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作者:
峨眉山猴子03 更新:2025-09-26 09:44 字数:3284
卫子夫身旁女史早已在殿外等候多时了,见闻棠来了,连忙将她迎入殿中。
进入堂室,闻棠没有多看,而是向那个女人下拜行礼道:“臣闻棠参见皇后,愿皇后千秋万岁,长生无极。”
第29章 刘据
按照汉朝礼仪,卫子夫只需回闻棠一句“起”即可,这个“起”字就相当于后世的平身,或者显得尊重一些,说上一句“闻君请起”
不过这两口子显然都有同一个习惯,那就是对待有能力的人都特别热情,卫子夫起身走到闻棠旁边亲自将她扶起,:“闻君快快请起。”
趁着起身的功夫,闻棠瞥了一眼卫子夫,看得粗略,却也瞧了个大概。
果然如史书所记载,鬓发如云,又黑又亮,但她身上稳重华贵的气势才是重点,可能是权力比较养人吧,虽然卫子夫已经生了四个孩子,可看起来精神饱满,想来也是,如果她气血不足身体不好,又怎么能执掌宫掖数十载都没出过差错呢?
卫子夫将闻棠带至座席旁,与闻棠相对而坐,正当闻棠有些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卫子夫率先开口: “早就听过你的传闻,不愧是仙人使者,今日一见,果然是玉质金相,气质不凡。”
闻棠:“多谢皇后夸奖。”
她其实挺好奇的,卫子夫下诏书将自己邀请到椒房殿中到底有什么目的,自己和卫子夫在公事私事上都没啥交集,总不可能是单纯好奇想要看看自己长什么样子才把自己召到这里的吧?
卫子夫先是关心了一下闻棠的身体健康,询问她这次回到长安有没有哪里感到不适应,有没有缺少什么,听起来挺贴心的,但闻棠却更摸不到头脑了,皇后为什么这么关心我?
闻棠开始发散思维……
难不成自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亲戚?
我是外戚?!
幸亏卫子夫没有继续关心下去,否则再这样想下去,闻棠什么惊世骇俗的身份都能给自己编出来。
卫子夫状似无意地瞥了一眼闻棠腰间的佩饰,询问道:“你腰间这枚莲花琉璃佩饰的质地看起来甚是通透稀有,想来肯定绝非凡物,不知是你从何处得来的?”
闻棠:……
好奇我腰间佩饰的人真的是你吗,卫皇后?
我有点不太信。
如果是十六年前的卫子夫,可能问完这个问题后自己后都忍不住笑了,但现在不一样,她在汉宫里经历了十六年的成长和磨炼,表情管理能力达到最佳,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失态的。
做皇后,她是专业的。
闻棠:“这……”
闻棠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是一只白狐送的。”
卫子夫:?
闻棠:“在从朔方来长安的路上……”
闻棠开口向卫子夫讲述自己的神奇经历,总结起来就是在来长安的路上,某天半夜月光太美,她无心睡眠,于是欣然起行。
不是去找张怀民。
而是出门在这美丽的月色下赏月散步,逛着逛着,发现草丛里t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动,走到近前,看到一只通体雪白的漂亮白狐,那白狐口中衔有一物,趁她还在发懵,将口中之物放到闻棠手中便跑走了,等闻棠反应过来,才看清手中这枚莲花琉璃。
闻棠:编故事,我是专业的。
这个经历吧,其实挺模棱两可的,好像是个奇遇,但要真细究起来,狐狸给人类东西这件事虽然罕见,但也存在。
卫子夫听完之后自然而然地将其归到了前者范围。
她暗自感叹闻棠这辈子的奇遇可真多啊,不争不抢天天有奇遇,反观她那个陛下,又争又抢却什么神迹都召不来。
其实她这次邀闻棠来椒房殿就是刘彻示意的。
见到那枚莲花琉璃时,刘彻隐隐约约有种预感,这东西可能和仙人赐下的那张仙镜来自同一地方,但佩饰这东西又挺私人的,刘彻不好直接发问,于是便暗示卫子夫来问。
暗示的真挺委婉,某日离开椒房殿前,只是随口一说闻卿琉璃佩饰质感不错,便处理政务去了,等刘彻离开,卫子夫让倚华去问那日在宣室殿门前守门的小黄门这件事,问完之后就明白刘彻的意思了,立刻下文书邀闻棠入宫。
临走时,卫子夫又送了她一些礼物,做为皇后,肯定不能给朝臣送金送宅送田,所以就送了闻棠一些日常的锦缎首饰之类的。
什么五色文玉环、云母扇、沉水香、金玉步摇……等。
发出布灵布灵的光芒,一看就很值钱。
你们卫家人这个习惯非常好,都大气!
