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赶山记 第64节
作者:
菇菇弗斯 更新:2025-09-27 09:01 字数:3731
他自己则和林长岁继续在溪水里翻找蝲蛄,比起爬树打松子的胆战心惊,还是眼前事更有乐趣。
等捉的差不多,颜祺那边也钓到了好几条鱼,不过只最初那条棒花还算是大,剩下的都是小鱼,两条柳根子,两条穿钉子,算是山溪里的小杂鱼。
先前下水时,霍凌还在水里沉了个泥鳅笼子,里面放的是土里挖的蚯蚓,想着要是捉得到就吃个炖泥鳅,没有也无妨。
这会儿要走了,他提出来看了看,还真钻进去三条泥鳅,都算是肥的。
“今天的菜有了,这几样正好凑锅小鱼汤。”
进山干活,累上一天,到家也不能亏了嘴。
小鱼汤就是炖杂鱼,又有秋日里吃泥鳅最滋补的说法,所以秋后做小鱼汤多会往里加花泥鳅。
山溪里的泥鳅长得肥美,一共三条,正好一人一条,炖出来的鱼汤色白而鲜。
再加上清蒸的棒花和白灼的蝲蛄,这顿饭没有主食,而是填了满满一肚子的河鲜,同样很饱。
生活在这样的山里,需要发愁的只是吃什么,而不是有没有的吃。
晚上躺在床上,霍凌揉了揉夫郎的肚子,觉得比起之前又变得绵软了一些,说明长肉了,是好事。
掐一把腰,却还是细细的,连带手腕和脚踝,都被他挨个握了一遍。
颜祺想要扯回自己的脚踝,却哪里抵得过霍凌的力气,闹腾半晌,不知怎的变成了他在上而霍凌在下的姿势。
烛火昏黄,小哥儿惊觉自己从未从这个角度细细看过霍凌,与仰面而望还不太一样,他抑着快要蹦到嗓子眼的心跳,用指尖碰了下霍凌密密的睫毛。
琐碎的痒意顺着指尖,一路朝着心口蔓延。
汉子的眼睫随之轻轻一抖,落在颜祺背后的大手却有力极了,箍得他动弹不得。
手指挑起衣衫,颜祺眼睁睁看着霍凌的衣带被自己解开,偏生还是对方有意引导的。
他察觉到不妙,想要翻身下去,哪里还有机会。
就如那上钩的小鱼,只有被人吃干抹净的“下场”。
……
这次上山没再遇到棒槌,三人总共待了十日,就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了。
除了近百斤的松子和两大篮的蘑菇,还有一些山上院中结的晚杏。
关外的杏子熟得比关内晚,山里又比山下晚,他们挑着采了一些,还有不少熟透的挂在枝头,已经被鸟雀啄烂了。
咬破薄薄的皮,熟透的杏子一咬一包蜜,可惜山杏子的杏仁是苦的,不能吃,不过还是都留下了。
洗干净后埋到地里,说不准来年就能发芽,哪怕头两年不结果,总归有杏花可赏。
至于为何赶着提前下山,是因林长岁惦记地里的粮食,霍凌和颜祺则一直记挂着红果儿生狗崽的事情,不知道是否顺利,要是有了消息,他们就去董家村看一眼,也好尽早定下要哪一只。
各有各的心事,便也不多在山中停留。
事实所料不错,下山后的好消息果然一个接着一个。
家中后院中猪圈里多了只肥嘟嘟的猪崽,看着就壮实康健。
而虎子爹在霍凌他们上山的当天下午,就曾来过一趟,帮忙传了口信,说是红果儿头胎生了七只,四公三母,问霍家人什么时候去挑,待他们挑罢,剩下的董家才会往外分。
霍凌和颜祺得知后没多耽搁,到家次日就买了礼,给人的和给狗的都有,牵着大个儿上门去了。
不过红果儿护崽护得厉害,大个儿是没法近身的,就连霍凌和颜祺也只是远远看了一眼,怕惹恼了红果儿,回了奶让狗崽饿肚子。
七只小狗里,有四只的花色和大个儿一样,身上是黑的,又只有三只“四蹄踏雪”。
另外三只和红果儿一样是白毛,当中有一只独尾巴是黑的,打眼一看很是有意思。
黑色的四只恰好是两公两母,霍凌和颜祺挑了其中一只活泼的公狗,和大个儿浑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接着又预备帮霍英挑一只白色的。
二人本想要那只黑尾巴的,可惜是母狗,要和黑豆儿养一起,便不能选一公一母,以防将来不小心配上。
颜祺看了看,抱出另一只身上白毛最多的,约定断奶后就来接走。
第64章 制路菜
“我给廖老板他们熬了三罐子酱菜, 一罐子茄子肉的,一罐子蒜薹肉的,一罐子杂鱼的, 腌豆角和萝卜条也给装了些。”
早前答应廖德海, 等他返乡时以路菜相赠, 上次见面,听他和葛易说起, 过了中秋就要启程了,颜祺便和霍凌商量着,趁下次赶集把做好的吃食送去客栈。
要说这路菜,要紧是多放盐和油, 如此才不容易坏,像现在这个天气, 路上走个十天半月,滋味是一点不会变的。
正因如此, 要是在外面买, 价格也不算便宜,自家做的更是都用好肉好油,一概干干净净的, 拿这个做礼,也能见出诚意。
“只有酱菜不够,我再烙上五十个干面饼, 想吃的时候蒸一下就变软。”
颜祺细心把罐子封上口,同身边的霍凌道:“你觉得如何?”
