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不光是第二台,农学院年后才能建成,所以这段时间造出来的显微镜,可以全都放到太医院去。
同时,李暮歌也提出了要招收医学生的建议。
会科学种地的人,大庄没有,医生,大庄也很缺!
李暮歌还提到,完全可以让农学院和太医院联动一下,农学院帮太医院更好的种植草药。
实现人工养殖草药。
人工养殖的草药,药效肯定是没有野生草药好,但量大啊,有很多草药,它们在日常中十分必须,又不是如人参一般,十分看重个体药效的,等熬成汤,搓成丸子,人工养殖与野生草药之间的差距,几乎为零。
有显微镜这根胡萝卜在前头吊着,付太医对收学生的事情完全没有丝毫意见。
原本的太医院里也有不少医学生,现在创办一个医学院,直接拿过来就能用。
只不过真要是弄出个医学院,原本的太医们就要辛苦一些。
原本的医学生在太医院内学习,就是打打下手,学一学家传的医术,从太医们身上很难学到有用的医术,除非他们入了太医的眼,成了太医的亲传弟子。
现在医学院的教学方式,就是让所有太医,都将自己的本事拿出来,平等教给每一个医学生。
当然,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上同样的课,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真正精妙的本事,不是太医们想要教,就能教给学生的。
教了也学不会。
所以是现代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叠加上了亲传师傅与弟子的关系。
那些学得快,天赋高的学生,就可以拜入太医门下,学更多本事,天赋一般的学生,学学太医们平时教得知识,也够他们钻研一辈子了。
不过在新鲜事物出现后,总会有一些人抱着老旧的东西不放,认为新的永远比不过旧的。
农学和医学两个学院建立的过程并不顺利,国子监的博士与太医院的太医们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看见两者存在。
反对的折子纷纷飞向李暮歌的桌案,还有御史弹劾李暮歌的折子,认为李暮歌这是在改变祖制,且是往坏的方向改。
种地的庶民与看病的医工,全都是低贱的行业,怎么能跟学子们一样,形成专门的派别,甚至安排官员前去授课?
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身上大多是有功名的,就算没有功名,那也是世代簪缨的家族出身。
一群庶民与医工,凭什么与国子监的学子们有同样的待遇!
这是尊卑不分!
起初只有几个御史在此事上弹劾,后来相似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了巨大的舆论。
甚至坊间都开始有人在谈论,一群种地的庶民与身上没有功名的医工,凭什么与士族平起平坐。
士农工商,农与工就该低士族一头!
然后在混乱之中,又有人说起了商业街,说新安县的商业街里,给了商贾们很多便利,听说商业街的法条在制定的时候,询问过商贾的意见。
商贾低贱,他们怎么能碰政事!
这下子是真炸开锅了,农、工与商三个群体,竟然敢和士族对上,疯了不成?
李暮歌还没提过让商贾可以科举的事情,长宁就已经先一步炸开锅了。
“现在事情闹得这样大,整个长宁到处都能听见有人议论此事,你说,是大家年底了,闲得慌,所以没事儿多说话,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李暮歌身为舆论风暴之中的一员,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揣测,她应该会急得睡不着觉。
谁知她不光吃得好睡得好,还有空闲的时间,跟人在这儿下棋。
好不容易回长宁,刚回来就被流言蜚语糊了一脸的颜士玉,此刻就坐在李暮歌对面。
听了李暮歌的话,颜士玉果断选择后者。
“自然是有心人推波助澜,不过年底了,大家是有点儿闲了。”
颜士玉落下一子,她这次身上的麻烦也不小,新安县商业街由她全权负责,出了问题,肯定是要找她。
“这几日,温少卿总是来递折子,估计是想要臣出面,为他说两句话,也是难为他了,明明他什么都没做,却还是要被同僚暗地里骂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颜士玉一想到温崇文最近被说得整个人都阴郁下来的模样,就想笑。
“少笑两声,小心下次温少卿躲着你走,到时候你做什么都不方便。”
李暮歌感觉颜士玉快把功德笑完了。
颜士玉果断闭嘴,可惜还是止不住上扬的嘴角,主要是温崇文这人,以前就有点儿墙头草的意思,总是不坚定。
其实能理解,以前温家没倒台时,他是温家的远房亲戚,明明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走到大理寺少卿这一步,结果在外人看来,全都是靠得前大理寺卿温川。
后来朝堂之上局势几番变动,就因为他顶着个温姓,哪怕他没有亲近温家的意思,还是被动卷入纠纷之中。
几次下来,他能保住小命,还能保住自己的官位,没点儿本事肯定不行。
当墙头草也需要本事,不然风改向太急,来不及转换方向,岂不是会被风给吹倒。
只是颜士玉自己不喜欢这种左右摇摆的性子,才会想着坑对方一次,逼对方选阵营。
明面上,此刻的对决是士农工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皇权与世家的斗争。
李暮歌想要收拢权力,想要做到说一不二,但是她从朝堂上得到的助力太少,所以她才想要扩大参与政治斗争的人群,争取多数的认可。
“咳,殿下,就任由他们这样说下去吗?”
