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直到她去了东安,又从东安回了渝州,才知道颜士玉话里话外的意思。
到了渝州后,姜芝林得到消息,颜士玉弹劾肃国公覃昌,说肃国公在私下炼丹,还曾搜集诸多方士,为其炼丹,所写书籍与诗词中,常有神鬼之说,暗指陛下寻仙一事,其心不良,其罪当诛。
颜士玉在看见杨家落马后,终于忍不住冲覃家动手了。
比起杨家,覃家可难对付太多了。
杨家已经没落,他们曾经孤注一掷投注在二皇子身上,现在在宫里没了底牌,只剩下一个明面上已经死了的女儿在李暮歌身边。
连杨家自己都联系不上杨卿鱼,更何况是冲对方求援,因此杨家被姜芝林和苏星月联手暴打。
覃昌则是到处投注,他女儿覃韵诗更是李暮歌身边的谋士,地位和颜士玉相近,朝中大多人都与覃家有亲,不仅如此,今年科举的探花正是覃昌的女儿覃宁谧。
覃宁谧如今在礼部当差,前途无量。
颜士玉一人单抗覃家那么多人,实在是势单力薄。
若不是颜太傅还在世,他的门生故旧还能帮一把颜士玉,颜士玉更显得可怜了。
即便如此,颜士玉对上覃家,朝野内外的人依旧不看好结果,想要赢过覃家,单凭颜士玉一人,实在是痴人说梦。
覃昌自己也这么觉得,面对颜士玉的弹劾,覃昌的陈情折子内容显得格外敷衍,他说炼丹是去年的事情了,圣旨说了,既往不咎,不能以此指责他。
至于暗指陛下寻仙一事,更是胡说八道,诗句里有一两句神仙鬼怪的话,再正常不过,若写这些都不行,那不如将天底下的道观佛寺全都关了吧,他们不光说神仙鬼怪,他们还拜呢!
覃昌的陈情折子一上,众人都以为此事就算结束了,颜士玉应该无法撼动覃昌的地位。
谁知颜士玉很快就又上了一封折子,这一封折子,让全天下都炸锅了。
这封折子,名为“灭神”。
说实话,李暮歌在看见这封折子的时候,以为自己天天看折子,已经被工作逼疯了。
否则她怎么会看见如此内容炸裂的一张折子,关键是,这折子还是颜士玉亲笔写得。
当时她说要下旨搞文字狱的时候,颜士玉反驳的模样还历历在目,李暮歌是万万没想到,颜士玉用起文字狱来,那叫个得心应手。
李暮歌现在也反应过来了,颜士玉当时跟她说的话,全都是给自己铺路呢。
不过李暮歌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颜士玉这种行为,她十分鼓励。
可是灭神这个事情,就很有问题了。
灭神是李暮歌给折子内容取得中二名字,实际内容是,颜士玉赞同覃昌的话,认为道观和佛寺,应该都被拆了。
颜士玉有理有据,她认为,寺庙的田地免税,和尚不事生产不说,还总蛊惑无知百姓捐赠香火钱,跟街上坑蒙拐骗的骗子没什么两样,确实该拆了佛寺。
至于道观,那更应该拆了,丹阳子炼丹把皇帝吃瘫痪了,古往今来,总有道士炼丹将皇帝和达官显贵们吃死的事情,粗略统计一下,死在丹药上的皇帝比死在刺客手上的皇帝都多。
道士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刺客,此举是对皇室的大不敬,理应降罚。
而且佛庙道观的神鬼之说书籍不计其数,封禁天下此类书籍,就更应该关停它们了。
李暮歌看完,迟迟不语。
总觉得颜士玉是在用一种新奇的方法,试图让她停止文字狱。
自己谋士的心眼用在了自己身上,李暮歌感觉颇为复杂,有种吾家女儿初长成的欣慰,又有一些被冒犯的不满。
总得来说,欣慰居多。
不愧是她的谋士,跟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了。
李暮歌对世家不满,对不事生产的和尚也早有不满了,大寺庙和大世家在侵占土地和隐藏人口上,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道士就比较冤枉了,他们炼丹自己也吃,不光是祸害皇帝和达官显贵,他们自己也祸害自己。
纯纯是真的想升仙,顶多贪财了一点儿,但还没到危害社会的程度。
李暮歌看着颜士玉的折子,觉得她可以利用一下覃家和颜士玉。
这是一场,她和大臣们的勾心斗角,李暮歌想想都觉得挺有趣。
天天批折子也挺累的,非常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调节心情。
第85章
李暮歌对此事的处理, 是居中态度。
她在上早朝的时候,特意将此事单独拎出来商议,说觉得颜士玉的折子说得有几分道理, 又说, 不能太过分。
“禁神鬼一说的书籍,不许于诗词之中提及神鬼,此旨意乃是父皇的意思, 父皇对之前寻仙一事深恶痛绝,觉得不能让后人步他前尘, 这才下达了旨意,父皇的初心是好的,所以决不能让好事变成坏事。”
李暮歌先将罪责全推到皇帝头上, 暗指她其实并不想要实行那张圣旨,只是无奈碍于孝道,不得不下达旨意。
然后又将旨意的内容定性为好事, 言下之意是不能好心办坏事, 拿圣旨作为借口,互相攻讦。
她说完后, 朝臣们纷纷点头应是,至于心里是不是觉得李暮歌所言是真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明面上, 大家达成了共识。
“以后凡是涉及此圣旨的弹劾折子, 皆交到孤手中,经由孤核查后,方可定罪,除孤以外,他人无权以此罪责, 定罪他人,众爱卿可知晓了?”
