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李暮歌看了眼闷不做声,给自己狂灌酒的颜士玉,心里有些无奈。
颜士玉看似是个清官,实际却想走奸臣的路子, 但她又不会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甚至还会为了心中大义,而放弃报仇雪恨。
理智和感性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自然难免有时候会被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折磨。
“你依旧实现了曾经的梦想,成了颜家的顶梁柱,朝中的大官,路已经走到这一步了,继续走下去就是了,别想太多,徒增忧虑。”
换个人,李暮歌绝对不会跟对方说这么多,也就颜士玉,能够享受一下帝王级别的心理疏导。
颜士玉不知道此刻的自己有多么荣幸,她将这段话记在心里,打算什么时候自己又胡思乱想,就将这段话翻出来反复观看。
颜士玉知道李暮歌说的是对的,从始至终,不愿意放过她的,只有她自己。
“多谢陛下提醒。”
看颜士玉是将话听进去了,李暮歌点点头,起身道:“走吧,快要放烟花了。”
当盛大的烟花在长宁城的上空绽放,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过去的一年,大庄有很多改变,其中改变最大的便是西北边境,从这一年开始,大庄西北将会容纳一块堪比原本大庄那么大的版图,还有三百多万,需要李暮歌养活的百姓。
以及数不尽的机会与资源。
时代的风,随着蒸汽机在除夕夜照旧的轰鸣声一起,吹向了此刻无知无觉的人们。
而此刻的人们,都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不知道时代巨变将会在他们身上发生。
看完烟花,李暮歌让宫人送官员们各自回家。
过年肯定要放假,年假就从今天开始放,一共五天,这五天没什么要事,官员们都可以在自己家度过。
李暮歌也能趁机休息休息。
不过她的休息并不是全然的休息,就好像朝廷官员们也不是所有人都放假,肯定还得有人轮值,不然朝廷机构停摆五日,指不定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今年不是个好年头。
入冬之后,各地不是刮风就是下雪,有些地方甚至下了冰雹,据说连房顶都被砸塌了。
要不是入冬前,房屋修缮的费用都拨下去了,而那些地方官员怕成为落马贪官中的一员,大多数都好好修了修房屋,恐怕会造成人员伤亡。
现在没有人员伤亡的消息,倒是让所有人过了个好年。
过年这几天天气很不错,可惜还没到十五,老天就变了脸。
长宁阴沉沉的,北风刮得外出的人脑瓜子疼,连长宁这个中州城市都如此寒冷,北边的地方,真不知道得冷成什么样。
李暮歌更担心,会有地方下大雪,大雪封路。
上元节那天,长宁城到处都是灯,等到了晚上,这里将会是一座不夜城。
人们顶着寒风出门,人挤人,也不觉得有多冷了,街道上热闹极了,今夜无宵禁,所有人都可以出来玩。
唯独李暮歌,拿着北边送过来的折子,脸色阴沉下去,叫来了心腹大臣们过来议事。
原本定好与家人一同出游的计划,直接被皇宫的传召打破,身上还带着烟火气的大臣们不得不回家换上官服,紧赶慢赶地来到这座城里唯一一处,没有热闹气息的地方——皇宫。
进入皇宫,步入议事厅,众臣有些浮躁的心都静了下来。
“诸位爱卿,都到了是吧?朕知道今日是合家欢聚的好日子,叫你们过来,实在是有些不通人情,但没法子,老天不作美啊,长宁城的百姓在庆祝上元节,千里之外的北州百姓,被大雪压垮了房屋,如今正仓皇不已,不知该何去何从。”
北州重大雪灾。
李暮歌看折子的描述,那雪下了两天两夜了,积雪最深的地方比楼顶还高,浅处也有一人高,更要命的是,降雪前两天,温度回暖了一下。
降雪分为两种,一种是干雪,一种是湿雪,同样的体积,湿雪比干雪要重很多。
加上折子里的描述,李暮歌怀疑平均降雪有两米多。
两米多的降雪是什么概念?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如果设计房屋时没有考虑雪荷载,那是绝对扛不住的。
北地经年下雪,当地人建房子肯定会考虑到雪荷载问题,因此往年少有房屋被暴雪压塌的消息,可今年这个雪实在是太大了,还大部分都是湿雪。
绝对会塌,而且是大部分都会塌。
