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16节
作者:织鹊      更新:2025-09-26 09:59      字数:5041
  姚贵妃有种刀子落地的感觉,跪地请罪,元泰帝叹了口气,拉起她,继续看着天幕,并未多言。
  晋王倒是低下了头,元泰帝对后宫把控严格,姚贵妃是没法操纵外面的局势的,只能是和他有关了。
  【浙江官场彻底换血,晋王表兄颖国公世子降等袭爵,是为谨乐侯,太孙闭门思过三月,罚俸一年。一通操作下来,晋王大出血,反而帮着太孙清理了糊涂虫,对太孙倒是有影响,但也在可控范围。】
  元泰帝看向姜衡:看见没有,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具象化!
  姜衡:……
  【翻看梁史,在整个事件中,鹤仙就像隐形了一样,什么也没做,甚至在太孙和晋王争斗的这些年里,鹤仙都是这样,没有单独针对过某一个人,而是平等的针对每一个犯事儿的官员。
  可以说,元泰廿一年到廿八年,鹤仙将坐山观虎斗演绎到了极致,当晋王与太孙忙着夺嫡的时候,鹤仙早已和元泰帝对弈,他们根本不是一个赛道的。】
  【就科举舞弊事件,在下发对太孙与晋王的处置结果前,元泰实录有记载,元泰帝曾召见宁王谈话,具体谈了什么,元泰实录没写,太宗日记和大梁故事里倒是有提及,内容略有不同,但大差不大。】
  随着天幕放出太宗日记与大梁故事的对比,影像视频再度出现。
  【这次的宁王没有穿一身大红当显眼包,一身绀宇色青莲常服,低调而不失稳重,一看就是道门的好苗子。】
  【元泰帝早已在榻上独自对弈了一会儿,宁王轻车熟路脱下了鞋子,坐在榻上,执起了黑棋。
  “这次不闹大了?”对于宁王直接坐下的举动,元泰帝竟没有半分诧异。
  宁王棋艺不太好,手中的棋子还没想好放哪儿,嘴上随口答道:“已经够大了,我又不是没脑子的搅屎棍。”】
  “爹!爹!你别激动啊!”
  袁府,老尚书自认早就被太子殿下锻炼得千疮百孔,百毒不侵,该丢的脸早已经丢完,现在才明白,他天真了啊!
  “谁!谁教的殿下这些污言秽语!”太糙了,太糙了!殿下是搅屎棍,好歹是棍子,朝臣罪不至此!
  可惜,老尚书的痛心,暂时没有同僚可以倾诉。
  【元泰帝对这大俗之语没有一丝反应,自家逆子,自家知晓,“陆承霖与石韫玉,是你的人。”虽是询问,却是以陈述的语气结尾。陆承霖,刑部左侍郎,石韫玉,大理寺卿,都是三法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我没给他们开俸禄。”
  “啪——”
  元泰帝在宁王手腕一拍,哼了一声,“跟朕玩儿心眼,棋子放回去。”
  宁王抬头,啧了一声,一枚白棋从手心滑到棋盘上,“以大欺小,还不许我想办法了。”
  “想办法?”元泰帝被宁王的狡辩无语住了,“你这是想办法?你这是作弊。”
  宁王眼神从棋盘上挪开,曲起一条腿,“我说老爹,大汉棋圣在棋盘外获胜,也没人说什么啊,赢了不就成了吗?”
  “大汉棋圣?”元泰帝被宁王的脑回路弄得一怔,却还是跟上了,“景帝?怎么,你要当大梁棋圣?”
  这话问得,就像是你是不是要当皇帝一样。】
  一众兄弟看着太子姜衡,又看着天幕,现场吃瓜,刺激!这可不好回答!
  【宁王好以整暇,当着元泰帝的面抠白棋,“您是我爹,又不是吴王世子,自家人能一样吗?”
  “我是你爹,所以才给你擦屁股,可你看满朝官员,敬你的多少,畏你的多少,我走了,谁还能护住你?”
  宁王正大光明挖白棋的手收了回来,脸上却没太多担心,直言,“那我为主呗。”】
  嘶——
  一众兄弟姐妹傻了似的看向太子,不是,知道你直言不讳,但没想到你这么直言不讳啊?前面还知道糊弄一下,父皇都假装糊弄过去了,你非要挑明啊?
  姜衡也有些惊愣未来自己的胆大,但是面对诸多视线,面子不能丢,没错,孤就是这样有什么说什么!凭什么后来者居上,因为他又争又抢!想要什么,一定要说出来!
  【父子二人四目相对,宁王似乎半点没有察觉元泰帝的凝视代表了什么,“你为主,就你现在和朝臣的关系?”
  宁王歪了歪头,蹙了蹙眉,“爹,人不能既要又要,我唱了白脸,您安抚了朝臣,这不是我们父子的默契吗?您现在拿这个来评判儿子,未免太偏心了吧?”
