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作者:
峨眉山猴子03 更新:2025-09-26 09:44 字数:3275
“啊?!”提到这个,他们可就不困了,眼睛立刻瞪得比铜铃还要大,“细说勾引。”
“我刚刚起夜,看到岑陬和博昌侯套近乎,他还说……”
“他还说什么?”
一道有些突兀的声音传来,但明显这些人已经沉浸在自己的八卦中无法自拔,根本没听出来这道声音的异常。
“他还说博昌侯激起了他的心,他今夜会彻夜难眠。”
“那的确是不要脸。”有人总结道。
“唉!”叹息声传来,听起来极其无奈,“激起的不是心,而是好奇心,话只听一半,谣言就是这么来的。”
“好奇心和心不都一样……”他突然反应过来,猛地回头,看到了一位博昌侯。
说实话,有点吓人。
闻棠斜靠在毡帐边,面色无奈:“叫你学习,你非不听,成为文盲,脑瓜空空,这俩能一样吗?”
“博昌侯!”被抓包的无奈化作义愤填膺,那人道,“岑陬根本不就是什么好人,您不能……”
“停停停停停!”闻棠制止住他“掏心窝子”的话,“我刚刚是在和他谈论正事和政事。”
“哦哦哦哦哦。”那人嘴巴都快哦成“O”型。
闻棠挥了挥手,便有人在她脚下铺了一块厚厚的羊皮毡,闻棠席地而坐,示意其他人也坐下。
博昌侯小课堂开课啦。
“在乌孙这么长时间,你们有观察到什么吗?”
使者一号:“这里国力堪称西域之罪,民恶多寇盗?”
使者二号:“与匈奴同俗……”
……
闻棠:“其实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很适合耕种,虽然现在还没有足够精力做这些,但若大汉日后想要大范围开通西域之路,这里将会是一个不错的屯田点。”
“乌孙昆莫已老,国分而不能专治,大禄不喜汉俗,岑陬则近汉,若是大禄成功上位,这里天高地远,难免发生意外,所以我们依靠什么能让岑陬当上下一任昆莫呢?”
有人看了看摆在一旁的环首刀:“靠武力?”
闻棠反问:“我们二百个人能打得过乌孙六十万人口吗?”
他摇了摇头。
1V1000
实在困难。
闻棠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所以要靠智慧取胜,善用兵家之智慧。”
他们其实也有学过兵法和儒学,但怎么到博昌侯这里,就跟个愣头青似的了呢?
算了,不管了。
他道:“博昌侯您用什么计,我们就去帮你做。”
简而言之:俺也一样。
……
第二天一大早,都不用乌孙昆莫催促,岑陬便主动来到闻棠帐前等待,看得昆莫甚是欣慰,以为自己的好大孙终于上道了。
的确是上道了,但具体是哪条道路,那可真不好说。
会面时,闻棠道:“你知道吗,我们中原曾经有一个叫做唐国的国家。”
岑陬:……我不知道。
汉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在说话之前问问题?我一个乌孙人,远居万里之外,又怎么会了解你们中原的历史?
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多少历史呢。
闻学四要素:篡改、删减、增加,再编撰点自己的语言稍稍加润色。
“唐王认为,谁为王,这虽然是上天所授命的结果,但也可以用人的智力来谋求。”
岑陬:这好像已经不是暗示了,而是明示。
“他曾在《史记》旁批改……”
岑陬:虽然不知道《史记》是什么书,但听这名字,似乎是个史书?
“若自己是赵武灵王幼子,会在废太子之前动手,将其招致赵王宫内参与朝政,假装无事发生,实际在宫门设下埋伏……”
岑陬听得津津有味,似乎懂了。
第三天,岑陬又双叒叕起了个大早来寻闻棠。
这次不扰民了,而是扰棠。
岑陬态度极好:“赵武灵王一事,可还有什么别的解决法子,请老师教我。”
不光中原,他们乌孙的先生也喜欢在讲学之前询问学生几个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嘛。
刘据:……他是你老师,那我老师是谁?
闻棠:“既然你叫我一声老师,那我肯定是要教你一些东西的,今日我便教你明国国君对于此事的批注。”
岑陬:竖起耳朵,亮起眼睛。
听听听。
“明国国君在旁批注,如果自己是后太子,那么他会起兵……”
岑陬觉得大汉真是个底蕴丰富的国家,这里的人居然都有这么多的心眼子!