“……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北州的昼城以北地区,基本上覆盖了大半个北州,北州知府已经派遣府兵到各地救灾,好在大雪不是一日突然降下,百姓有所准备,房屋倒塌的多,伤亡却不是特别严重,写折子的时候,死三十七,伤一百零二,失踪三百零九人。”
李暮歌将折子的内容大概说了一下,顿了顿,见所有人面上都带了凝重之色,有些满意的在心里点了点头。
还好,她目前的班子成员,都还挺靠谱的,并没有那种不拿天灾人祸当回事的恶人。
“陛下,当务之急是尽快安排灾民,此刻北州的百姓,恐怕急需药材与取暖之物,还有厚实衣服,以及一处能抵挡大雪的住处。”
先开口的人是覃昌。
他现在确实不怎么受李暮歌待见,几乎被架空了,但他还在中书舍人的位置上待一天,就得干一天活儿。
而且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都听他口风,此刻他必须表明态度,才好让其他人明白,此事有多么棘手。
覃昌开口后,其余人陆陆续续开口,很快就商量出了赈灾的计划,然后开始派遣各部门的人准备起来。
赈灾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大庄那么大,一处丰收,就有可能有一处闹灾颗粒无收。
朝廷本身就是调动资源的大型机构,将丰收地多余的粮食送到闹灾的地方,然后帮助灾民度过难捱的一年,保存更多的百姓,此乃朝廷职责。
李暮歌也不是第一次处理赈灾的事情了,她听着赈灾流程没什么问题,就放手让人去做。
等大部分朝臣都下去干活儿了,李暮歌叫住了颜士玉,然后将剩余三两个赶走。
“陛下叫住臣是有何事吩咐?”
颜士玉等人走了,立马开口问道。
身为户部的侍郎,同时是隐形户部一把手,赈灾这事儿几乎前期准备全由她负责,她真的特别忙,希望陛下赶紧放她去干活!
“北地寒冷,长宁过去的人恐怕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不光人适应不了,拉物资的牲畜,恐怕也难以适应,现在北地急需物资,你觉得,天寒地冻的条件下,物资运过去,还能有几分留存?”
颜士玉咬了咬后槽牙,吐出一个极低的数来。
大概只能剩下一成。
“之前北地虽说是修了路,可这天气,北地又刚下过雪,恐怕太阳一出来,地上全是冰,修没修路影响都不大,在冰上行走,实在是很难前行,更怕有些地方雪未曾融化,到时候前行更为困难。”
颜士玉没去过北地,但是她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
无数游记里都详细描述了北地的寒冷,就是因为北地太冷了,所以北地的人口比别的地方要少很多。
大部分都是流放的罪官之后,以及当地少有的一点儿土著。
颜士玉抬头看了李暮歌一眼,在李暮歌发觉前低下头来。
她心道:放在先帝在时,恐怕不会调动人手去送物资。
因为没必要,损耗比雪灾造成的损失还大。
颜士玉知道,她如果是一个合格的臣子,此刻应该劝说皇帝放弃赈灾,等冬天过去,寻礼部开个祭坛,给北地人祈祈福就得了。
损失小,还能赚个好名声。
可颜士玉怎么也没法开口。
北地的百姓,也是大庄的百姓,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生下来就在北地生活了。
所谓祖辈的罪过,早就已经偿还干净,北地人就跟其他地方的人没有任何区别!
“户部去年结余颇多,国库如今十分富裕,你既然说到那里只剩一成,那就按照原定的十倍来准备,务必保证到北地百姓手里的物资,足够他们度过此次雪灾。”
颜士玉以为自己出现幻听了,她不可思议地看向李暮歌。
李暮歌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没有发觉颜士玉的异样。
李暮歌有个提议不知道该不该说,主要是之前她说修路时,国库的钱开洪一样往外流,颜士玉特别心疼,不知道跑她面前幽怨地说了多少次省着花了。
而她这个提议,注定是个吞金兽。
但不说,明年、后年乃至大后年,每一年的冬天,出现雪灾后,她难道都要用这种物资十不存一的笨办法赈灾吗?
李暮歌想到这儿,清了清嗓子,做好心理建设后开口问:“咳,那个,你知道铁路吗?”
第112章
颜士玉不太懂铁路, 但她懂李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