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作者:汀柏荣荣/橙汁感谢      更新:2025-09-22 09:34      字数:3912
  
  李暮歌可以让颜士玉帮她润色文章,但折子得她亲自写,要是写得字太差,皇帝翻开后,估计看都不看,直接扔到一边去了。
  夸完字,宁疏白开始看内容。
  和当下许多官员写得折子不太一样,李暮歌的折子里没有那么多无关紧要的拍马屁内容,不会上来先关心一下皇帝的身体,也不会时时刻刻强调,她是为皇帝着想。
  她的折子,是讲事实摆道理,用她遇见的事情,听到的声音,来佐证她的想法,以及她提出来的改进办法。
  门客之所以能买通考官,是因为科举制存在两大漏洞。
  一个漏洞是不糊名,考官可以轻松找到任何一个考生的卷子,这种情况下,不光是买通考官的人能得方便,那些家中有大官的士族子弟,同样会得到方便。
  考官如果批改了自己恩师儿子的考卷,难道不会高抬贵手,放对方一马?
  第二个漏洞是不誊抄。
  这个漏洞和不糊名组在一起,相当于身份完全写在了考卷开头,长此以往,还用考试吗?直接在考卷上写我爹是几品大员,我家中世代簪缨,就能得到最上品的评价,届时科举形同虚设,与古时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区别?
  除了这两个漏洞外,李暮歌还提了一嘴关于保密和避嫌的问题,出题的考官在出题后,还能自由出入任何场所,泄题就是张张嘴的事情。
  避嫌更不用说,现今的科举制,只规避了父子关系,也就是不会出现父亲给儿子监考的问题,但并没有规避师生或同门。
  这些都是小问题,大问题还是贿赂考官舞弊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糊住名字,安排人统一誊抄卷子。
  杜绝从名字和字迹上分辨考生,对考生特殊对待的情况发生。
  宁疏白看完折子,震惊良久。
  “初生牛犊不怕虎,殿下可真是胆大。”宁疏白震惊过后,是惋惜,惋惜前十几年,他没有将这个孩子接到身边来悉心教导。
  好在现在也不晚。
  宁疏白将折子放下,宁泽世拿过去仔细看起来,他越看越吃惊,因为这上头的东西,完全不像是一个刚及笄不久的公主能想到的。
  “殿下所想极为正确,可想要实行,难上加难。”宁泽世也在惋惜,惋惜这样为国为民的好政策,想要实行,实在困难,很可能会胎死腹中,“科举刚开始实行那几年,朝中便有大臣上书,希望能将考卷糊名,可几次上书,均是无果,殿下可知为何?”
  “那些世家大族不愿意。”
  李暮歌当然知道是为什么,她同样不意外,有人在她之前,就看见了科举的弊端,并且想要改变它。
  糊名和誊抄,本就是后世科举的改变,在没有李暮歌的古代里,无数古人已经想到了这些。
  李暮歌自认,自己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对,大世家家中子弟众多,合适的官位却有数,科举能让那些大世家多多安排家中子弟,他们如何会允许科举改制。”
  宁泽世说到最后,话里已经带上了怒气。
  “外祖也觉得,这本折子递上去,注定会无功而返吗?”
  李暮歌看向宁疏白,这位历经三朝的老人用一双饱含智慧的眼神看着她。
  岁月爬上了他的额角,改变了他的容貌,甚至更替了他那颗曾想改变国家的报国之心。
  “不知。”
  宁疏白看着李暮歌,像是看见了二十年前,站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宁寄锦,他最疼爱的女儿。
  “啊?”李暮歌以为自己听错了。
  宁疏白又道:“老臣不知,不知这封折子递上去,陛下会如何裁夺,但老臣知道,殿下想要将折子递上去。殿下煞费苦心营造的好局面,怎能不入局一试呢?”
  从流言出现,到传言成真,再到满城风雨,李暮歌一步步将太子门客舞弊一事推向世人,并且成功引来了上天注目。
  原本宁疏白和宁泽世都猜测,李暮歌会这么做,是帮助大公主,对付太子。
  可当这封折子出现在宁疏白面前时,他就明白了,是他们想错了。
  多年来朝堂的纷争,影响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误以为一个赤诚的少年,也会有用那些肮脏的鬼蜮伎俩,去攻击他人。
  其实不是,确实有人利用了此事,去攻击太子,但那不是李暮歌的错,是太子立身不正,是太子的政敌想要致他于死地。
  从始至终,此事与李暮歌无关,李暮歌只有一个目的,改革科举,让更多有才学的人,能够进入朝堂,一展抱负。
  祖孙俩在此刻对视,双方会心一笑,对未来都多了几分期待。
  李暮歌道:“外祖父都这样说了,那长安便勉力一试了!”