第三天。
闻棠:“今天我给你讲一个……”
今天不讲《史记》,今天真讲《左传》,闻棠告诉了岑陬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之间争夺王位的纠纷。
第四天。
……
第十二天,使团离开赤谷城,前往下个国家,好歹也是月抛师生情,闻棠离开时,岑陬心里极其不舍,眼中几乎泛出泪花,表情那叫一个留恋。
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给闻棠行了一个很重的礼节。
中原敬师礼,虽然不太标准,但至少心意到了。
忽略掉周围使者那些惊讶的眼神,闻棠告诉岑陬:“你我之间师徒情意缘分甚浅,我不图什么恩义,只盼你日后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岑陬:“那不行。”
怎么能不惹祸呢?
闻棠:……
岑陬:啊,完t了,一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我是说我们之间师徒缘分并不浅薄。”
闻棠:什么恩义不恩义的都无所谓,你以后造反的时候别打我的名号就行。
师徒之间又交谈了几句话,等使团离开,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岑陬眼中心中一下子充满斗志。
教学结束,他现在要开始实践了。
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他感觉自己现在强得可怕!
大禄,战斗,战斗,战斗!
离开乌孙,自此丝绸之路南路,和周围几个大国的访问算是彻底结束,接下来就只剩下丝绸之路北道,天山脚下的几个小国了。
这些国家面积都不大,人口几千,国力也不强,使团们还是像之前那样,分遣使者去访问这几个小国,最后在一个名为“危须国”的国家会和。
他们要一同去西域的最后一个国家,此次西行之旅便算结束,他们也成功完成任务,可以回长安了。
想到长安,使团众人忍不住弯起嘴角,心情极好,闻棠也不例外。
突然,她看到路边草地上似乎有一个什么东西,还反着光,有人将其捡起送到闻棠面前,她拿在手中打量,立刻变了脸色。
这是一件青铜制成的匕,从纹样和制作工艺来看,不是中原的手艺。
闻棠很快认出。
这是匈奴人的金留犂。
第86章 围城-1
闻棠在右贤王庭时,曾设计让哈尔达带她参加过一次右贤王举办的宴会,亲眼见过他们用相同样式的金留犂挠酒。
金留犂是匈奴的一种饭匕,老上单于大破月氏后,以月氏王头为饮器,用金留犂在月氏王头骨中搅酒,和诸位匈奴贵族一起做血饮之盟,自此之后匈奴之间再立重大盟约时,皆以径路刀和金留犂搅酒盟誓。
历史上呼韩邪单于投降后和大汉也是用这种方式签订盟约。
可现在,为何金留犂会出现在这里?
如果只是个想要西迁的几百人小部落,根本没必要也没资格用只有匈奴贵族才能使用的金留犂,所以这附近的匈奴统治者肯定地位高贵,且手下士兵数量众多,至少数千。
闻棠吩咐道:“唐越,你先轻骑简从,去前方探探情况。”
“诺。”
听到命令后,唐越等几名郎卫抓紧缰绳,正欲出发,忽然听到远方有哒哒的马蹄声传来,众人连忙进入备战状态。
唐越耳朵很灵,听出前方人数不多,也就几骑,使团众人却并未因此怠惰,很快人影显现,依稀间可以看出,马上那几位是西域人而非匈奴。
他们骑马跑到使团身旁,气喘吁吁,询问道:“可是汉使?”
闻棠:“正是,你们是何人?”
几人面色焦急,解释道:“我们是车师国的使者,大王听说有一个强大又富有的国家愿意同我们相交,甚是欢喜,几天前便开始期待,这不,昨日特地派我们前来迎接您。”
“原来是这样啊。”听完他们的话,闻棠故作轻松,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说起来,汉与车师相隔遥远,我们此行太过匆忙,还未来得及详细了解贵国,有些疑惑,想要请您解答。”
“汉使请讲。”
闻棠:“贵国胜兵几何?”
“三千二百五十人。”
“这位使者您家中几口人?”
使者不明白她为什么突然开始查自己的户口,但还是如实回答:“父母妻儿兄嫂加起一共十三人。”
“人均几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