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作者:
汀柏荣荣 更新:2025-09-27 09:55 字数:3769
军功封爵制度已经在大周的军队里扎根,这种制度在战乱时的优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大周军队,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仪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战争体系,沈知微已经不用为这个体系操心太多。
她与其操心眼下的军队,不如操心一下,等天下无战后,这套体系要怎么维持。
在和平年代,军功是很难立的,一旦军功得来不易,就容易被高层垄断,甚至出现上升渠道被封锁的事情,就好像如今教育体系也已经成熟,可以开始给沈知微培养人才了,但官位是有限的,人的使用年限很长,而教育体系一旦开始运转,每一年都会给沈知微培养大量的人才。
这些人才到后期,往哪儿安排?
沈知微是真没想到,她还在这儿吃人手不足的苦,就得开始思考如何去解决人才过剩的问题了。
算了算了,等以后再想,全都交给以后的她去头疼吧。
想不到办法,沈知微果断摆烂,边关的战争开启后,景昌内部反倒安稳了,大家都关注着战争结果,没人折腾,这就叫内部矛盾转为外部矛盾。
之前反腐留下来的一些后遗症,似乎彻底过去了。
沈知微每天上朝看着那些兢兢业业干活的朝臣,心里都在算,算倒计时。
看看这些朝臣什么时候又开始放飞自我,完全忘记反腐时期的事情。
人的记忆很短暂,比金鱼长点儿但长的有限,所以要反复敲打,反复提及同一件事,让这些人能一直记着,这就跟以前上学时一样,要没事儿翻出以前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嘛。
在外头大战的时候,一些好消息从外头陆陆续续传入景昌,比如在西北的棉花种得很不错,今年有望给部分军队供上棉衣,还能有多余的送入景昌,景昌的高官显贵们肯定都能有。
忘了谁也不能忘了贵族们,大王更是不能忘,而且因为这一批棉花稀少,所以棉衣棉被的价格十分高昂,普通百姓想要用,估计还得再等上几年,到时候棉花的价格也能被打下去。
正好还能趁这一波,给西北的种植基地赚钱,钱到位了,才能雇佣更多人,种更多的地。
造船厂也有好消息,现在造船厂造出来的船是越来越大了,黄鱼说,她已经达到了瓶颈,即在没有内燃机的情况下,纯靠风力人力航行的船只的极限。
所以接下来想要造更大的船,就得让百工坊把蒸汽机给造出来。
沈知微相信她手底下的匠人们非常牛,但她觉得蒸汽机还是有点儿难度太大了,大周原本可是没有一点儿科学基础的,一下子跨步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跟让人原地起飞,直接飞往月球有什么不同?
所以沈知微吩咐黄鱼可以暂时不去想如何造更大的船了,可以去精进一些小地方,比如想办法在船上加装大型武器,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船成本等等。
在沈知微底下的人努力攀登科技树的时候,安国开始求援了。
就好像之前的北国,实在扛不住景昌的毒打,必须向周围的国家求援。
现在的局势比之前北国还在时可严峻多了,安国的求援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其余诸侯国,有点儿不敢掺和。
第90章 投降?不是不接受,是要……
不是他们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 是他们觉得,自己去支援,也打不过景昌。
既然注定要失败,安国肯定保不住, 费那功夫干什么?不如积蓄力量, 等之后景昌打到自己头上的时候, 还能挣扎一下。
只是这种完全不救安国的行为,本质上也是在给自己挖坑, 没了安国做屏障, 他们随时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安国。
就好像当年北国没有被救下来, 现在安国就成了景昌进攻的对象了。
诸侯王们也不傻, 他们当然都知道这个道理,不然当年他们不会去救北国,可问题就是在这儿, 北国他们没救下来,如今换成安国,他们就能救下来了?
他们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而景昌越来越强大, 当一方过于强大的时候, 等待他们的就是彻底的失败。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安国的求援信发出去一圈, 最后真的来的只有那几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且还都只是表面功夫, 精锐军队是没有派出了半个, 全都是不知道搁哪儿抓来的兵卒,瘦小干巴的像猴子,上战场后连当先锋军的资格都没有,估计跑都跑不起来。
这让安王十分愤怒, 觉得自己被耍了。
要不是现在在打景昌,安王都想转头去打那几个诸侯国了,这简直就是耻辱!
