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14节
作者:
织鹊 更新:2025-09-26 09:59 字数:4758
国公夫人更是一把抱住了自家闺女,她可怜的闺女哦,魏泱整个人都急了,“爹,娘,我是不是要守活寡了啊!”
原本心疼自家闺女的国公夫人吓得赶紧捂住了魏泱的嘴,“小姑奶奶,祸从口出啊!”别说出来啊!
元泰帝对此没有任何心虚,并觉得自己这样做很合理。
太子殿下本人却是往后一仰,现在这里也没有朝臣,也就有话直说,“父皇,魏姑娘小我四岁,后年也就14岁,还未及笄呢!”
这都不是他结不结婚的问题了,人家姑娘才多大啊!放在现代都是犯法的!
元泰帝对此反而不太在意,“十四不小了,十二三就结亲的也不少,也就现在日子好了,多留闺女几年。”
【也别管此时人家成国公愿不愿吧,反正赐婚圣旨一下,两家就是亲家了,更别提宁王妃被鹤仙带着不是听曲儿就是找茬贪官,整个一皇城小霸王第二,成国公能不帮衬给女儿女婿擦屁股吗?】
在娘亲怀里撒娇的魏泱眨了眨眼泪都没挤出来的眼,脸一下就红了,“这……不是我……”
成国公一家一改忧虑的心情,面色有些僵硬,得,白担心了。
【这还不够,元泰帝灵机一动,又将废太子,也就是安王第二子姜襄过继到孝昭太子一脉,立为太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呵呵……呵呵……襄儿,过继襄儿,呵呵……”人气急了,真的会笑出声,安王此刻的脸色极为难看,“陛下啊陛下,你生怕我这一脉死不绝是吗?!”
立太孙就罢了,偏偏是过继到大哥一脉,还是过继的他的次子!
大哥是嫡长子,自古以来,宗法制之下,嫡长子便代表着家族传承,嫡长子身亡,父母可都是要服斩衰的,何况自家兄长,还是救父而亡,至纯至孝,忠孝双全!
故而大梁一立国,父皇便追封嫡长子为孝昭太子,在这样的正统之名下,孝昭太子膝下一脉的过继是决不能轻易决定的。他们的默契,是太子继位之后,老二这一脉彻底成为大宗后,将自己的子嗣过继到长兄膝下封王。
可是天幕中的未来是怎样的?废太子的次子被过继到长子一脉,礼法上的正统性直接越过了安王安王世子和楚王。
而且过继的是他的次子,不是他的长子,那以后长子与次子相遇……甚至于次子如果真的顺利继承皇位,呵呵……过继的若是长子,他放心,可是是次子,不是他当做继承人培养的次子……
同样是安王府内,次子姜襄先是惊喜,随即想起结局,脸色又是一白,来回踱步,颇有些不知所措。
而宫宴上,则再次陷入了沉默,就连姜衡,都安静地与旁边的晋王,一起观察起了椅子扶手,可真扶手啊。
楚王更是低下了头,他可算明白他最后为何果断背刺那些官员了,父皇根本就是把他们这群儿子当叛贼整,他怎么还敢瞎掺和。
最倒霉的还是二哥,果然,太祖皇帝的原装太子都惨!
他们庆幸,庆幸二哥没有参加此次宴会,不然二哥怕是会直接和老爹打起来,到时候可就不好看了。
【说起太孙姜襄,这也是个人才,都说大梁从鹤仙开始,以后的皇帝都跑偏了,没个副业都不好说自己的大梁皇帝。
大梁皇帝可以不活,但不能没活儿,仙宗兽宗花宗药宗厨宗……就是末帝,都还有一门吹唢呐的手艺呢,别说,还挺应景,算起来,没点子副业爱好的大梁皇帝,也就太祖和废帝了。
但严格来说,太孙其实也是有活儿的,为了一副名画能干出病假不上早朝的事儿,也就是没登上皇位,不然少不了一个“画宗”名头,后代指不定也跟着乱来,怎么能把锅直接扔给我们太宗呢?秦王嬴政好歹只背七世之黑锅呢!】
“太子!你看你带出来的皇帝!成何体统!”
这一期天幕开播前,他还在和宗亲吹嘘自家儿子,如今转头就被打脸了!
看看这些头衔,药宗就不说了,好歹养生,兽宗是怎么一回事儿?这好听吗?还有厨宗,怎么的,皇宫还饿着你一个皇帝了,要自己做饭?啊?最可气的是末帝吹唢呐,把自己王朝给送走专业对口了是不是啊?