离开椒房殿后,闻棠并未回家,而是换了个方向,前往宣室殿。
今日不光刘彻在殿中,还有霍去病,以及一个头发扎成左右两束,粉雕玉琢,看起来很可爱的小男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应该就是大皇子刘据吧。
算算时间,他明年就会被封为太子了。
见到闻棠,刘彻放下手中政务,将她召至身旁,问她前几日在廷尉府中待的如何,学到了什么。
刘彻不清楚闻棠在廷尉府过得怎么样,但他这几天日子过得是真挺舒心,虽然之前早有准备,可看了抄家名录后才发现,东武侯家里简直是货殖私庭,藏镪百万,光是家僮就有八九百人,直接多了一笔很充足的军费。
除此之还有那些珍奇的鸟兽草木也都被刘彻大手一挥,派人移植到上林苑里了。
等明年春日,看看苑中的花花草草,可能心情会更好。
闻棠一一作答,聊完家常,开始聊工作,刘彻决定先封闻棠为侍中,随侍左右,与闻朝政,等历练个一年半载的,再在朝中找一个重要职位给闻棠,和想要培养霍去病时存了一样的心思。
而且这个职位的作用真的很适合闻棠。
除了劝谏得失这项职责。
刘彻是个听劝的皇帝,但听完不改。
闻棠谢恩,刘彻又说这几日朝中有不少臣子在参闻棠。
对于这些奏疏,刘彻当然是没有放在心上,只是恰好现在见到闻棠,想看看闻棠的反应罢了。
闻棠倒是没啥太激动的反应,她知道就算没有那日在石渠阁中发生的事,这些参本也会呈到刘彻手中,只是时间早晚不同罢了。
“我闻棠,堂堂七尺女儿,行得正、坐得直,文会画图策论,武能舞剑骑射,虽谈不上品行高洁,但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实在想不出来这世上会有谁来参我。”
这些话和东方朔刚到长安上书刘彻时说的差不多,其实挺自恋的,但耐不住说得都是大实话,闻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啊!
“陛下!”闻棠倒打一耙,“相反的,臣倒是认为您应该查一查这个参我的人。”
“这是为何?”
显然刘彻被她这反咬一口的举动给弄迷惑了。
他手下那些臣子们,遇到这种情况后绝大部分的反应都是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诉说自己对大汉对皇帝的忠心耿耿,或者也有偷偷掉眼泪的。
闻棠的举动可真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人。
“臣是个好人啊!”她反复强调,“您可以去调查一下,身边这些人,府中隶妾家仆,廷尉府中那些官吏,但凡和臣有过接触,都没有厌恶我,为什么偏偏就他们这么特别,上奏疏参我?”
“为什么他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我觉得他们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个想法还真是……
挺有道理的。
宁可指责他人,绝不内耗自己。
闻卿类朕。
刘彻为闻棠的脑回路感到惊奇,还注意到一个点:“你还会骑射?”
闻棠:“刚学的。”
刘彻:……
“学无止境嘛,我就是要趁年轻多多学习。”
话中的好学程度堪比孙权劝学典故中的吕蒙,甭管学没学,反正态度是摆在这里了。
闻棠:“我最近还看孔子的文章,品出了些新的味道。”
刘彻:“有多新?”
刘彻知道闻棠不是文盲,而且肯定对儒学有了解,因为闻棠第一次见到刘彻时就文抄公了韩愈的《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但这个“新”,具体能有多新?
可别像某些博士那样晦涩难懂。
不,不会的,刘彻了解闻棠,她力求精简,平时连个生僻字都不写(实际上是因为不会)。
“据儿过来。”刘彻抱住刘据,言语间还带了点慈父感,“让我们一起听听新的见解,你也快要启蒙了,来跟闻先生学习学习。”
人生总是无常的,即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也不会想到,这是他未来太子被带偏的第一天。
闻棠:“子曰仁德,德者,应有高德、私德、功德、品德、武德。”
“用仁德解决不了的人和事情,可以考虑一下用高德和武德解决。”
小刘据眨了眨眼睛,看了看闻棠,然后又充满好奇地看向刘彻:“父皇,高德和武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