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作者:
端瑜 更新:2025-09-26 09:03 字数:3304
冯信鸥翌日一早去拜访李夫子,李秀才得知他的打算思忖说道:“做个私塾先生也不错,长叙如何了?”
冯信鸥笑道:“他考中举人了。”
李秀才面上扬着笑意;"看来他还要往上考,要是能考中贡士就好了。"
"明天有谭员外的寿宴,邀请了不少人去,晚上你来找我,我带你一块去认识人。要想在镇上做事,收学生少不了要跟这些人打交道。"
冯信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忙不迭说道:“多谢夫子。”
“你既叫我夫子,我怎么可能不帮你一把。”李夫子笑着说。
等到了谭员外寿宴时,李秀才就把冯信鸥介绍给镇上的乡绅。
水波镇上好不容易有一个新的年轻面孔,乡绅们都好奇的打听冯信鸥。
冯信鸥拿着酒杯跟他们喝酒说话。
到了镇上是要跟这些人接触,哪怕有些人他并不是那么喜欢也要摆着笑脸。
“冯老弟,喝一杯。”
冯信鸥说一声好仰头喝酒。
“听说李秀才有两个弟子考中了秀才,冯公子回来,还有一个宋公子上哪儿去了?”谭员外醉醺醺的问道。
冯信鸥说:“他是乡试第三,等明年去京城参加会试。”
“这么厉害。”谭员外喃喃道。
冯信鸥跟他们混熟后,招了二十个学生,束脩每年五两银子,一年下来就有一百两银子。
李秀才在镇上收的束脩也是这个价格,现在他想起来夫子在邻水村做私塾先生时,每年收他们三两的束脩,收的太少了。
冯信鸥在水波镇安定下来,他还在闲时去寺庙撞上了林蒲。
林蒲见了他惊讶:“冯兄,你怎么回来了?”
冯信鸥见了他心中有淡淡的欢喜,他说明缘由。
“我在林府做账房先生,每月三两银子,日子过的还不错,你住在哪儿,以后我们有空常一起坐坐,或者你现在有空么?”
冯信鸥应一声,两个人离开寺庙就一块去找个酒肆。
林蒲熟练的喊道:“打两坛高粱酒,再来两碟猪耳朵,蘸料辣椒多放些。”
“好嘞。”
林蒲说李秀才离开后,他们就各自谋生去了,他运气好就在林家找到了账房先生的活,平日都很清闲,只有月初和月底忙一些。
“林家还给我们屋子住,我就带着云娘跟我一块住在林家,主家不错,我们的日子也还成。”林蒲笑着说道:“这已经是我觉得能过得最好的日子了。”
“两位客官,您的酒跟猪耳朵来了。”
伙计把碟子放下来,还有两个蘸料盘子,林蒲抽出一双筷子递给冯信鸥,“你尝尝,他们家的猪耳朵蘸上蘸料味道是一绝。这里的高粱酒也不错。”
林蒲给他们倒了一碗,想着给冯信鸥倒了一杯。他又吃猪耳朵又喝酒,看起来很痛快。
冯信鸥看见这杯酒愣神了一下,他抿了一口酒说道:“林兄,我现在也是用酒碗喝酒的人了。”
林蒲:“以前读书的时候,你多斯文又内敛,酒还是少喝些。”
冯信鸥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难为你还记得。”
“说的好像我已经老了似的,我记性好着。这顿酒我请了,你不要忘记请我。”林蒲说道。
冯信鸥到了水波镇又一次从以前的人和事中寻到了温暖,他点头:“一定请你。”
.