  “偏心?我偏心的是谁?朕若不偏心,由得了你想一出是一出?”
  “那我定朝堂,拢民心,扩大皇家的影响力,逐步蚕食文人的舆论场地,却又适当抛出鱼饵塑造典型的清官形象,让他们不至于绝路反击,好处您没收?”
  不等元泰帝说什么,继续道:“再者,一朝天子一朝臣,继任之君上位,朝堂本来就要换一批人,朝堂缺什么,都缺不了官员。
  在朝堂,儿臣行雷霆手段,那是父皇需要,在民间,儿臣行的是润物无声,刚柔相济,儿臣并非不懂,父皇何必假装看不见?说到底,您不是不放心儿臣,是舍不得手中权力。”】
  “不是,九叔他怎么敢的?”
  安王府,仗着不在元泰帝面前,安王世子头一次这样失态,他想不出,九叔哪儿来的底气和陛下对峙,京卫指挥使是他大舅子没错,可元泰帝不是李渊,成国公一家是绝对不可能跟着姜衡一个王爷造反的,不要小瞧一个开国之君,马上皇帝的含金量。
  不止安王世子,大部分人都是这个想法,他怎么敢的啊!
  安王却是轻嘲出声,“因为小九,说得没错啊。”唯有小九能跟上父皇的节奏,甚至反过来让父皇去适应他,也唯有小九能从文人手中悄无声息的夺取话语权,唯有小九敢实话实说,让父皇爱恨交织,父皇,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舍不得权力。
  且小九,行的从来都是阳谋,阳谋,最是无解。
  【“朕已立太孙,你……太小了。”元泰帝自己都觉得自己这话说得有些牵强。
  果不其然,宁王哼了一声,“借口。”
  “您看着吧,襄侄子和四哥都到这个地步了,迟早动真格见血。”不管这次最后伤的是谁,晋王已经打出了真伤牌,后续,就不是轻易能控制住的了。
  元泰帝眉毛一跳,“不可能,他们没这个胆子!”
  “您也说是没这个胆子,”而不是没这个心,“您信不信,您身体但凡虚弱点,什么都试出来了。”
  元泰帝久久未语,宁王叹息,“爹,叔侄的感情与父子,兄弟不一样,当初您要立太孙我就说了您在玩儿火,您不听就罢了,还追着我打。”
  “叔叔本是长辈,侄儿天生低一头,偏偏侄儿是储君,以后会是新君,四哥还有兵权,六哥更是他嫡亲叔叔,七哥八哥低调倒还好,儿臣既占了民望,又在朝堂竖敌,十弟天然和我一派,十二外家也是国公掌兵。”
  宁王在榻上退后些许,正经跪坐:“父皇,若太孙继位,必然会对我等叔叔动手,儿臣自认,不是束手就擒的性子。”
  弯腰俯首请奏:“儿臣奏请父皇,佯病半年,令太孙监国。”】
  安王府的二公子姜襄不由得后背一凉,宫宴场上,兄弟们齐齐望向勇士姜衡,由衷发出敬佩的眼神,当真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
  晋王更是感激的看向姜衡,对嘛!还是兄弟更能理解兄弟!若是太孙上位,他和宁王,不用想,下场绝对好不了,父皇不是爱装傻吗?还得是九弟,把一切摊开来说,父皇想无视都无视不了!
  一个孙子,还不是长孙,与至少三四个儿子的性命相比,父皇,您会怎么选?
  “爹,殿下是什么意思?不是不看好太孙吗?怎么请奏让太孙监国,万一太孙干得好呢?”
  成国公看向提问的儿子,深深佩服陛下的眼光,挑中了自家儿子当京卫指挥使,毕竟除了领兵之外的时间,脑子都在休息,陛下完全能够放心。
  “重点在于,让陛下装病,还是半年,若所料不错,病会愈发严重,太孙以往再稳重又如何,这个关键时候,太孙底下的人能全部稳重吗?晋王能稳重吗?太孙能忍住周围的挑拨吗?”越是决胜负的关键事件,越考验领兵“将领”的综合素质。
  公卿们考虑得比较复杂深层,百姓就真当吃瓜看戏了,毕竟隔得太远。
  “这是让皇帝装病,看哪个儿子更孝顺吧,皇帝也头疼继承人啊。”
  “最后是宁王殿下赢了吧?所以太孙和晋王,两个都不孝顺?”