安王心里将那些诸侯王恨上了,如果他真的能躲过景昌这次的冲锋,或许沈知微就能看见狗咬狗一嘴毛的场景,但这只是如果,沈知微并不想让这种如果发生。
安国的领土被一寸寸啃下,比起北国,安国甚至更好打一点儿,因为安国国内并无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可守,唯一的天险就是一条横亘南北,贯穿安国的大河——安河。
像是这样宽的河,在其他诸侯国看来,渡河的方法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进入夏季后,安国这条河常常会水位上涨,水流很湍急,想要以船渡河也很难。
每年到了夏季雨水最丰沛的那个月,安国境内这条河就无法通过,好在这条河有的河段比较窄,有大桥能够通过,不然这一个月就得彻底隔开两端。
现在为了能够有效阻挠景昌的兵,安国将桥给拆了。
原本好不容易建成的大桥,说砸就砸断了,以后想要修上,不知还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但之后的损耗比起被景昌直接灭国的威胁,要小的多。
安王觉得安国能撑得住,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毁了那座桥,借助接下来要到来的涨水期,人造天险,阻挠景昌大军南下。
他想得挺好,这个办法也确实很不错,一旦战争再拖上一个月,指不定会出现什么变故,而且景昌是远征,粮草每日损耗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景昌不一定耗得起。
可惜这个办法出现的太晚了。
要是之前造船厂没有造出巨大的船只,或是船只数量稀少的时候,这个办法还有用,现在造船厂过不了一段时间就能造出一艘大船,商司需要的船只有限,现在都想着要不要往外探索,搜寻新的海上航路了。
如果水军能消耗一些船,那真是太好了。
于是,造船厂开始建造分厂,军队的后勤部队直接开始运送船只的半成品材料前往前线,原本真的要耗上一个月,现在不过半月余,水军就能下水了。
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国在基建上的能力就是这么恐怖,哪怕是在古代,初具大一统国家气魄的景昌,也拥有了令世人瞠目结舌的速度。
这期间,安国一直没有停下过小动作,他们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不管景昌想要干什么,他们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阻止。
只是无奈实力有限,阻止的很困难,努力半天,结果一看,压根没有拖延几天。
也是在这个时候,安王终于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景昌的强大,已经凌驾于众诸侯国之上了。
如果沈知微是一个暴戾的君主,如果她治下的子民活的生不如死,那么诸侯国还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她的可能,可她不光不暴戾,她还是一个堪称英明的君主。
在她治下,子民们安居乐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臣工也是一心为国,经过沈知微几次梳理后,一个作妖的都没有了,北王时期还能挑拨一二,到了安王时期,安王就是捧着一大堆金银珠宝,也买不通一个高级官员。
高级官员又不是傻子,反腐和叛国罪里那些落马的同僚是什么下场,高级官员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金银珠宝确实令人心动,可心动也得有命才能花。
安国如果能在景昌的大军下多坚持一阵子,或是能打得有来有回,那些高级官员也不是不能两头下注,为以后铺路,关键是安国压根没法反抗景昌,被景昌全程压着打,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眼见安国这艘大船就要沉了,还跟安王搅和到一起,那是纯粹的傻,高级官员里没有一个是傻子。
所以,安王不管如何努力,也没法复刻当时北王的行动,给景昌制造一些混乱了。
他想传播点儿谣言都做不到,景昌的口舌被报纸控制,妫央这个玩舆论战的也坐镇景昌,谣言刚传出去,还没传开就被扼杀了,要是不跑快点儿,散播谣言的安国探子就跟着一起死了。
安王不是没有努力过,也不是没有挣扎过,不是安国弱小,实际上现在的安国比之前的北国还要强一点儿,底蕴也更深厚,无奈现在的景昌,全面开始加速发展,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整体国力,都已经跃升到了上一层。
说句不好听的,景昌打诸侯国,那不叫打仗,叫降维打击。
钢铁铸成的刀剑与盔甲,更加精细的攻城军械,马有了马蹄铁,骑兵拥有了马镫,安国在弯刀和铁骑之下,脆弱的像是一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