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深林人不知      更新:2025-09-23 10:58      字数:4228
  
  搭上官方的顺风车后,张亦琦的旅程陡然变得轻松起来。马车疾驰,速度远非小毛驴可比。夜幕降临时,他们住进驿站,白日的午餐则由伙头兵在路上临时搭建灶台生火做饭。
  来到这个时空一年多,张亦琦直到这几日才吃到米饭。在张家村,一日三餐都是胡饼,而且还常常填不饱肚子,导致小张氏发育欠佳,身形瘦弱矮小,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张亦琦在心底无数次呐喊:快点到玉门关吧,快点回到二十一世纪吧!这种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日子,她真是一天都不想再熬下去了。
  尽管路途依然辛苦,但实际情况已经比张亦琦最初预想的要好太多。一路上,还有崔致远相伴。崔致远虽然话不多,也总是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但张亦琦从一开始他把自己抱进马车时,就知道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心地善良又好说话。这种人往往容易吃亏,而张亦琦也因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去麻烦他。小到询问路程,大到驿站的住行安排、路上的吃食,崔致远总是非常有耐心地一一帮她解决。
  张亦琦心里其实很过意不去,可在这一行人中,能帮她的也只有脾气好的崔致远了。跟着他们这一路,张亦琦真切地感受到了封建王朝那森严且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这几日给陈江侍卫换药时,她曾委婉地打听广陵王到底是怎样的官职。
  陈江告诉她,广陵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多次平定吐蕃、西突厥的叛乱,威震边疆,被授统兵大都督、天策上将。张亦琦暗自总结,这就是妥妥的天潢贵胄、位高权重,可千万惹不起。还有那位高先生也不简单,是药王的嫡传弟子。崔致远更是出身于清河崔氏这样的名门望族。
  张亦琦有时也觉得自己何德何能,在二十一世纪时,见过社会地位最高的人也就是自己的老板兼院长,没想到来到齐朝后,竟能与皇亲国戚、药王徒弟、贵族豪门同吃同住。虽说一路同行,但张亦琦和广陵王、高先生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
  这一行人只有三辆马车和三十名侍卫,广陵王和高先生乘坐的是第一辆,也是最为豪华精美的马车;第二辆马车最大,里面装满了药材,还有重兵把守;张亦琦坐的是第三辆,里面全是书,还有几个箱子,大概装的是随行的行李物品。
  白天大多时间都在赶路,只有中午吃饭时才能下车,张亦琦一般都和侍卫们一起用餐,她甚至怀疑广陵王是不是都已经忘了还有她这个人。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再好不过了,起码不用担心会被半路抛下。
  在马车上颠簸了半个月后,崔致远告诉她,再有一天就能抵达玉门关了,还答应送她到那里。这一晚,张亦琦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马蹄扬起的黄沙在车帘外翻涌,她紧紧攥着褪色的青布坐垫,指甲几乎都掐进了粗麻纤维里。当崔致远掀起车帘告知她马上就要到达玉门关时,斜阳的余晖正将他的玄铁护腕染成了血色。“当真……能回去?”她盯着掌心被掐出的月牙痕,仿佛那是穿越时空时撕裂的伤疤。
  然而,眼前的玉门关在风沙中沉默不语。没有她记忆中巍峨高大的砖石城墙,只有夯土垒成的关隘,像一道干涸的旧伤横亘在大地上。张亦琦脚步踉跄,猛地扑向城墙,粗粝的黄土颗粒扎进掌心,可这刺痛感远远抵不过胸腔里涌起的窒息感:“这不可能!”她发了狠般抠下一块墙泥,碎屑从指缝间簌簌坠落,如同沙漏里倒计时的最后颗粒。
  崔致远看着她满脸错愕的表情,关切地问道:“张姑娘,怎么了?你不是要出关吗?”
  张亦琦猛地看向崔致远,眼神中满是急切:“崔将军,这就是玉门关吗?会不会出错了?”
  崔致远语气笃定:“没有错,这就是玉门关。”
  张亦琦还是不肯相信,跑到城墙脚下,伸手摸着黄土堆砌的墙面。崔致远穿着铁靴,碾过碎石走近时,她正将额头抵在滚烫的墙面上。崔致远的体温隔着铠甲笼罩过来:“张姑娘?”他的声音像是浸在冰水里的刀,切割着她濒临断裂的神经。
  远处戍卒的号角声忽地撕裂长空,惊起一群黑鸦,她在这苍凉的嘶鸣中,仿佛听见自己心脏龟裂的声响。
  一切都是如此陌生,她确定自己没来过这里。既然这样,为什么她会觉得能从玉门关回去呢?为什么自己关于二十一世纪最后的回忆是玉门关呢?她茫然地环顾四周,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如潮水般袭来,甚至比去年刚来到这里时还要绝望。
  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她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双腿也渐渐发软,贴着墙面慢慢坐了下来,大脑一片空白。
  崔致远不明白张亦琦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反应,走到她身边,蹲下身,轻声问道:“张姑娘,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张亦琦无意识地摇了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来到一千年前的齐朝,这个噩梦难道真的醒不来了吗?
