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作者:
峨眉山猴子03 更新:2025-09-26 09:44 字数:3289
“诶,既然是仙粮,产量肯定要比凡人所食五谷多出许多。”刘彻不太满意闻棠的回答,给出自己的答案,“怎么也要亩产八百斤。”
按照正常产量,风调雨顺时亩产两石,也就是二百四十斤,所以刘彻说了个八百斤、
想法是激进的,但激进的有点保守。
闻棠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秋日收获时刘彻会是何反应。
“哦,对了陛下,您此次宣我前来所为何事?”
本来闻棠是想主动来找刘彻的,结果还未进未央宫时就收到了刘彻的传令。
闻棠刚进门刘彻态度还很热情,怎么现在却绝口不提找她何事?
这次轮到闻棠好奇了。
刘彻:……
其实他这次将闻棠叫到温室殿是想和她商量一下改年号这件事的,
正常改年号是需要和奉常中太卜、太史等官员商议后再定下的,譬如现在正在殿角落里埋头苦记的太史公司马谈。
但是,刘彻这次想改的年号的原因和上林苑中供奉的那张仙镜有关,年号这东西是刘彻创立的,最终解释权在他手里。他一般遇到个什么祥瑞事件就改年号,譬如现在的年号元朔,就是因为某一天的元旦与冬至重逢于同一天,他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就改了年号。
仙人降下宝镜,这可是大大的祥瑞,他本来是想问问闻棠“元镜”和“元鉴”这两个年号哪个更合适一些,没想到话还没问出口,就听到闻棠说神鸟降下仙粮这件事。
所以现在备选选项再加一个“元谷”……?
知道刘彻想法后的闻棠:“陛下莫急,今年才刚春耕,兴许日后还有更多祥瑞现世呢。”
具体有什么祥瑞,取决于她的幸运转盘会转到什么。
刘彻认为她言之有理,今年还有八个月才结束,谁能保证在这八个月内不会有其余祥瑞出现?
兴许是自己这几年政务太忙,很少外出的原因,刘彻总结了,等这次战争结束,他就带着卫青闻棠等人,隐藏身份,微行出宫。
祥瑞这么多,就算是轮,也该轮到自己了吧?
他正想着,大司农等人已至殿内,见到仙粮,也都纷纷对此惊奇,但要说谁能揽下这个摊子……
大家迟疑了。
这可是仙人赐下的粮谷,若种得好也就罢了,万一种毁了,或者亩产低于陛下心中期待的数量,那可就不妙了,众人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正在考虑到底是搏一搏,富贵险中求,还是力求稳妥的时候。
有人主动出手了!
氾/许:没错就是我们。
他们再一次感叹主君的先见之明,若没有提前种过t一次这仙粮,他们也不会这样自信,直接出手。
刘彻现在也不纠结具体改什么年号了。
他现在是真称得上“对未来充满期待”这七个字,方方面面都是。
“春耕时分即将来到,新农具可都推广下去了?”
最怕领导突然提问公务,大司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如实禀报:“启禀陛下,新农具已在三辅,河东、汉中等郡完全推广,今年春耕时即可使用,至于偏远一些的郡县,还需再花费一些时间教导,不过朔方是个意外,因为新农具是从那里流传出来的,因此那边屯田的士兵已经很熟练这些了……”
好在他并非徒有虚名之徒,早有准备,能应对刘彻的突然提问,直到会议结束,都没出什么差错。
……
河东郡,左邑县。
河东郡在长安以南,因地处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农牧业发达且交通便利,也因此这里有根仓,湿仓两大粮仓,安邑县南边还有巫成山和大盐池,总体还算繁荣。
正值春耕时节,王葭可就犯了难。
汉朝男子施行普遍征兵制度,二十岁成年后要到官府去办理傅籍手续,并开始服徭役和兵役,她男人今年正好二十岁,因为今年春天要打匈奴,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跟着大军一起出征了。
倒不是去战场上打仗拼杀,而是去后勤服更役,给前线转运粮草之类的,这种情况极为困苦艰难,最终要的是,这场战争正好赶上春耕,匈奴初春时节人困马乏,战斗力低,但大汉春天也是要春耕,比来比去,还是综合国力的对比。
“葭。”光线阴暗的草屋内,王葭的君舅叫住正在织布的她,“马上就要春耕了。”
“是啊。”王葭感叹道,“也不知今年的收成会比往年减少多少。”
他们家人丁稀少,君舅膝下共有三子,大儿子前几年生病死了,二子便是王葭之夫,至于三子,今年才十岁,只能算是半个劳动力,往年还好,有王葭之夫一起下田干活,每年收成勉强能维持温饱,今年服役去了,家里一下子减少一个壮年劳动力,可真是愁死她了。
“里正去县里了。”正在洗衣的君姑提起他们最后的希望,“这次县里会发干活又快又省力的新农具,兴许有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耽误春耕了。”
“希望如此吧。”
嘴上这么说,实际王葭心里对此根本不抱有期待,他们六口之家,共有耕地九十亩,新农具再好用,还能让她一天播种十亩地不成?
