸味才恰到好处。”
  “教我说,恐怕原本的味道非常咸!如今鸭肉味道恰好,同时汤味也没有偏咸,可见是林小娘子重新调味所致。”
  这等调味水平,绝非一般人。
  陶应策啧啧称奇,询问沈砚:“查席知州府的人是不是查错了?林芝原本在席家真的是做绣娘,而不是做厨娘的吗?”
  陶应策端起酱鸭汤又喝了一口,再夹起一块硬面胡饼放入口中,吃得心满意足,暗叹自己运道不错,竟是能碰上这般厉害的人物。
  陶应策想到这里,不免望向沈砚,暗暗下定主意,下回出去时也得学着做点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