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作者:
峨眉山猴子03 更新:2025-09-26 09:44 字数:3323
终军:“是冰吗?”
“你终于醒了。”
“太好了。”闻棠继续说道,“这证明你的身体已经没什么大碍,好好休息一晚,明天就能恢复体力继续赶路。”
终军还在纠结他脑袋上的那块冰。
闻棠:“这是仙人今早教我的制冰方法,我只弄出了这么一点,因为你生病了,所以我就把它全部送给你用,你不要告诉别人。”
然后冲他比了一个“嘘”的动作。
终军闻言,感动得热泪盈眶。
沙漠里送冰,这个含金量不言而喻,而且还是单送给自己的冰,终军恨不得直接当闻棠的短兵。
闻棠收获短兵+47。
“博……”感谢的话刚酝酿到嘴边,不远处突然传来“啊!”的一声惊叫,闻棠留下一句“好好休息”后匆匆跑到发出惊叫声的地点。
使团中有人被蛇咬了。
蒲昌海旁,不光有能吃的野兽,还有许多蛇虫鼠蚁,这人就是被芦苇丛中突然钻出来的一条蛇给咬伤了小腿。
好在经过阿燕的查看,他伤口处的咬痕为双排咬痕,这证明咬伤他的蛇无毒,单排咬痕则是毒蛇所咬,所以仔细清洗一下伤口就行。
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用嘴把毒血吸出来,而是在伤口上方扎紧血管,再使劲儿用手挤压。
然后用冷水或冰块冰敷伤口……
众人离开后,闻棠(掏出冰袋):“这是仙人今早教我的制冰方法,我只做出了这么一点,因为你生……受伤了,所以我先把它全部送给你用,你不要告诉别人。”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感动处。
“呜呜呜,博昌侯,您真是这世上最善良……”他感动得说了一堆话。
闻棠收获短兵+48。
没办法哦,情况特殊,硝石制冰会浪费一半以上的水资源,沙漠里最缺少的就是水,除非有人中暑,或者受伤,只有到了万不得已,必须冰敷降温的地步她才会这样做。
若是一热就制冰,恐怕早在三垄沙时,他们的水就全都用完了。
所以闻棠才会加上那句:你不要告诉别人哦~
若不答应,闻棠拿走冰袋,若答应后再透露出去,那可就是欺骗神仙了,等着被一道雷电劈脑袋瓜吧!
一路有惊无险,闻棠和张骞终于成功将使团从长安带到西域,虽然路上有人掉血,但最终存活率为百分之百,还是很厉害的!
经过一晚的休息,受伤的两个人成功回血,第二天一早使团继续上路,沿着蒲昌海前行。
如果说白龙堆是那种沉浸式的危险,蒲昌海就是一惊一乍的危险,你永远也无法猜到下一秒前方会不会出现一条野猪冲着使团横冲直撞,或者一头野鹰飞下来对着谁的脑门啄上一口。
数天后,使团们见到了出塞以来的第一群外国人。
隔着一片茂密的芦苇丛,隐隐能看到远方有人,从河岸边穿梭而过,是一户正在放牧的人家,带着自家的二十几匹驴马和橐驼在罗布泊周边穿梭,终于寻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让动物们大快朵颐地吃草和啃地上的盐碱。
而他们则按照以往经验将手中的渔网放到一片河流中,等待鱼儿上钩。
楼兰这个地方,因为地多沙卤,所以除了住在城里的贵族和扞泥城周边的农人,其他大都也和匈奴一样,逐水草而居。
三百多人的使团,再加上运送物资的橐驼和马匹,如此大的阵仗将他们吓得下意识往后缩,想要驱赶自己的牲畜们离开此地。
可看到翻译堂邑父的匈奴面貌时,他们又停下了脚步,瑟瑟发抖,看起来害怕极了,但一位五十多岁的楼兰男子还是在家人的鼓励下,壮着胆子,对堂邑父和其他几个匈奴人行了个匈奴礼节。
完全忽略张骞和闻棠。
堂邑父:……
实际这个叫做哈勒的楼兰人心里比堂邑父还慌。
“他说什么?”闻棠问道。
堂邑父压低声音如实回答:“他说这才八月,还不到收……”
在心里斟酌片刻,终于想出一个合适的表达词:“还不到收赋税的时候。”
冒顿时期,匈奴不光打败了大月氏,连带着西域这片地盘上的二十六个国家也一并收服,自此之后,匈奴每年都会从这些国家收取赋税,富有的国家收取牛马毛皮粮食,如果是贫穷的国家,像什么芦苇绳、罗布麻之类的也是来者不拒。
显然,楼兰人现在尚不知道匈奴王庭已经被端掉这件事,还在每年给住在西域的匈奴人上供。
张骞对哈勒说道:“匈奴已经被一个叫做汉的强大国家打败,连王庭都被烧掉了,匈奴单于的脑袋被悬挂在汉宫殿的北阙下,匈奴贵族在汉版筑凿池,以后再也没有崛起的可能,更不会来压榨你们。”
哈勒起先不信,不过之前曾从来收赋税的匈奴人口中听过“汉”这个国家,想到这里,不由得半信半疑。
既然这个“汉”能和匈奴对打,还将单于也打死了,看来汉国比匈奴还要恐怖。
哈勒问道:“那你们是什么人?”
