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作者:
悟空嚼糖 更新:2025-09-27 09:52 字数:3752
微风吹情动。
同时把王肃对嫡妻谢挚的挂念吹远、吹淡。
送长公主出府时,他提起另件忧虑事:“赵芷仗着猛士武力,行事跋扈,与陛下其余侍卫不同,恐有佞臣之患。”
元贞君:“我也发现了,前有赵修,如今有赵芷,真是不得安宁。然而眼下非除掉此妇的时机,郎君暂且旁观,倘若赵芷继续得势,我不信太尉、司空由着佞臣欺到他们头上放肆!不提此妇我还忘了问你,你要给文雅精舍赠《方言》笔记?”
王肃惊叹长公主打探宫中消息的能力,回“是”,然后解释:“不管怎么说,那天是赵芷给二王递送了消息,我不愿欠人情,正打算下午或明天遣人送过去。”
“人情我帮郎君还,郎君能不能把笔记给我?赵芷是猛士,短时间里我难找到替代她的武勇,不过……我找到了可替代尉窈的女郎,暂时对付不了赵芷,给她添些堵总可以。”
长公主来前就有准备了,她往内城返时,让一婢女带着辎车去文雅精舍,留下了几箱萧齐儒士写的诗集。
再说尉窈,自从王尚书说要赠送《方言》笔记,她数着天数急切盼望,没想到等来几箱鸡肋都不如的诗集!
亏她生怕王肃遣人来时,学徒不识对方给怠慢了,她便跟恩师、其余夫子、三位师兄弟都说了,当时众人有多开心,现在就有多失落。
尉窈从师兄弟的述说里得知,箱子外面的标记虽是尚书令府的,来送诗集的人却是陈留长公主府的婢女。
尔朱荣生气道:“看看这些破诗,不是乘船悲、赶路悲,就是看山悲、望云悲!呸,晦气!”
孔毨:“一个是长公主,一个是尚书令,笃定了我们只能吃哑巴亏,还得对他们感恩戴德。师妹别哭,这不是你的错,他们有权有势不行光明正道,我们越难过,他们越得逞。”
崔致:“把这些诗集封起来,不看就是。”
孔文中:“尉窈,你师兄说得对,我们并无损失,反过来想,几箱诗集让咱们识清人心善恶,值了。”
尔朱荣的腮帮子气鼓鼓,夫子每次训人不忘带着他,夸人就只说“师兄”。
尉窈擦掉眼泪,说道:“夫子放心,师兄、师弟放心,什么事情该忍、必须忍,我知道。刚才难过是想到阿母用功劳给我争取了机会,陛下才准许我把秘书省的《方言》全卷抄录了往民间传授。我太想把这门学问教得更精深,心浮躁了都没有意识到。如夫子说的,受此一挫也好,不仅识清人心善恶,还让我们更加珍惜学问的来之不易。”
孔文中赞:“说得好!”
道理是道理,人受了气后哪那么容易认栽。
尉窈第二天晚上留值秘书省,抄书抄累了,一闲思便又涌上不服输的劲儿,她还不信了,不信大魏典籍藏书最全的秘书省,再找不到《方言》有关的注解了!
她要仔细翻寻,不管谁做的注解都可以用作参考。
想到立即做!
令史今晚也留署当值,她过去取到一间库舍的钥匙,此库舍里全是基础经学的笔记。
太和九年时,文明太后下令置学馆,专教诲皇子皇孙,此“学馆”便是皇宗学的前身,学馆时期的夫子不称“博士”,只称“师”、“师傅”。
太和十六年时,建立皇宗学,此后由博士教学,学馆期间的教学笔记全都不再使用,封存于库房,迁都时从旧都搬来洛阳的秘书省,继续封存。
这么多年了,尉窈是第一个进来翻找文章的官吏。
库舍颇大,因怕漏雨,四周没有窗,大敞开门,月光下可见书籍满满,堆放得非常乱。
她一手提烛灯,一手找文章,不行,太慢了,这样下去到天亮也阅不了多少。
想到刚才令史廨舍里看见的手提小灯笼,她有办法了,锁上门重新厚颜求令史,讨来小灯笼,用竹杆和麻绳捆捆绑绑,终于把小灯笼固定悬于头顶前,如此便腾出了双手。
她坐在门口处书最多的地方,快速地展开一卷看一卷,系回一卷再展一卷。
《尔雅》笔记、《诗经》笔记、《论语》笔记、《孝经》笔记,天啊,真全!
这里对初涉经义的儒生来说绝对算宝藏库!
《方言》笔记!
果真有!
她顾不上细看内容,把这卷笔记放到膝前,继续阅看新的书册。
看完了一堆,她往后稍挪位置,继续!