往前几个朝代,皇帝都是以明君暴君平庸之君来评判,现在到他们大梁,先看手艺了是吧?放在皇帝圈都丢脸啊!皇权的神圣和权威啊!都没了!
“爹,这怪不得我啊,谁还没个爱好了啊,不能平衡爱好与职业,是子孙的问题,没道理怪儿子!”
姜衡熟练得往后撤,预留足够的逃跑区间,再顺势甩锅,“而且宪宗,是十弟的子孙,不是我的!十弟,你说句话啊!”
老十鲁王早已熟悉自家九哥甩锅的速度,鲁王对此的解决之道是——学习并超越,于是鲁王眼也不眨哐当一声就跪下,声情并茂:“爹!儿臣都是九哥带大的,您和诸位兄长都知道的,九哥管儿臣甚是严格,儿臣哪里敢学些坏习惯教给子孙啊!”
被鲁王来了个反弹的姜衡:“???”
鲁王不仅没有停下,还在继续输出,“若是兽宗是未来的稷儿……爹!咱们家养兽的,六哥有个鹤园呐!”
吃瓜吃得乐呵的楚王:“???”
因为没有朝臣,皇子们更加放纵,整个宫宴,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天幕却还在加码:
【不得不说,元泰帝对子孙的教育还是有一套的,无论是皇子还是公主,拿到其他王朝都是皇子中的战斗机,太孙与邓国公主,更是超绝契合大唐玄武门继承法的好吗?伏惟大唐以忠治天下,也就是大梁太祖是真的马上皇帝,没法兵变。】
哗啦啦,一众皇子公主跪了一地,邓国公主想不通,这怎么还与她扯上了关系?她是疯了吗掺和夺嫡?罪名还是——不孝……定是太孙牵扯到了她!
如今还不是太孙的姜襄,无比庆幸爹没让自己去宫宴,嘶,他这么大胆的吗?
两位早已出嫁的公主更是心下一沉,宫里姐妹少,她们向来照顾小妹,天幕中小妹参与了夺嫡,那她们呢?
天幕中的未来一定充满腥风血雨,没法兵变,那不孝在哪儿呢?对兄弟动手?还是对谁动手?又如何动手?
天幕这一加码,元泰帝反而冷静留下来,逆子随时都能揍,问题不大,可若是残害手足……他绝对饶不了!
“起吧。”
也让他看看,这群儿女能做到何种程度。
但偏偏,天幕一如既往的说一半留一半,又重头开始说。
【起初,太孙占名,晋王占权,宁王——宁王不停给百官找茬。】
嗯??
第18章 猜猜谁没被邀请
【以顺位继承而言,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姜襄被过继到孝昭太子一脉,从礼法上,便是最正统的顺位继承人。不算废太子,晋王便是兄长,但名义上的继承权,是比不过太孙的,这便是太孙的“名”。】
【但是我们都知道,皇家继承这个事儿,所谓正统的名有时候是最不靠谱的,因为,谁赢了,谁就是正统。】
“可不就是,一个侄儿跟叔叔们争,这哪儿能争得过哟。”
“就是,这家产嘛,还是得能者居之!”
“放你爹的屁,家产就得嫡长子一脉继承,不然全乱套了!”
“那你跟现在的太子说去啊,切~”
“诶,别吵嘛,人家皇家不一样,皇帝没能力,苦的可就是天下百姓了。”
宗法继承,千年传承,天幕所言,是实话,但却也在明面上戳破了一些东西,民间顿时纷扰了起来。
【元泰帝给太孙安排的,是标准的储君轮转六部,并且先在吏部实习,同时再开东宫,礼部尚书兼任詹事。】
“爹您就这么看重姜襄那小子?”
老五没了王位,反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忍住直接朝着元泰帝问道。
其他兄弟也不禁牙酸,老九好歹是天幕作保,又是他们兄弟,感情自然不一样。
姜襄一个小屁孩儿,还不是二哥全力培养的长子,一点本事没露,直接就给人抬太孙了,还又是礼部尚书,又是吏部实习,这两个部门,就是他们也不能轻易沾染,懂不懂六部之首的含金量啊?
别说什么抬太孙和老四打擂台是制衡了,他们巴不得自己被元泰帝用来“制衡”!
“你问朕,朕问谁?谁让你们没用?”
