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作者:绮逾依      更新:2025-09-26 09:09      字数:3328
  獭子又偷偷藏不住了捏。
  第116章 功名
  几日后, 温兰殊受了皇帝的安排,呆在翰林院,成为了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而萧遥率兵北上, 继续镇守晋阳。
  转眼间二月二,天气愈加暖和,温兰殊一头从茫茫庶务中抬起头来, 才知道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从冬至到现在, 差不多三个月, 像梦一样。
  翰林院松柏成荫, 温兰殊抱着卷宗。
  朝堂最近变化不小,萧遥节制河东,铁关河带兵驻守汴州, 中间隔着个魏博, 河北依旧是不服从朝廷,其实跟之前的区别不大。温兰殊对此很敏感,大周就像行将就木的老人,还是走到了群雄割据、逐鹿天下的时候。
  朝廷文官结交地方节帅, 互相拉拢互相通气,铁关河留下来的是高君遂, 贺兰庆云与崔善渊、韩绍先勾结, 在世人眼里, 温兰殊和萧遥也归为河东一脉, 也就是说, 温兰殊和高君遂、韩绍先其实没什么区别。
  温兰殊走过砖石路, 院中牡丹含苞待放, 腊梅渐已凋落, 思绪愀然。宦官迎面跑来, “温学士,原来你在这儿呢。陛下想听你解经,快请吧。”
  李楷在徽猷殿内裹着被子,重重帷幄放了下来,遮挡他的视线。小皇帝最近一直睡不好,可以说自从继位后,他就一直担心会被铁关河手底下的人不明不白做掉,故而对于高君遂的要求都尽可能满足,甚至还给了高君遂极高待遇,让一个还没到弱冠之年的人成为朝政要员。
  李昇的案例就活生生摆在面前,百尺楼太高,腊月太冷,小皇帝还不想那么快就死去。他的柘黄色衣袍都摆在一边,只穿了一件白袷,今日百官不用上朝,他心安理得在床上——
  斗起了蛐蛐儿。
  小笼子里,蛐蛐儿互相搏斗,缠绕在一起。李楷觉得好玩,因为这给他一种掌握的感觉:他控制不了各方诸侯,至少在徽猷殿,他还是山大王,能看到两只蛐蛐儿斗来斗去,“激烈”而又“血腥”。
  “快!夜叉,快咬他!”
  李楷口中的“夜叉”是其中一只,也是他身经百战的夜叉大将军。他看着夜叉和另一只此起彼伏,用蚕食鲸吞的架势,一点点咬掉对面蛐蛐儿的触角,进而愈加残忍,吃掉了对方的头。
  “好!”李楷鼓掌,“朕的夜叉,就是最厉害的!”
  但李楷又怅然若失。
  他和李昇没什么感情,可以说在诸王宅中,只是逢年过节收到过李昇的赏赐,还都是光禄寺的例赠,大家都一样。而李昇和温兰殊的关系,只要不是个聋子,应该都知道。
  所以,真的是那种关系吗?李楷很好奇,又不敢问,他羡慕李昇,全了身前名声,甩下个烂摊子自己走了。李昇不是亡国之君,可李楷现在要面对的局势,跟亡国也没什么区别吧!
  他忽然觉得好生无趣,夜叉赢了,有什么意义吗?他还是一个傀儡啊。
  “陛下,温学士到了。”
  李楷火速把一旁的衣服穿上,总不能穿着白袷见客吧?他喊身边的婢女,为自己正衣冠,还好徽猷殿身够大,温兰殊走过来还要很久,所以在温兰殊踏过门槛的那一刻,李楷刚好换上衣服。
  “温学士。”李楷笑得很灿烂,“你来啦。”
  “哦,陛下想听我讲经?”温兰殊怀揣几本经书,路过翰林院藏书的地方,他随便抽了几卷,想着随便发挥好了,十三岁的小孩怎么可能会想听。
  “你快坐呀。”李楷让旁边的婢女给他加软垫,自己整理得差不多,也凑近。他坐没个坐相,双手撑着前面,虽是跪坐,身子却前倾,仰视着一旁的温兰殊。
  温兰殊原本还在失神,回想起李昇,然而现在,思绪飘回现实。李楷和李昇一点儿也不像,无论长相还是为人处事都是。少了李昇的偏执,多了几分孩子特有的稚气。
  毕竟,当初李楷的母亲和韦太后关系不错,先皇幸蜀的时候,韦太后还特意照看着这孩子。温兰殊随手翻起经书,“那么,臣开始讲了。”
  好死不死,怎么偏偏拿了《庄子》?皇帝有几个爱听老庄的?“陛下喜欢听《庄子》么?”
