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42节
作者:织鹊      更新:2025-09-26 09:59      字数:4033
  【这三样粮食作物则不同,是需要后代皇帝,继承并继续改进的,而不是纯白拿。】
  【这是鹤仙遗产中的,为天下计。】
  【而另一份鹤仙的遗产,则是鹤仙晚年在道宫修仙期间,所撰写的修仙手札,这本修仙手札,还有另一个名字——《帝书》。】
  第41章 学的太宗!(二更
  《帝书》?!
  还是给后继之君的遗产!
  朝臣们恨不得自己当场眼瞎耳聋,老天爷,他们没理解错吧?这是弘德帝教导儿孙怎么当皇帝的吧?这是能公开说的吗?
  以他们对天幕的了解,既然要讲《帝书》,那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要命了啊!
  没有哪一刻,他们无比希望,这阿婆主,能再懒一点,浑水摸鱼一点,这次的视频,咱就不那么认真做了好不?
  很显然,他们失望了。
  天幕放出了修仙手札,或者说,是帝书的开端。
  [老子曾言: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吾深以为然。1
  自古求仙者万万,得道者寥寥,盖因其念重矣。凡心尚不能控,何以成仙而长生耶?
  悲夫,吾亦凡人也,圣人,仙人之心境,路漫漫而不达,虽有心求索,而仙途尤远。
  吾尝观夫先人,得道者,无一为帝者,为帝者,虽求仙访道,终不得道,此岂令我舍王冕乎?
  非矣,吾虽求道,然责为天下,不可弃也,前人之路不通,吾未尝不可辟也。
  帝者,为君,为王,为天子也。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之性,人为贵,而王是人之主业,吾已占其三,唯道不可破。
  是矣,为王之道,在代行天道,持天地之自然,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合全天道矣。
  何为天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不足者,无外乎百姓也。]2
  “这么大一堆,说得什么意思啊?”
  “我不道啊,我又不是读书人。”
  “不是说弘德帝都写白话的吗?怎么还是弯弯绕绕的?”
  看不懂的一头雾水,而看懂了的,一个个额头冒汗。
  朝臣们偷偷觑了眼太子,您老噼里啪啦写了一通要文不文,要白不白的,就为了最后一句吧?
  【什么意思呢?总结起来就是,身为一个皇帝,想要得道成仙,飞升成功,就要像天道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足的,自然是百姓,有余的是谁呢?诶,我不用多说,大家懂的都懂。】
  这下百姓听懂了,百姓高兴了,但是钦明殿君臣就不太高兴了,臣子是不安,元泰帝嘛……
  他是通过前几期的视频,加之儿子的性格,他太明白了,这个有余——算不算皇家,算不算,皇帝本人呢?
  毕竟,已经有过宁王撕开皇权口子的先例了不是吗?
  虽然弘德帝一生干得很好,甚至好到离谱,可是再度看到小九的心思,元泰帝依旧觉得心里沉沉的。
  【然后有意思的来了,这是鹤仙修仙手札开篇的第一页,后面又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述百姓的生活状况,要怎样提高百姓的生活条件,让生产者得到更多应得的,当然,这一步步,无疑是在割上层的血肉,甚至要损伤到皇帝自己的私人利益。】
  完啦!天幕竟然直接说出来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只说了皇帝的私人利益,而没有说皇权……
  【以及说是手札,那是因为这修仙手札,是真的是初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看,好多涂抹的痕迹,有时候甚至一页全是墨水,可以说除了第一页,后面都是从一片混乱中找到内容。】
  那些应该是写出来,发现不适合给后人看的内容,有些东西,不教全,只会起反效果,而教全了……赌一个皇帝革自己的命?
  睫毛如盖,掩住了姜衡的思绪。
  其他人,只会觉得他晚年状态不好,想也不会联想太深。
  【所以有些皇帝很难完整看完这一本手札,尤其是努力看了半天,结果还要损害自己的利益,就搁置了。
  却不知,在后面,虽然仍旧潦草,但可谓是手把手教导一个皇帝,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
  “糊涂啊!”
  在家的宗室纷纷恨铁不成钢,虽然有些猜测弘德帝要损宗室补百姓,但前面视频也说了,海贸收益,他们也是占了大头的,到底是亲戚呢。
  所以此刻,他们无不痛惜,恨不得自己看这本修仙手札,“你都是皇帝了,能损害你多大利益,你不还是皇帝吗?!你倒是看看弘德帝治下的江山啊!蠢货!”
  弘德帝是为百姓付出了,可你倒是看看他得到了什么啊!
  金山放眼前都嫌累不去拿,真是……无可救药!
  [不是当了皇帝,才有了权力,能号令天下,而是天下人都信服你,你才能真正当好一个皇帝。
  皇帝,掌控着最大的权力,同样,权责一体,也背负最大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是否有责,暂且勿论,但皇帝,必然是第一责任人,若天下混乱,民生多艰,百姓离散,这样的皇帝,纵然“辛劳”一生,也成不了仙。
  要当好一个皇帝,便要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他们知道,重点来了。
  不过,还真是时刻不忘成仙呢。
  且不提臣子们心里如何作想,亲王和宗室们,倒是一个个看得认真,与手札开篇的故弄玄虚不同,这后面的内容,简直太精炼了,生怕后代的皇帝看不懂一样。
  他们可得好好记下来,他们没法和太子争,但可以教给儿子,让小一辈的争太宗的太子!
  太宗的太子禁卫都是配齐了的!