“我觉得很好了。”
霍凌肯定道:“你什么时候烙饼, 我帮你和面。”
五十个大饼,要用的面可不少,单靠颜祺和面, 怕是要揉到胳膊都酸了。
家里之前打了新麦,磨了几口袋今年的新面粉,他们俩用的是自己那一份,霍凌打开面口袋,用葫芦瓢往外舀了几瓢面。
舀到一半想到,不如索性多做十个,家里人一起吃,为此又多添了些面,完事后才将面口袋扎紧。
“今年收秋税的也不知什么时候上门。”
颜祺帮霍凌挽起袖口,“家里多了我,又得多出一份丁钱了。”
“从前盼着能交这份钱,还交不上呢。”
霍凌一本正经道:“有那人家为了少交丁钱,急着把家里的姑娘哥儿早早嫁出去,咱家不一样,还盼着人丁越多越好。”
颜祺抿唇笑了笑,想了想又道:“粮税呢,我听大哥喊你去村长家打听,今年涨没涨?”
霍凌摇头,“太平年月,不闹灾不征兵的,还和去年一样。”
中原虽是不太平,却和关外没什么关系,两地相隔太远。
除却接收了许多逃难来此的灾民外,其余便和当地人无关了。
就算是调粮赈灾,也调不到此处,否则等粮食到时,该饿死的也早饿死了。
做干面饼时揉面要加开水,霍凌皮糙肉厚不嫌烫,没多久就揉成了光面团。
别看这饼烙的时候锅里不放油,揉面时饼里却是要加的,颜祺往干面粉里加了点菜油,和成糊糊,霍凌扯一个剂子递过来,他就抹上油后又擀又揉,制成一个圆饼子。
旁边的锅也一早就烧热了,他举一个饼子在手心里托着,朝那锅里“啪”地拍去。
灶前烧着火,颜祺离锅近,没多久就蒸得脸颊泛红。
霍凌揉完了面,帮着颜祺一起擀饼,霍英从门外溜进来,也要了个面团去旁边玩。
叶素萍路过瞥见,无奈道:“你俩又惯着她,净浪费东西。”
霍凌回头笑道:“不浪费,她洗手了,一会儿无论做成什么都给她烙熟了,让她自己吃。”
霍英兴冲冲地用指头扯面饼,一个赶不及她巴掌大。
“我要做个小花饼。”
五十个面饼分了好几锅才做完,摞在一旁等放凉,原本不觉得热,忙完了也已经是一身的汗。
最后家里人吃的几个饼,连带霍英做的四不像由叶素萍接手烙完。
她现在月份还小,肚腹平平,宽松的衣裳一盖根本看不出来。
见颜祺盯着自己肚子看,她笑道:“是不是觉得这里面不像有个孩子?”
颜祺忙摇头,“不是不是。”
叶素萍扬起唇角,“过了三个月就能看出来了,和吹皮球似的,一天比一天大。”
一家人早就算过日子,叶素萍是来年开春的时候生,正好赶在雪化之前,霍凌和颜祺也能留在家里帮忙做事。
所以论起来,这个孩子来的时机恰到好处。
——
隔日,八月十五。
霍家和林家加起来八口人,约好一起去保家镇赶集。
既是为了卖山货和馅饼,也是给家里添置些过节的东西,顺便散散心。
等节后,就该筹备着收地里最后一波粮食,譬如高粱、苞米和谷子。
走出村没多远就遇见了从麻儿村来的牛车,车板很大,是专门载人的。
叶素萍有身孕,林母年纪大,霍英更是没怎么走过远路,赶不上牛车就罢,本说好慢慢走着去,不赶时间,既运气好赶上了,不必省那点车钱。
于是三个汉子把媳妇夫郎、老娘闺女都送上了车,林母最是舍不得这份花销,非要下去,还是肖明明好说歹说把人留下了。
“娘,我俩赶山挣钱了,您老还不许我们俩孝敬孝敬您。”
“别小看这几个铜子,今天花几个,明天花几个,早晚就花没咯。”
她哪怕坐下了,也仍旧是长吁短叹。
叶素萍有些听不过去,虽也知道林母是俭省惯了,可车都坐上了,再说这些肖明明也难做。
撇开肖明明,她和颜祺还在车上呢,好似他俩二话不说就上来,多败家似的。
她揽着霍英笑道:“婶子,现下长岁娶了夫郎,两人搭着手把日子越过越好,您也该学着享福了,今日享儿福,明日还要享孙福,坐个牛车算什么,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话头扯到儿孙上,林母果然一下子就精神了,尤其入了八月,叶素萍这胎也算是坐稳了,相熟的人家渐渐都知晓了此事,林母听她说这些话,听着尤其熨帖。
虽她一早就想好了,肖明明便是不好生养,她也不会说什么,但能生肯定是最好的。
“借你吉言。”
她笑呵呵地点点头,决定不去心疼那十文的车钱了。
钱都给了,也不能要回来。
颜祺见林母歇了话头,不禁与肖明明对视一眼,后者无奈笑笑,又冲叶素萍投去感激的目光。
叶素萍趁林母不注意时朝他轻轻摆手,让他不必在意。
牛车拉着人走得更快,霍凌他们落后一段距离,三个人说好轮流推车,一路说说笑笑,半点不觉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