金河县
宋长叙早起读书,许知昼推着推车去摆摊。他记得今年还要发生一件大事。
蛮夷被萧家军打退了,萧将军班师回朝,功高震主。作为跟萧家公子走近的谢淮川也成功晋升为正六品昭信校尉。
金河县秋收热闹一阵后,冬天临近,许知昼躲懒就不喜欢出摊了。
许知昼从外边回来他抖了抖身上的雪,“今年的雪更大了,我今天穿了一身棉衣出去还不够。”
他把手指放在火上烤终于缓过来了。宋长叙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然后拿着他的手握住手心里搓了搓。
许知昼喝了一口茶:“今天好多人出来,我去集市买肉差点就没买成。听说这次萧将军打退蛮夷,陛下龙心甚悦,大赦天下还免了边疆三年的税。给萧将军赐了侯爵,多大的荣誉。”
许知昼从旁人口里听说的,现在说给宋长叙听,说的津津有味。
他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最喜欢听这些英雄故事。许知昼等手脚暖和了,他先去灶房把饭蒸上。
宋长叙穿着棉衣,拿着书卷看书。
他们过几日就要回齐山村了,不差这几日,许知昼就没有去摆摊了。
晚上吃的简单,一个竹笋鸭丝,腌制的酸萝卜,一个土豆炒肉片,南瓜汤就能吃了。
把炭盆放在饭桌底下还能暖一暖。
宋长叙舀了两碗饭,两个人就在一张旧桌子上吃饭,桌上还有一个泛着微光的蜡烛,屋子里有几分暖意,外边的雪花悄无声息的落在窗户上。
家具是旧了一点,两个人都勤快把屋子收拾的很干净。宋长叙夹着肉片吃了一口,一连吃了两碗饭,又喝了一碗汤,他觉得身子已经暖乎乎的了。
许知昼吃一碗就够了,他做了饭,宋长叙就去洗碗。吃完饭,许知昼把炭盆移出来拿到灶房加了点炭,还要烧一晚上,这点炭不够烧。
多用一些灰撒在上面能多延一会儿热气。
“相公,茶壶里没水了,你多烧点热水。”许知昼喊道。
宋长叙应了一声。两个人的碗筷很快就洗干净了,他开始烧热水。
两个人晚上都要泡脚,脚底热起来,全身都热了。
把茶壶灌好,余下的热水留在锅里保温,刚吃完饭等会再泡脚上床暖着。
宋长叙去把挂在杂货间的衣服拿下来,他捏了捏已经是被冷的硬邦邦的,拿到屋里烤一烤就成了。
冬天洗衣服伤手,特别是洗棉衣又大又重,很费劲。薄的衣服晾干就会变成一个硬条条。
把衣服挂在堂屋,许知昼冬日犯懒,拿着荷包绣了几针就不绣了,他拿了从曹赋那的话本看。
有了话本看后,他找宋长叙认字也卖力一些,现在已经把字认的七七八八了,有些字太偏了,不认识也没甚。
他都找曹赋换了三趟话本了,他想把表哥的话本全看完了。曹赋现在歇了心思跟着曹昌一起做衙役,整日做的还很乐呵。
许知昼看了一阵他们泡完脚就到了床上,宋长叙看书,许知昼就窝在被褥里拱着身子把话本放在枕头上看。
宋长叙:“……”
他看了一眼把被角压了一下,然后继续看书。两个人都是寂静无声的看着,宋长叙渐渐看进去了,许知昼想发出声音,捂住自己的嘴巴,眼睛亮晶晶的。
表哥家里只有武侠话本,看着江湖里的快意恩仇看着是很喜欢,但他看打打杀杀看的有些腻,一般还有好几个哥儿跟江湖儿女都喜欢男主人公。
改日相公去买纸墨时,他跟着去瞧瞧书铺里还有没有别的话本可看。
许知昼看累了,他把话本一卷翻个面,把手缩在被褥里闭上眼睛。
等宋长叙看的差不多了,他关上书本低头一看,许知昼睡的正香。他轻手轻脚的去吹了蜡烛,上床抱着许知昼。
夏日两个人凑的近就会热,到了冬日都是亲亲热热的挨着。
许知昼翌日去挑年货,他买了一些就回去了,顺便买了几捆柴火。
家里的柴火不够用了。
如今在金河县生活久了,他才明白到了城里处处都要钱,衣食住行哪一样不要钱,光是这四样都要烧不少钱,一年到头算下来自己到手却没有攒多少钱。
幸好他们摆摊不用给商铺房租,虽然是艰难辛苦一点但省了房租。
最重要的还是把名气打出去,知道的人多了,又把回头客留住了,不然也是难的。
“宋夫郎,你这么早就出去了?”费氏出门扫雪,看见许知昼打了一声招呼。
“去抢年货了,早知道应该下午出来了,人特别多。”许知昼笑着回应。
“这会子人是多,你们今年还要回老家么?”
“听相公的意思是要回去的,等回去后,我就在家里多待阵,想着家里的人。”
费氏说道:“这也是,宋举人这般有出息,在当地一定也是有名望的人。他考上功名了,你又有一手钵钵鸡的手艺,这日子以后是越来越好。”
费氏说到这里免不得说以后想把儿子送到私塾去读书,“是要费钱供着,可读书认字后就好找活做了,我这样跟相公说,相公还说费钱,是打水漂,还是让孩子十五岁后跟他去做活。”
许知昼不知该说什么,“读书认字总是好的,以后选择的路多些。”
闲谈几句,他就进屋去烤火,一直在外边说话他可受不住这寒意。
他新买的一件青色的披风,爱极了,今天又穿着出去臭美了。
他回到屋子里先喝一杯热茶,自己拿出筐子来绣帕子,这回他绣好了要给宋长叙带到京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