  “喜欢呀。”李楷支着下巴,他对《庄子》没什么感觉,在诸子百家里,没有什么偏好,他只想见到温兰殊,听温兰殊说话,相比起别人,温兰殊是“无害”的。
  若要用别的话语来形容,那便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李楷在温兰殊身上感受到了大争之世最罕见的特质,包容、和光同尘,万物莫能与之争。
  所以讲《庄子》也刚好。
  这一卷,刚好是《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李楷听过这句,“就是说,有两个蜗角上的小国家互相争斗,伏尸数万,但其实,他们很渺小,不过是蜗牛上的两个角而已。”
  引申而来,不就是铁关河与萧遥、贺兰庆云么?风云激荡,多年之后只是渔樵笑谈,兴亡千古事,就算大周没了,又能如何呢?李楷黯然神伤起来,他其实蛮喜欢庄子的想法,也早就认清了自己的命。
  他只想活,仅此而已。
  “陛下有自己的体会,很好啊。”温兰殊道,“很多人其实并不喜欢《庄子》,觉得这是逃避现实,陷入虚无。可是人生不到百年,尘世千年悠悠,一切本就是虚无。”
  李楷叹了口气,“前几日,卢彦则上疏要修复园陵,自请回长安,同时修缮长安城,以待来日重回长安。我知道,长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长安了,温学士,说句不好听的。”李楷环顾四周,眼看史官在一旁,这话说了不中听,可他还是想说,“我是不怕亡国的,改朝换代,自古以来多有,臣子也都是这些臣子,换了个姓氏,于天下人而言没什么区别。”
  这话倒是不假。
  “温学士如今虽是翰林学士,不过,就算你想和宇文铄联系,我也鞭长莫及。我只是想……如果真有身死国灭那日,能在死前坦然度过。”李楷主动握住了温兰殊的手,“学士让我感觉如沐春风,只恨朕不是圣主明君,无缘与学士成就君臣风云际会的佳话。”
  温兰殊没想到,十三岁的李楷,竟然这么淡然,对与萧遥一党的温兰殊如此信任,甚至把自己老底都说了出来。
  忧生畏死,人都是如此。温兰殊覆上了李楷的手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自是陛下臣子,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不敢不竭诚效力以报。”
  温兰殊说的也是实话,李楷会心一笑,“有学士在,朕自然无忧。”
  等温兰殊走后,李楷遥望宫阙,面前是两座石砖砌成的池塘,绿叶抽芽,连廊阁楼如龙,雄踞天边。白云变幻如苍狗,潮去潮来恍若一梦。
  他回到殿内,把小笼子扔了,大笑几声,继续回到帷幄里裹着被子,兀自出神。
  ·
  温兰殊原本想回去找裴洄的,半路上,权从熙派人送来请帖,过午后有小聚,在建宁王如今的宅邸,希望他能去。
  拂了别人的意思,总不大好,况且建宁王是长辈,温兰殊向来尊敬长辈。于是,用完午饭,温兰殊拿着拜帖,就去了权从熙的宅院。
  跟原先在长安的建宁王邸比起来,这处可以说是极为简陋,屋瓦甚至都有缺口,门框小了一圈,墙也矮矮的,不是朱墙,而是粉刷的墙壁,远远看去一溜的白,柳树抽芽,刚好从墙头冒出来一缕缕柔枝。
  铅华褪去,昔日宴宾客,今朝门罗雀。
  权从熙保留建宁王的封爵,待遇一切照旧。不过人们也不傻,不会来巴结一个已经失去权力的昔日藩王,因此鸟雀在屋檐下筑巢,燕子飞回,叼着树枝,在窝里蹦蹦跳跳,然后又飞走了。
  温兰殊上次拜访建宁王,还是在其回朝之后。权从熙主动上交兵权,配合李昇削弱兵权,孰料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因此现如今执掌军队的武将,无不牢牢将兵权握在手里,因为他们都知道,帝室衰微,现在已经不是做忠臣的时候了。
  行至此处,可有悔恨?温兰殊敲完门,等待的片刻,在心里想。
  奴仆开了门,把温兰殊的马牵去,他得以环顾四周。只见院子里一片绿意,几块方方正正的地被犁成一道一道,像极了田间垄头,葵菜,茄子,豆角,权从熙还搭了架子,把丝瓜藤扯了上去。
  权从熙用葫芦瓢舀水浇菜,原本紫袍变成了农户穿的短褐,前摆束在腰带那里,裤腿也褊了起来,露出小腿,一双草鞋沾满泥土。
  听到有人来,他直起身,把葫芦瓢扔进水桶里,“坐啊。”说着指了指温兰殊身边的交杌,“我没想到,你真的来了。”
  “晚辈也没想到,能与建宁王再见。”
  权从熙擦了擦汗,坐到温兰殊旁边大口大口喝水,“所以你很好奇我为什么让你来吧。”
  温兰殊不语。
  “最近怎么样,”权从熙用汗巾擦完汗,随手扔到一边,“应该,挺顺利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