  “难说。”
  “嘿,还是他们宫里的老爷玩儿得复杂。”
  【当太孙与晋王争谁更适合储君之位的时候,鹤仙直接告诉元泰帝,我要当皇帝,并站在皇帝的角度告诉君父:他们都不行,不信你听我的,接着往下看。】
  【当然,咱们大梁情况特殊,元泰帝是真的‘慈父’,鹤仙也没有兵权,所以二者能达到这样的平衡。】
  【不得不说,鹤仙的太孙上位论,剥开了鲜血淋淋的真相,元泰帝不得不深思,太孙究竟能不能上位,太孙上位后,又会怎么对待一群叔叔?】
  【元泰帝默认了鹤仙的提议。元泰帝展示了其高超的演技。】
  【在做出对太孙和晋王的处置之后,元泰帝的精神便愈发萎靡,就像是老年人受到了子孙针锋相对的刺激,身体有些撑不住了,这样大约半个月后,一病就折腾了一旬,朝堂交予两位丞相,传楚王与吴王侍疾。】
  【自此后,元泰帝身体一蹶不振,上朝时间也愈发稀少,忽一日,宁王当着朝廷百官的面,上奏元泰帝,言早起困难,朝中还有不少老大人,一把老骨头了,早起折腾人,请奏君父,推迟早朝时间。】
  楚王神色狐疑,“太子,你不会是,为了给推迟早朝时间,找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才让父皇装病的吧。”
  既给了老臣们好处,又能让朝官们领悟到是为了“君父圣体”,官员自然不会推拒这等对自己有好处,又能体现皇子孝顺的事情,反正提建议的是宁王。
  主要是这个弟弟,有不愿早起的前科啊!
  姜衡:……
  “我是很在乎名声的吗?”
  虽然有点像自己顺水推舟啦,但本意肯定是坑对手,他不至于弄错主次。
  【不得不说,鹤仙演技是真好啊!这谁能怀疑皇帝是装病呢,都为了皇帝身子推迟早朝时间了!】
  有没有可能,不是为了真实性,而是为了他自己可以睡懒觉?
  姜家一家子,都对宁王此举,报以最大的私心考虑。
  【但事实上,这也是个好事儿,夏日还好,就冬日而言,原本的早朝时间,可真的折磨人,鹤仙这一提,等元泰帝不装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晚起的好处,自然就没人提议恢复旧制了,为此宫廷的炭火用度都节省不少。】
  “好事!好事!”年老的左丞相立马挽起袖子写折子,天幕有的,我们也该有!
  【回到正题,元泰帝的病情就这样反反复复,四个月后,元泰帝解除了太孙禁闭,令太孙监国。】
  【据梁史记载,太孙监国期间,察纳雅言,公私分明,不忘孝道,每日于北辰殿外请安,每三日向元泰帝政务,听取教导,只能说,姜家的基因和教育是真牛啊,太孙不说别的,废太子的谨慎真的是学了个九成九。】
  废太子冷哼一声,他算是明白了,谨慎有个屁用,九弟谨慎吗?九弟都快掀天了!可九弟前期“无有远志”,后期背靠民意,再肆意,父皇也奈何不得。过于谨慎,反而显得被动。
  【但耐不住时间一久,元泰帝每天醒来的时间越来越少,晋王一系的出手越发频繁,太孙一系的也眼看着从龙之功就在眼前,太孙再稳,也管不住底下的所有人,太孙之势,如日中天。
  在宁王弹劾太孙外公,礼部侍郎郭攸的奏折被压下,反而是弹劾宁王与民争利,行事无忌的,该压箱底的奏折被放在了元泰帝面前,且元泰帝竟下令禁足宁王,太孙一系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而此时,邓国公主姜琦悄无声息加入了战场。】
  【元泰廿三年,太孙的表兄,礼部侍郎的孙子郭彤尚公主。】
  晋王立马瞪向了平时宠爱的妹妹,好啊,小妹居然为了一个驸马对我出手!
  邓国公主却眉心一蹙,郭攸是姜襄的外公,在朝中也不过是靠着女儿给原太子做了侧妃,郭彤,她更是听都没听过。
  她现在十三,郭彤年岁不会和她相差太大,但却没有一点才名传出,能有什么本事?父皇不是说最疼她的吗?怎么会让她嫁给一个籍籍无名的庸才?
  【元泰帝子嗣男多女少,每个公主的待遇都是参照亲王,邓国公主又是最小的一个闺女,出生便封公主,启蒙例同皇子,四书五经,君子六艺,只要邓国公主感兴趣,通通安排,公主府更是超出了亲王府的规格,若非当时郭攸的外孙姜襄已经是太孙,并正得圣心,郭彤是断没有机会尚公主的,但偏偏郭彤看着老实,嘿,一年就搞出了个外室子。】
  啪!
  杞国公主当时就一拍桌子,“竖子尔敢!”
  元泰帝更是沉脸,纳妾是一回事,庶子也不重要,但偷摸搞出外室子又是一回事,怎么的,我天家公主是母老虎容不下庶子不成?
  一众兄长,连带着之前觉得小妹背刺自己的晋王都一脸怒容,这哪里是打公主的脸,这是欺负他们皇家无人不成?
  “本王明天,倒是要去郭府拜访一二了。”楚王放下酒杯,皮笑肉不笑道。
  “老六,算我一个!”晋王等兄弟们立马跟上。
  倒是主人公邓国公主,只平静地看着天幕,姜衡觉得,妹妹的婚事,还是得多听听当事人意见,得跟父皇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