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作者:袖里藏猫      更新:2025-09-26 09:30      字数:3319
  听说“剪彩”之后,还会有赋诗环节。谁的诗文若能拔得头筹,便能得到一支有御笔的宝签!那可是圣人亲笔啊,圣人还是书法大家。如果得赐,以后出门都能横着走好吗?
  礼书上可没有“剪彩”这一仪式,礼部完全是依照圣人谕旨来办的,索性不是大典,圣人也无意将事情弄得复杂,还算是简单。先前朝会上,朝臣们还为此争了争。倒不是说要不要办,而是争“剪彩的位置”。
  中书令不必说,她可是陛下的心腹,就算只挑选一个人“剪彩”,圣人都会选她的。
  秘书省出了书、出了力,秘书监有个位置。
  京兆尹呢,这事情本来跟他没关系,但他脸皮厚,用京兆府长官名义捞了个位置。
  礼部尚书也有个位置。
  明德图书馆属于明德书院,书院院长、给事中杜温玉当然也得占一个坑。
  还剩下最后一个名额。
  国子监哪能不心动?其掌管邦国训令,这与学术息息相关,怎么能被抛下。
  国子祭酒郑师颜厚颜为自己求位。
  赵嘉陵则是轻飘飘地看了郑师颜一眼,淡淡道:“明德书院干卿底事?朕怕未来出现‘五十四进士,无一人是监生’的惨状。”
  郑师颜一张脸顿时涨成了猪肝色,恨不得有条地缝能钻下去。国子监成了好大一笑柄,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同意陛下在国子监中改科目。现在好了,国子监逐渐被边缘化。如果学人能争气几分,都不至于如此啊!
  赵嘉陵可不管国子监的死活,是国子监不跟着她走的,能怪得了谁?
  一张嘴很能叭叭叭,说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抄不好书,那么国子监看中的“好苗子”呢?怎么一个及第都没有?那功夫不会都用在游走公卿之门上了吧?
  剪彩在白日,燃放起来的火树银花自然不如夜里的五彩绚烂,但喧闹繁华的气氛还是在声响中烘托到位了。仪式一过,便是朝臣赋诗环节,底下的士人若有才情的也可将诗献上。不过评点的事情,落到才情斐然的谢兰藻身上了。
  【恭喜宿主完成了“图书馆建设”任务。达成成就“而知也无涯”“大庇天下寒士”,奖励“图书馆书籍管理法”“棉花种子、种植以及新式纺织法”。】在一片沸腾似的声海里,系统的声音在赵嘉陵耳畔响起。
  赵嘉陵听到了奖励眸光一亮,她知道这奖励跟成就名有些关系,或许是深层联结,也可能就是字面意思衍生,而不局限于任务本身。
  【棉花?】
  系统解释道:【又叫白叠子,可以纺织。咱们大雍还是以麻与丝为主,但在高昌、真腊等地已经使用棉布了。棉布舒适度很高,也更保暖。棉花的种类众多,此刻在陇西以及剑南已见痕迹,不过系统给的奖励都是最好的,一年生的作物,还搭配纺织法,有轧花、弹棉等技术!宿主尽快让人去种植噢。】
  【黄淮、长江一带都能种植棉花,不过最合适的地方仍旧是陇右道。不过北有突厥、南有吐蕃——】
  系统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赵嘉陵心中清楚,虽然相约互不干犯,但胡人寇边实属寻常事。一旦让对方找到机会,必定会纵容士兵侵入陇右。
  赵嘉陵相信望远镜、马蹄铁以及火.药能带来大变局,使得驻边将士一改往日固守的习性,但棉花既然如此有用,犯不着拿它来冒险。在大雍能够掌控的地带种植更是稳妥,只是黄淮还长江,仍旧需要思量。
  焰火绽放的声音掩盖了系统和赵嘉陵的心声,沉浸在“剪彩”中的朝官们听得并不清晰。
  谢兰藻朝着赵嘉陵望了眼,眸光沉邃。
  底下观礼的司农卿对诗赋之流不甚感兴趣,倒是在这个时候清晰地听到陛下的心声。他浑身一震,眼中流露出几分渴望的光。神明赐予陛下良种,一听就是个好东西啊,难道是司农寺的机会来了吗?!
  司农寺掌邦国仓储植之物,历来与户部接轨,但比起炙手可热的都省官员,司农寺可谓是“冷灶”。六部尚书暂时没有挪屁股的打算,京兆尹又是御史大夫兼了,他又没有什么可观的政绩,想要上升根本没途径。当然他也不指望着上升,能终老于司农卿也好,就怕陛下为了新人腾位置,将他打发出去做刺史。所谓一州之上,哪比得上京官?
  这棉花就是他的机会!