又看完一堆,又往后稍挪……烛油尽,灯笼灭,解下来添灯油,发髻散了胡乱缠缠,继续!
就在尉窈又一次挪位置时,吓一跳,左常侍崔鸿啥时候进来的?
尉窈只见过对方一次,是初九那天,七殿下带宾者来她家送纳采礼,崔鸿是宾者之一。阿母只知对方出身清河崔氏,是侍中崔光的侄子,于彭城王府里担任左常侍。过后尉窈又向元茂打听,方晓得崔鸿非常博学,年幼时便闯出名气,并一直有个志向,想修撰十六国史书。
此志向是尉窈想都没敢想的,当时听元茂提及,她就一个念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奇怪的是,崔鸿现在穿的低品秩官服,属朝廷外朝官规制,非郡国属官的官服规制。
崔鸿身旁还有一位年轻些的郎君,更奇怪,此人居然没穿官服!极有可能是宗王级别的贵人!
第296章 七品秘书舍人,尉窈
种种念头一息过,尉窈赶紧站起,揖礼道:“下官校书郎尉窈。”
少言才能少错。
崔鸿没开口,年轻郎君问她:“找到《方言》笔记了?”
对方简单一句问话,声不严、语不厉,却充满俯瞰众生之威,令尉窈不自觉紧张、浑身绷紧!
她错了,此人不是年轻宗王,是皇帝!
一定是皇帝!
幸而她谨慎,一直维持着揖礼姿态,回禀道:“找到两卷,长卷是皇宗学孙博士撰写的,短卷是崔侍中撰写的。”
回完话,她把地上的两卷《方言》笔记捧起,试探着小步上前。
没错了,待靠近库舍的门,尉窈看见了外面的羽林兵,看见执千牛刀的阿母,还有秘书省当值的官员。
崔鸿接过两卷笔记,皇帝元恪取孙惠蔚的笔记展开,这个位置有月光,能看清文字。
元恪是孝文帝子女里读书最好的,他看着纸上内容,旧日在学馆的回忆也扑面,怀念道:“孙博士教此卷学问时,朕在听,那时还未建皇宗学。”
尉窈肃穆神色,郑重揖礼:“臣——秘书校书郎尉窈,拜谒陛下!”
元恪稍歪头,避开小灯笼,终于看清尉窈的长相。
略叙前因,皇帝为何会出现在这?
今晚元恪来秘书监,是为了看以裴氏为首的河东世族献的先贤坟典,他要抬举出身贫寒的赵芷,当然也得抬举其女,便询问秘书监的官员:“校书郎尉窈可当值?”
秘书令史回道:“尉校书郎今晚当值,在残典库舍区。”
管着诸令史的官员为秘书郎中,秘书郎中一副关切样子问:“那里偏僻,为什么在夜里派那边的差事?”
令史在肚子里破口大骂:狗官!就知道你得冒狗头!
他早有准备,先把尉窈讨钥匙时的可怜话转述:“尉校书郎为了教好《方言》,满洛阳寻此籍有关的注解史料,为此已把家财散尽,别无他法了,就想去封存已久的残典库舍寻找。”
他再给自己加功劳:“下官想起着作局有不少藏书,也赶紧去找相识的官员,拜请他们闲时帮着寻找和《方言》有关的章篇。下官才回廨舍,正要去瞧尉校书郎呢。”
元恪颇重视《方言》的传授,在魏境,连皇宗学都没有讲这门学术,何况私学馆!若是能讲好,传播广,定能引别地儒生迁来京师。
元恪问赵芷:“为了买书,家里的钱用光了?”
赵芷回禀:“是。钱可以慢慢攒,学问要紧,学问要是教浅了,耽误的不只是一代儒生。”
元恪知道尉家确实用家财买书了,这种斯文话必是听她夫君或女儿说了后记住的。
崔鸿是文痴,情不自禁赞许:“说的好。”
他的境况比尉窈家窘迫多了!他为了实现理想,编撰十六国史书,早就耗尽所有积蓄购书,穷到连纸都买不起了。幸亏清河王元怿举荐他兼任集书省的“修起居注”官职,往后每季可以领两份俸银。
前因便是如此,不再多叙。
元恪走出库舍,先斥今晚当值的最高官员秘书郎中:“秘书省旧典篇目虽多,始末残缺者也多,重复的经义多年积累,详细的注疏不曾述立。长此以往,精校工作难上加难!”
继而,帝下诏令:“告知卢渊,拟奏请,在京城儒生中征召校书郎十员,先修补训诂学术,再修《礼经》。”
“尉窈,免校书郎职,升秘书舍人。”
“崔鸿,领校书郎职,掌检视《方言》注疏。”
一片领旨谢恩声里,皇帝去另片库舍区看河东世族的献书。尉窈在几位官长的示意和催促下,跟在阿母后头伴驾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