  在太子布局对付大公主的时候,他不知道,有人拿他当刀,狠狠刺向了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们。
  第35章
  李暮歌将折子递上去后, 没什么动静。
  皇帝应该是看见了,但他并未就折子发表任何看法,甚至没有将折子内容拿到朝堂上去跟诸位大臣商量。
  李暮歌能理解皇帝没法第一时间处理她的折子, 因为目前, 皇帝有更棘手的事情要处理。
  就在李暮歌奉上折子的第二天,钦天监给出一卦,引得长宁城百姓惶恐难安, 也令皇帝龙颜大怒。
  天降荧惑守心异像,荧惑化赤气, 入后宫星区,赤气贯房,主后宫有妖。
  荧惑守心异像, 于三十年前出现过一次,那一次,盛天皇帝登基为帝。
  现在又出现了荧惑守心异像, 皇帝回想起了昔日母亲的强势, 以及当时被压制不得翻身的自己,是多么的卑微弱小, 他不可避免的怕了。
  怕自己的皇位被人取代,尤其那人,还可能是自己的枕边人。
  皇后作为后宫之主, 出现这种事情, 她首当其冲,毕竟盛天皇帝登基之前也曾是高宗皇后,后来的太后。
  谁知在帝后关系紧张之际,太子上书一封陈情书,他承认了门客舞弊一事, 宣称已经将门客送交刑部,随后又写,他当太子当了十五年,这十五年来,他一日不敢疏忽大意,上敬重君父,下友爱兄弟姊妹。
  他之所以能成长的如此优秀,全都是皇后教导,日日叮嘱他要恪守太子之责,千万不能放肆,做那于国无用,于君不忠的昏庸之辈。
  后宫这么多年来,在皇后的治理下,也一直安安稳稳,从未出过大事。
  所以荧惑守心之说,指向后宫,却不一定是后宫妃嫔,他希望皇帝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人挑拨,便与他母后离心。
  帝后二人不光是他的父母,更是天下人的父母,若父母不合,则家不宁,家不宁则天下难兴。
  一封陈情书,可以说是极其走心,听说有人读了太子的陈情书后,当场大哭,想起了去世的父母,认为皇帝真不能随意怀疑皇后,看在太子的份上,合该重新询问钦天监,异像该怎么处理。
  皇帝还算听劝,又或者是他对皇后确实很信任,反正最后他确确实实又去找钦天监了。
  钦天监将最近长宁城中的几个离奇命案摆了出来,其中包括魏王之死有关的一连串火灾。
  又说,太白昼见,寓意不祥,女强而人君势弱,太子为储君,亦可称人君。
  皇帝以为是太子妃,但一想到太子妃自入东宫后,从未见她插手政务,便知不是太子妃了。
  那就只有大公主了,太子近来名声因门生舞弊一事被污,大公主则自万寿宴的危机全身而退,还因为在万寿宴上处事不惊,得了个稳重之名,不少朝臣因各类原因,纷纷倒向大公主。
  皇帝问钦天监监正,种种异像可是指向大公主?
  监正并未明确说是谁,只道天机不可泄露过多,以免招致灾殃。
  他没有接着说下去,这一场对话却迅速传遍了整个长宁城,大公主府门前眨眼萧条下来,再不见之前车水马龙。
  李暮歌一直在观察此事,科举改制一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再提起,反正会试已经过去,距离下一次会试还有很长时间。
  但是这种党争大戏,可没那么好遇上,尤其是碰上了荧惑守心的天象时。
  李暮歌不觉得荧惑守心真的象征着什么,现代人都知道,荧惑是火星,所谓的荧惑守心是一种有规律的天文现象,不管发生什么事,荧惑守心都会自然出现。
  而且荧惑守心不是三十年一次,大概是十五到十七年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大概每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就会接近地球一回。
  之所以上一次荧惑守心没被钦天监细说,大概是因为,上一次荧惑守心的时间里,正好是皇帝刚刚登基那几年吧。
  众所周知的一点,那就是在古代,各类天象往往会成为政治斗争的借口,而不是真的一种启示,不过灾难和天象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心人用天象发动灾难,在不明所以的人看来,可不就是天象预示灾难到来吗?
  “阿姐这段时间几乎住在了大公主府,太子此次来势汹汹,可真是出人意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