  剪彩结束后,司农卿揣着满腹心事回去了,等待着圣人召见他,将棉花种子给司农寺研究。
  可左等右等,都没等到宫中的召请。
  倒是宰相随侍在圣人侧。
  “谢中书她懂种地吗?!”司农卿没忍住,跟户部尚书抱怨了一句。
  户部尚书老神在:“她懂陛下就够了。”
  司农卿:“……”
  宫中。
  赵嘉陵的确在与谢兰藻商议棉花种植之事。
  棉花种子哪里来的,赵嘉陵也想好了,是显陵发现的。
  太伟大了先帝,死后还不忘庇护大雍。
  “据《农书》所言,黄淮、长江俱可育种,但臣以为,试验之田,可置于扬州。”谢兰藻沉声道。
  扬州水土以及繁华自不待言,扬州刺史长孙景初是先帝朝旧臣,她进士及第后便在地方迁转,是时候靠功劳回到都省之中。风俗之浸润非一朝一夕事,因其旧俗自然会有先后有别。扬州是江南富庶之地,走在前列。昔日开女科种下之因,也是时候摘取成果。
  “若在江南,最好在二至三月下种。”赵嘉陵沉思片刻,道,“需选人将其送往扬州了。”
  “最好是司农寺那边遣懂耕作又能为文之人。至于‘巡按郡县’之人,陛下以为孟宣和孟御史如何?”
  赵嘉陵对孟宣和记忆犹新,朝堂上没谁是她不敢骂的,但比起一些一根筋的她又很知道变通,至少能让赵嘉陵称心如意,毕竟被痛斥的不是皇帝。棉花这事儿做成了是有功劳的,御史台的御史升迁惯例是殿院做殿中侍御史,再升为台院侍御史,最后转到六部做郎中。一旦有功,便不必依照常数了。
  结宰相上呈的种种人事变动的奏状,赵嘉陵心中有数了。她注视着谢兰藻,眼神明亮,问:“开始了么?”
  谢兰藻一颔首。
  几日后,赵嘉陵以监察御史孟宣和为使,与司农寺一众送棉花种子及种植、养护手册前往扬州。又两日,国子祭酒郑师颜告老、大理寺卿因病辞,赵嘉陵下诏以蒲州刺史郑琼玉为大理寺卿,至于国子祭酒,则任其空置。
  又下敕书:“崇文尚学乃王化之本,先王大教,朕岂敢置之不顾?化人成俗,必务于学。及有所成,俊造之士扬名于王廷,岂不乐乎?”
  朝臣不敢吱声。
  这能是夸国子监的吗?
  无一人及第啊,国子监。
  丢不丢脸?!
  第58章
  国子祭酒郑师颜远没到“老”的地步,谁不知道“告老”是被胁迫的。
  但谁让国子监没出息呢,以往可以恳请陛下重学业,但现在能说出这样的话吗?看看这半年陛下做的事,传播印刷术、校定刻印书籍,创建书院、筑图书馆,哪个不是文化大事?
  不朽也是陛下的不朽,至于国子监,先冷冷吧。
  时间悄然无息地到了三月。
  往常新进士及第,便流连曲江、樱桃诸宴,题诗慈恩塔,一掷千金,颇为奢侈。不过今岁,士人们倒是很冷静。一来及第的多不是些爱排场的,二来是殿试未开。万一席面办了,庆贺的钱也撒了,然后再殿试被陛下黜落,那得多难堪?原先御史们弹劾的挥金如土、竞相夸富”的风气不需再禁,便戛然而止。
  殿试在宣政殿中举办,大体依照制举的制度。赵嘉陵先是赐食,等到新进士食讫后才令人引五十四人入座。殿试所试不再有经义、诗赋,而是策论。一共有十道,都是赵嘉陵和谢兰藻商议后拟定的,涉及各个方面,进士们自选三道,若有余力,则可回答其它。
  五十四份卷子,赵嘉陵都要亲自批阅。省试的试题跟往年相似,中规中矩的,能见文采风流,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立论。题目太收着,士人落笔也不会展露出多少锋芒,甚至无法筛选出冥顽不灵的蠢货。
  但殿试不一样了,问胥吏、问钱币之事、问妇人之礼、问律令……光是从士人挑选的题目便隐约能够判断对方的取向,再一看文章内容,更是清晰明了。
  为了让士人能尽其才思,入夜的时候还令宫人给烛,并且奉上茶汤。等到尽数献策结束,赵嘉陵还令金吾卫将士人送回到宿所。她则是留了谢兰藻等宰臣一道阅卷。
  些许文章,赵嘉陵是不大满意的,譬如问胥吏。胥吏位卑小,贪吝之风盛行,可若说一切都是胥吏自身的问题,那就有失偏颇了。地方主司被胥吏操弄,是不是也该反省自身呢?她沉着脸在卷子上划了道线,将其人压至最末,不打算录取。
  礼部尚书道:“陛下,臣恐殿试下第后,心境起落,若其贫不能归,恐流离失所,激愤赴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