元泰帝弹了弹龙袍上的灰,重新坐在了龙椅上,贵妃在一旁从容斟酒,没有因天幕中的晋王处境,有半分的慌乱。
袁府:
袁尚书摸了摸头,那礼部尚书,八成还是他。
“我若是没记错,襄公子比太子殿下,只长了一岁。”果然呐,皇家的子孙,没有一个简单的,他可不会觉得,陛下会随便找一个无能的子孙做太孙,再是因势利导,蠢材也是不能上桌的。
【太孙虽然年幼,但“名正言顺”,血缘上又是废太子的亲子,再过正统不过的元后一脉,储君之名再一加持,原先聚集在废太子身旁的,自会聚集在太孙身旁。】
“废太子,呵。”
再是给他封王又如何,后世之人记住的,还是他是废太子!
安王看着身前的两个儿子,再看向低垂着眼的次子姜襄,闭上眼,躺回椅子上,“我会请旨,将你过继给秦王。”
元后一脉子孙,又在未来成了太孙,姜襄现在,很是尴尬,这是他这个父亲,唯一能做的了。
秦王,元泰帝早夭的第三子,一般而言,早夭的娃儿是没法录入族谱的,但是元泰帝重视亲缘,称帝后就将老三录入了族谱,追封秦王,可谓一片慈心。但元泰帝膝下的孙子还不多,所以过继秦王膝下子嗣一事,便拖到了现在。
姜襄闻言,瞬间泪如雨下:“不孝子姜襄,多谢父亲周旋……”
听到哽咽声,闭眼的安王不耐地抿唇,这些说哭就哭的把戏,都是他玩儿剩下的,没意思,真没意思。
【如此一来,与有部分兵权和有军功在身的晋王相比,也勉强算是有了一战之力。】
【鹤仙又在干嘛呢?】
【先前说过,自黄河水患一案结束后,鹤仙有了贤王之名,元泰帝顺势将宁王放在了都察院,监察百官。】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都察院权力很大,但同样,在都察院想要进步,不可能不得罪人,而且保不准不经意间就得罪了不该得罪的。】
【对于其他部门而言,鹤仙品行好不好是一回事,做事不计后果又是一回事,此时的宁王就像是一个刺头,但对于都察院,诶,他们缺的就是敢出头敢硬钢的头铁之人,尤其这人还是亲王,血厚,把鹤仙放都察院,就像是把老鼠放进了米缸,那叫一个自助。】
【开年不到一个月,上至一品丞相,下至六品主事,主打一个公平。】
随即,一张被宁王参奏的表格出现,某某小舅子吃霸王餐,某某子孙私下开赌场,某某儿媳放印子钱,某某利用上司之便集资骗钱,某某借钱不还……
人物地点时间背后关系,清晰明了。
“这表格就是好用,可以让官员们也学着用。”元泰帝很是平静地道。甚至对于天幕上的总结没有掀起一点波澜,对于这些官员而言,不过是丢些面子罢了,不至于伤筋动骨,若是没猜错,小九必然是憋了个大的。
六品以下的官员在家齐齐松了口气,“殿下人还挺好,不找我们这种小虾米的事儿。”
就是被点名的那群官员,脸色有点难看罢了,在朝为官,多多少少都知道点对方的情况,没什么好说的,互相下手也都有个度,但是此时被天幕直接放出来给天下百姓看,那就不一样了。
当官,为权,为利,为民,为名,总得沾一样,而对于文人而言,损什么都不能有损名节,但是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天下人眼中,他们这群高官,却是连基础的修身齐家都做不到!
“逆子!你看看你娶的是什么媳妇儿?!”
“混账!我是少了你吃还是少了你穿?把你饿到要去开赌场了?我这张老脸都被你给丢尽了!”
……
一时之间,各家精彩纷呈。
【但这还不够。】
【都察院的御史工作并非简单的每月混kpi只会参奏谁德行不修,都察院是最高的监察机关,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
除纠察百官外,还有辨明冤枉,对经刑部及大理寺审理过的案件有纠举的权力,从三法司层面而言,刑部审判,大理寺复核,都察院全程监督。】
这不是常识吗?
这些对于普通的百姓是新闻,是挺新鲜与深奥的内容,可对于士人官员而言,这些却是再底层不过的知识点。
“这天幕,连这些基础都要特意做个说明,莫非后世的官制又经历了大改不成?”十一皇子不禁纳闷。
元泰帝却是在回忆天幕一直以来的风格,和对于太宗等皇帝的随意的调侃,后世啊,有时候感觉不可深思,有时候又觉得……难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