“阿父,阿父,我知道此人。”年仅十岁的幼子走进屋内,语气兴奋道,“据说这是朝廷里广牧君研发出来的,她在梦里遇到了仙人,然后仙人就教给了她许多东西,”
王葭闻言,依旧没什么反应,几年前她亲眼看见自己夫兄生了重病,当时也花钱请来过巫医,最后结果却是钱花完了,人也没了。
那些仙人,都是给权贵人家服务的,和他们这些平民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有妄想这些的功夫,还不如再多织两寸布补贴补贴家用呢。
她带着这个想法结束这一天,第二日,他们里的里中将每一户家中主事的人都召到一处,和他们讲解县里发下来的新农具。
汉朝官府也不是做慈善的,肯定不可能将新农具具体分发到每家每户,五十户为一里,两里公用一套农具,春耕时间紧迫,根本不够使用,但这新农具又太贵,普通家庭也买不起,这可如何是好?
无碍,你可以租。
只需要五个钱就能到官府中租两天新农具。
若无余钱,也可用米粮来换。
一石米一百钱,五个钱就是半斗米,或者半斤牛胃的价格,这个价格谈不上贵,但也并不便宜,因为现在一把“大犁”也才三百钱,租四个月新农具的钱都够买一把大犁了。
田啬夫尽心尽力给大家讲解自己在乡里学到的知识,听得众人啧啧称奇,想不到这两件新农具居然这么有用,那个叫什么耧车的一天居然可以播种五十亩地,这怎么可能?如今大家辛辛苦苦下田劳作,在不偷懒的情况下每个壮年最多每天可以播种五亩地,这一件小小的农具居然是人力的十倍?
不仅速度提高十倍,而且还要轻松许多?
这怎么可能?!
人群中大多数人的反应都和王葭一样,并不相信这东西真如田啬夫所言那般神奇。
田啬夫早就猜到了他们的反应,并对此早有准备,众人也终于明白为何今日的农会要到田里来看,因为田啬夫亲自在田里扶犁给大家演示。
这可是事关他们吃饭的大事,当然要仔细观察,于是众人都眼睛死死地盯着田啬夫手上的动作,不敢有丝毫怠惰。
这新农具果然如田啬夫所言,干活又快又轻松,就连转弯看起来都很轻松,还可以调节入土时的深度,看着看着,众人不免心痒难耐,想要上手试上一试,田啬夫也是好讲话的人,试用这新农具并不花钱,因此很快有人亲自上手试验,发现果然又快又省力,甚至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轻松。
田啬夫能不好讲话嘛,因为大家用来试用新农具的耕田是他家的田。
大家耕地的功夫,田啬夫教导道:“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
这些都是闻棠从《齐民要术》中抄录出来的知识,正好可以趁着春耕之际让各乡里的田啬夫和新农具一起普及下去。
转眼间几个时辰过去了,不知不觉间大家居然给田啬夫家耕了五亩地,播了十亩地的种。
看得王葭直眼热。
耕的要是我家地就好了。
脑中纠结一会儿,毕竟家中少人,权衡利弊之后做出选择,王葭决定今年花费一些钱财,租下新农具用来春耕。
她走上前问道:“田啬夫,这新农具具体如何租用?”
田啬夫闻言,同她详细讲述……
一旁其余人听了之后也都纷纷上前,想要和田啬夫打听这新农具的租用方式。
并非是他们偷懒图省力,实在是提高干活效率后他们还可以将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别的地方上,这样也能赚钱。
王葭归家后,将租用新农具的事情告诉给了君舅和君姑,刚开始,君舅还斥责她随便花钱,不过在见识到这新农具的作用后也很快真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