  崔致远还想再问些什么,一个侍卫快步跑来,行礼后说道:“中郎将,殿下刚刚在找您。”
  崔致远闻言站起身:“殿下有说什么事情吗?”
  侍卫回答:“没有。”
  崔致远又担心地看了一眼呆坐在地的张亦琦:“知道了,你在这里看着张姑娘,有什么事情立刻告诉我。”
  说罢,崔致远翻身上马,向军营方向疾驰而去。
  “宵禁时辰要到了。”侍卫第三次提醒时,暮色正顺着城墙蜿蜒,爬满了她的裙裾。张亦琦盯着掌心混杂着血丝的黄土,毫无反应。
  侍卫又轻声唤了一声:“张姑娘?”
  张亦琦看了他一眼,又看了看四周,没错,真的没错,她就是在齐朝,她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哇”的一声,她放声大哭起来。刚来到这里时她没哭,差点被一箭射死时她也没哭,可是现在,她崩溃了。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她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都没有,只有她孤零零的一个人。
  侍卫被张亦琦突然爆发的情绪吓到了,赶忙让人去告知崔致远,自己则守在原地。崔致远策马赶回时,看到的是满地凌乱的沙痕。
  那个既能出手救助被欺负的老弱,也能手起刀落为陈江疗伤的女子,此刻正用指甲在城墙刻着他看不懂的奇怪符文“2025”,指节因为过度用力泛着青白。她的呜咽声裹在塞北的夜风里,像离群的孤雁最后的哀鸣。当崔致远伸手想要扶起她时,她突然抓住他的护腕,金属鳞片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我回不去了,我回不了家了。”
  张亦琦哭了很久,她已经好久都没这么放肆地哭过了,哭到最后,眼泪都干涸了,只剩下剧烈的抽泣。
  驿站的桐油灯将她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随着火光晃动,宛如困在琥珀里的蝶。崔致远解下大氅,轻轻覆在她颤抖的肩头,听见布料下传来支离破碎的呢喃:“我回不去了,我回不了家了。”
  远处传来守夜人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重重砸在千年前的月光里。
  第7章 歧路医心(一)
  张亦琦哭得精疲力竭,迷迷糊糊间陷入了梦乡。恍惚中,她又回到了那个大寒的夜晚。城市仿佛被一层冰冷的纱幕笼罩,寒意刺骨。她跟完最后一台急诊介入手术时,夜已经深了。可她还有细胞实验没完成,得去实验室接着忙活。其实她本可以第二天再做,可她从小就是学霸,自律性极高,向来秉持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她深吸一口气,来到医院对门的便利店,买了一个饭团。许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心梗的患者特别多,她从中午忙到晚上,水米未进。做实验可是个体力活,还是得先填饱肚子。
  她走出便利店,手里攥着热乎乎的饭团,一阵狂风猛地刮来,她差点没站稳。医院旁边的马路,白天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可到了半夜,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影。冷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疼得厉害。她低下头,快步穿过马路。突然,她感觉撞上了一个硬邦邦的东西,紧接着,仿佛有一座大山压了过来,胸腔里的空气瞬间被挤了出去,她无法呼吸。奇怪的是,并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剧痛,她感觉自己像是从身体里剥离了出来,甚至不再受地心引力的控制,就像个旁观者,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她听到有人大喊:“撞到人了!” 看到压住她的土方车司机跌跌撞撞地从驾驶室里冲出来,那是一辆运垃圾的土方车,只有在深夜才能进城行驶。随后,她被医院的保安和司机抬进了急诊抢救室。她的胸廓已经被压瘪,眼角、鼻孔、耳朵、嘴角都有鲜血缓缓流出。耳边是一阵慌乱嘈杂的声音,渐渐地,这声音越来越小,眼前的光却越来越亮,亮得她不得不睁开眼睛。
  刺眼的阳光直直地射进房间,张亦琦悠悠转醒,揉了揉胀痛的眼睛,缓缓坐起身来。这是一个陌生的房间,可屋内的摆设却和之前住过的驿站十分相似,大概这又是一家驿站吧。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从二十一世纪来到一千年前的齐朝了——因为她死了,死在了那个冰冷刺骨的大寒深夜,甚至连一口热饭都没吃上。她记得那天是周末,本不用跟手术的。刚毕业第一年,又以卓越博士的头衔毕业,为了掌握手术技能,她一有机会就往导管室钻;为了做出科研成绩,下了临床就直奔实验室。如果那天她没跟手术,而是白天做实验,或者跟完手术直接回宿舍休息,就不会遭遇这场横祸。她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但大概率自己已经死了。那她的爸爸妈妈呢?她是独生女,自己这一走,父母该如何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就在那天中午,她还在手术间隙和父母讨论着要去西北大环线游玩,她仔细列好了沿路的景点,其中就有玉门关。她爸爸还跟她说,其实有两个玉门关,有一个已经被水淹没了。原来如此,难怪自己的脑海里会对玉门关有这么深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