从他们的口音和长相来判断,这些人不像是周围国家的人,但也不是匈奴人。
张骞:“你们不要害怕。”
“我们是汉人。”
哈勒更害怕了。
他再一次询问:“就是你刚刚说的那个,悬单于头、烧匈奴王庭,还把匈奴打灭绝了的汉人?”
张骞点了点头:“是的。”
“但是我们讲究以德服人,不会像匈奴那样抢夺你们的食物和牲畜,我们是来和你们交朋友的。”
真t的吗,我不信,哈勒的目光再次集中在堂邑父身上,问了一句:“你们单于真的死了吗?”
堂邑父现在有点想揍这个没情商的楼兰人。
闻棠:果然,楼兰还是一如既往地惹人恨。
幸亏她出发前特地找刘彻要了把从匈奴那里缴获来的匈奴宝刀径路刀,这种典型匈奴风格的刀最能证明身份。
匈奴诸侯王没死,这种宝刀岂能落在我们手上?
这时,那名叫做哈勒的男人终于相信了使团的话。
主要是使团人多势众,他不相信也不行啊,这个武力值,就算闻棠说野猪能织布,他也会连连点头赞同,并描述出一幅皇帝的新布场景。
这就是楼兰人的处世之道,所谓——审时度势。
据他们所言,匈奴人会在每年十月左右来楼兰收取赋税,那些居住在城里的人都将赋税先交给楼兰王,最后由楼兰王统一上交给匈奴都尉,至于他们这些在蒲昌海周围以放牧为生的穷人,一般就是匈奴人骑马跑一圈,看到哪家就收哪家,因为无法保证下次还能不能找到这一户人家,所以每次都是使劲儿压榨这些牧民。
天色还早,使团众人没在这里停留,问出扞泥城的方向后,就准备继续往前赶路了。
他们要走,这对于哈勒一家来讲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牧民家中的吃食本就紧张,劳作一年才勉强糊口,如果这三百多个人要求自己家款待他们,一顿能吃掉自己一家半年的口粮。
张骞这几个问题也没白问,临走时给了他们两块红糖和两块肉干表示感谢。
这样看来……汉人也没有那么恐怖嘛,不仅不抢,还送给我们东西。
等到晚饭时,他将汉使送给他们的肉干和红糖各拿出来一块加餐,餐桌上不光有今日打上来的鱼,还有烙饼,楼兰现在还处于以物易物阶段,他们会用鱼或者肉干从河谷地区的楼兰人手里换取粟麦和一些生活用品。
其实楼兰人获取甜味的方式不比汉少,这里的葡萄和甜瓜等水果甜如蜜糖,但那些都是居住在城里的贵人才能吃到的东西,对于楼兰百姓,甜依旧是个奢侈的味道。
一寸大小的糖块,被他小心翼翼切割成九份,分给家中其他成员。
入口即化,甜香绵密,给这些没有见过大汉力量的楼兰人大大的震撼。
大汉什么时候能再派使者过来?
全家兴致冲冲,他们已经做好为下次来到这里的汉使当向导的准备了。
顺着哈勒指的方向又走了几天,入目所见的楼兰人逐渐多了起来。
走到扞泥城外大约二十里的地方,使团找了个楼兰农户家里借宿,其他人都不理解,明明自己随便找个地方搭起毡帐也能对付一宿,为什么非要去楼兰人家里借宿?
只有闻棠和张骞明白,使团在楼兰的日子注定不会平静,马上就要迎来一场大风暴。
楼兰和汉人不同,没有分家的习惯,一大家子男女老少住在一个院子,他们的建筑物和汉人在张掖酒泉所建造的房屋差不多,都是最大限度地用当地材料,以红柳和芦苇当做墙体骨架,架梁铺檩条,屋顶铺红柳,虽然简陋,但御寒保暖,还特别坚固,完全可以抵御住这里的大风。
闻棠邀请这家四十多岁的女主人走进一间屋室,张骞邀请这家的男主人去了另外一间屋室,路上,二人擦肩而过,彼此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