  诶不对啊,有不少人忽然一个激灵,弘德帝都能把这些写到手札里传下去,怎么,废帝姜桓,好像一点没学到啊……
  是蠢笨呢,还是根本没被教导呢……
  这禁卫……配齐了好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身为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正统之名,而是兵权之利,掌控了兵权,皇帝才坐得稳。]
  这是自然,没兵权当什么皇帝,傀儡吗?
  【别看这句话像是废话,却是历史上无数鲜血淋漓的经验总结。】
  【更犀利的内容还在后面。】
  天幕又放出来了几页拼拼凑凑起来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让无数文臣快憋不住了。
  [宗室子弟,纵不能袭爵者,也应上课学习,不可堕了姜家名声。
  除开太子外,皇子皇孙,也应接受更高的要求与督促,文武皆学,再依其天赋,专精一道。若学文,亦不限于君子六艺。
  天赋极佳,堪为太子者,可由文武官员启蒙,但为君之道,需皇帝亲自教学,皇帝不可懈怠。
  君臣关系衍变数千年,皇帝与太子自古难以相处,太子无有标准,臣子却早已有面君模板,不可让太子,常年长于臣子之手。
  太子,是帝心的延续,而非臣意的推持,君权臣权,矛盾一体,不可被其反制也。]
  “好!”
  宗正没忍住在王府大喝一声,写得好!写得好啊!
  宗正其实和臣子算不上有仇,但是国库就这么多,自古以来,宗亲,外戚,和臣子,都是相互制衡的,看到弘德帝教导子嗣要防着臣子教坏太子,他们自然是开心的。
  至于君权臣权的一体,那不重要,他们当宗亲的,看到君权臣权的矛盾,给臣子找不痛快,就是他们宗亲该做的!
  毕竟当宗亲和臣子真的亲密无间的时候,或许就是皇帝该换了的时候了。
  一些老臣们哀怨地看向姜衡,太子殿下,您这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呐!
  他们元泰老臣,教导太子,教导皇子的时候,有多用心,您还不知道啊?他们和弘德朝那些倚老卖老的臣子不一样!
  元泰帝则沉默地看着天幕,一语不发,不知想到了什么,总之,元泰帝越是这样,元泰一朝的臣子越是心慌,您倒是表个态呀……
  【真的,前面的如何做好一个好皇帝,内容有多么无聊,那后面的,如何坐稳一个皇帝,便有多么的刺激,这是就差咬碎了喂嘴里了,文盲皇帝都应该能看懂的吧?】
  【作为被鹤仙当孙子养,又被广宁侯过继给鹤仙当儿子的宪宗姜稷,肯定是看完了这一本的,还做了批注,他也是这样教导后面的皇帝。
  中间那部分深邃的为君之道,后面的皇帝有没有认真学,咱也不好说,但最后面这些内容,肯定是都学了的,不然大梁也禁不起后面的那些皇帝折腾。】
  姜衡不高兴了,他把内容放最后,就是让他们好歹记住中间的内容,怎么的,就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了对吧?
  【不过即使这样,有些皇帝也没学好,他们一看,诶,咱太宗掌控了兵权,晚年闭宫修仙都能受人尊敬呢,我们也可以!】
  姜家人脸色有点变了,他们早就听闻姜家后面的皇帝一个个都有绝学,怎么,还要再来刺激他们这些祖宗吗?
  【然后呢?然后仗着自己有兵权,和朝臣折腾,发展自己副业,标榜自己是在效仿太宗,全然忘了,就是手握兵权的太宗,也因为没平衡好朝堂吃过大亏的。】
  姜衡黑着一张脸,自己不争气,还拿他当挡箭牌是吧?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僖宗。】
  僖宗,听这个庙号就知道,这个皇帝不行。
  【僖宗是一个标准的昏庸之主,也是一个标准的好色之君。】
  也是一个标准的耻辱柱!姜家众人可太想阿婆主闭嘴了,这一期,咱就这样结束了成不?帝书不都已经放出来了吗?
  【在位期间,后宫佳丽无数,听闻中军左都督独女有沉鱼落雁之姿,大为好奇,偷偷溜出宫,学太宗翻郑无疾家的墙,翻墙进了左都督府偷窥佳人,这一看,就痴了,也不管人家有没有婚约,嫁没嫁人,就要娶人家左都督的独女入宫为妃。】
  姜衡忍不住了,破口大骂,“这关我什么事儿!我是为了军费,他一个精虫上脑的混账,还好意思拿祖宗做筏子,谁给他的胆子!”
  郑无疾也一脸便秘的模样,真是,真是……和这人放在一起就晦气!
  【左都督当然不愿意,僖宗后宫的妃位还少吗?后宫的日子,能比得过家里?当下就婉拒了,僖宗不开心了。】
  “他不会要强抢吧,那可是中军都督!”
  【僖宗表示,你这不听话啊,那你不能掌军了,不然我这个皇帝不安心,太宗说了,兵权要牢牢把控!
  然后直接就撤了左都督的职,连降三级外放了,顺便将人闺女也给强行接进了宫。】
  “他这个蠢货,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骂了第一句,后面的就顺畅了,姜衡也不憋着了,“他自己放纵,能不能别打着孤的旗号?!”
  “我有写不把将军,不把臣子不当人吗?啊?”
  “我看就是兵权太稳了,才让他觉得自己行了!”
  “写个屁的帝书!温室里的花朵,垃圾!”再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