颜士玉干咳一声,止住了嘴角的笑,神情严肃起来。
“这天下,又不是世家的天下,长嘴的也不止是世家,看着吧,过两天会更热闹。”
颜士玉有些好奇,还能怎么热闹?
在舆论场上白热化时,一个新东西出现了。
在某一个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的清晨,街头巷尾出现了很多身上挎着小包的孩童。
这些孩子曾经是街头巷尾的小乞儿,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有时候会被人牙子带走,有时候会死在某个角落里。
后来这些孩子抱团生活,在长宁城倒是也留下来了。
现在,孩子们穿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小脸上虽然还是没多少肉,但是却干净整洁很多,至少贵人们看见这些孩子,不会嫌弃地绕路走。
孩子们手上捏着两张大大的纸,用童音叫卖着。
“卖报!卖报!今日长宁城月报正式开售!”
“农学院与医学院到底能不能建成,新安县商业街是什么模样,尽在长宁城月报!”
“卖报啦!”
那些孩子们就这么喊着,吸引了许多人驻足。
“你这长宁城月报究竟是什么啊?”
“客人您这穿着,一看就知道是富贵人家出身,定然是识字的,这报纸您可以拿一份看看,喜欢便可以买下,只需十文钱便能得一大张呢!”
拦下卖报孩子的妇人摸了摸头上的银簪,她穿得很朴素,实在算不上是富贵人家,但她确确实实认字。
因为她家祖上也是富裕过的,她算是出自寒门,比不上能够科举的学子,她最多就是会认个字。
“这么大张纸,只要十文钱?”
十文钱在寻常人家看来,也不算太便宜了,可那是纸啊!
妇人摸了一下,发现那纸比寻常的宣纸要硬一些,摸起来更为顺滑,卖报孩子是叠着的,展开来是很大一张,上头分了三个大版块。
扑面而来的墨香,让妇人呼吸一滞,上头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字,更是让妇人频频称奇。
妇人看见了很多张报纸,上头的字都是一样的。
这是印出来的吧?
可从来只听说过印书,报纸是怎么印得?
“刚刚听你说这是月报,难道下个月,还是这样的报纸吗?”
妇人知道印刷书籍,是要先雕刻文字,雕版可不好雕,这年头识字的人少,识字的工匠更少,好的雕版放在书坊,能用上好几年,甚至几十年。
“不是啦,下个月内容会变成别的,一个月变一次!”
妇人大惊,那得多少雕版啊!
雕刻文字的工匠,还不累成老牛啊。
第94章
此时妇人只是惊叹于创办报纸之人财力雄厚, 还能折腾,竟能寻得那么多工匠,养得起遍布大街小巷的卖报孩童。
等她看清楚了报纸上的内容, 她脑海中只剩下四个大字——怎么敢的?!
她看了这份报纸, 不会被那些世家大族给盯上吧?
只见报纸上划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当前朝廷的惠民政策,比如商业街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街道, 会给新安县的百姓带去多少便利等等。
看完之后,对商业街持怀疑态度, 认为不过是朝廷又一个收割百姓钱财的名目的人,会对商业街的存在,大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