刑部和大理寺的人听到这儿,面露难色,他们倒不是多想按照这条荒唐的旨意做事,他们只是不想让皇室手握全部的生杀大权。
“孤定罪之人,可由刑部、大理寺与御史台复议再定,不定罪者,弹劾折子不必陈情,诸位觉得如何?”
大臣们互相看了看,小声议论一番,大多数人都点头觉得没问题,只有少部分不赞成,更有一部分人沉默,显然是中立派,静等他人争论出结果来。
“诸位,父皇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此事不会持续太久。”
李暮歌面露悲伤之色,说的话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此事只会持续到皇帝驾崩。
等皇帝一驾崩,这圣旨就废了。
有了明确的期限,这下子赞同李暮歌所说的大臣更多了。
颜士玉听着周遭大臣的议论,心里叹了口气,她没想到殿下会对此政策如此坚持,世家出身的大臣们可真是好日子过多了,察觉不到危险降临。
颜士玉在一开始就知道李暮歌为何要主张此事,她知道,一旦定罪和惩罚的权力都在李暮歌手中,那世家们就惨了。
不过若是此两项权力都放在殿下手中,那么会被此事波及到的官员会少许多,这期间互相戕害的行为会有所收敛。
对于皇权的统治来说,此举百利而无一害,但对文人与朝臣们来说,它的出现,影响会非常大。
殿下要收拢皇权,她要建立能够完全听从她的意志的国度,这个想法真的非常危险。
颜士玉心中长叹一声,最后加入了支持的行列。
殿下想要做的事情,没法被阻止。
超过三分之二的朝臣点头答应了李暮歌的说法,以后定罪和设定惩罚的权力,将全部掌握在李暮歌手中。
直到皇帝身死,圣旨作废。
大臣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举措有什么问题,实际上一些特殊的罪名,从始至终权力都握在皇室手中,比如谋逆一类的罪名,还不都是皇帝自己说。
他觉得谁谋逆了,谁就是谋逆了,是判斩首还是流放,全由皇帝来选。
涉及皇室颜面与皇室权力的罪,就是皇室自己说了算。
当一个残暴昏庸的人坐上皇位,整个国家都将完蛋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室的权力非常大。
大臣们不觉得李暮歌是个残暴昏庸的人,她一直以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手段,都相当温和。
所以将此事交由李暮歌来办,想必不会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出现大问题。
李暮歌达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目的后,马上开始说第二件事。
这第二件事,就是控制佛庙道观,她也不说别的,只说现在有很多假和尚假道士骗人钱财。
“招摇撞骗者繁多不说,还有一些人,会以毒炼药,再以高价售卖给个人,被骗了钱财便也罢了,最后搭上一条命,可就太冤了。”
李暮歌说这话时,一脸痛心疾首,百官们不由自主想起了瘫痪在床上,说话都费事的皇帝。
他们刚想到皇帝,李暮歌就拿皇帝出来说事了。
“就说那丹阳子,父皇之前对他何等的好,给他尊贵的身份,赐予他金银细软,他住在宫中,何等快活自在!父皇只是想让他好好炼药,最后他把父皇炼成了废人!”
李暮歌说起此事,泫然欲泣,悲痛万分。
好几个官员看向记录早朝的起居舍人,不知道他该怎么记录早朝内容。
圣旨刚下,说不让记录那些神鬼之事,李暮歌现在说的话,全都是神鬼之事,还正是皇帝最忌讳叫人谈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