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女侯 第140节
作者:峨眉山猴子03      更新:2025-10-13 10:16      字数:4076
  哦,有多特立独行?再奇特,还能特立独行得过东方朔?
  “他请求仍穿日常衣冠面对。”
  这倒不是什么很有难度的请求,许多清贫有才之士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独特,都会穿粗布或羊毡等衣服来面君,例如那位提出和亲政策的刘敬,他第一次见刘邦时就是衣其羊裘。
  所以刘彻没有拒绝那人的请求,而是将他招至自己面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并非是一位清贫隐士,而是一位为人魁梧伟岸,容貌甚壮的大美男。
  这人不仅长得美,衣着更是华丽。
  他身穿轻纱与细葛制成的禅衣,曲裾连衣裙后面垂着交叠的宽带,翩跹欲飞,丝帽上鸟羽做缨,走动时摇冠飞缨,暖风吹过,吹起满树繁花,落在他身上,画面极美,赏心悦目。
  “臣江齐,参见陛下,陛下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江齐这个名字很冷门,但他之后会改成一个很著名的名字。
  不是万人迷,而是亿人雷。
  此名为—江充。
  第108章 江充败
  江充,历史上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
  闻棠心中闪过一丝厌恶,但面上却没有显出任何情绪,而是和其他大臣一样反应。
  面对美男/女,刘彻总会多出三分好感,更何况江充还是一位仪表不凡的氛围感美男,见到人后,当即感叹:“燕赵果多奇士!”
  他提问江充政事,然后发现,这不仅是一个漂亮花瓶,肚子里居然真有水平,全都能对答如流,惊喜之余,刘彻又问他对于安抚两越西南夷土著有何看法。
  江充依旧侃侃而谈:“招以威信,施以仁德,修桥通障储存粮谷……”
  哎呀呀,刘彻对江充简直满意的不得了,他可太喜欢这个茂才了。
  刘彻表达喜欢的方法是喜欢谁给谁封官,或者给他家属封官,不过江充若直接从一介白衣突然一跃成为朝中官吏,肯定会有许多官员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贴心的猪猪先给江充安排了个活,把他丢到闻棠这里,寻个机会让他作为使者去各个郡县巡视一圈,立了功后再升职加薪。
  闻棠:不收有害垃圾的呀!
  算了,还是收吧,免得让他去祸祸别人。
  谁让我闻棠天生善良呢。
  闻棠冲他和蔼地笑着,看起来像是一位很喜欢这位后辈的上司或前辈,实际心中已经悄悄定好铲除计划。
  毕竟做事就要早做打算,不让祸害蔓延滋生开来,否则就很难对付了。野草蔓延尚且很难对付,何况社鼠呢?
  其实江充刚听到这个命令时也有点发懵。
  历史上他策问后直接作为使者出使匈奴,去国外镀了一层金,回来直升绣衣使者,但这次不一样,没有匈奴这个老对手,就没人给他刷功绩了。
  江充:……?
  这对吗?这不对吧。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足够直升侍中,闻桑霍他们三当初不就是直升侍中的吗?为什么自己要去大行官署中刷资历啊?
  闻棠:那是因为桑弘羊是刘彻伴读,霍去病是刘彻从小看着长大的,而我……我来长安之前其实已经立了三件功,只是你记性不好忘了而已。
  其实刘彻对他挺好的了,把他放自己心腹闻卿这里,而且还计划镀金几天,就给他调到未央宫。
  身边众人恭喜陛下再添一茂才,恭喜闻棠喜得一手下,虽然不知大家是真心、是假意、是看戏、还是阴阳怪气,反正她都照单全收。
  得到茂才后,刘彻也不闲与仙人扫落花了,浑身力气充沛,又去长杨宫打猎去了,作为刘彻的新宠,江充跟着一起。
  刘彻为什么这么有精力,闻棠勒马,心中感叹,她听到自己身后传来马蹄声,但却没有在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伸手拂去肩上草叶。
  两只手猝不及防间搭在一起。
  闻棠回头,入目所见,是一张熟悉的脸。
  霍去病想帮她拂去肩上草叶,没想到闻棠同样此时伸手,于是二人手指叠在一起,空气呆滞数秒,都以为对面会先松开。
  但其实谁也没松开。
  闻棠翻转手掌,正打算反守为攻,结果刚好看到刘彻的队伍往这边跑来,于是连忙松手。
  “抱歉,我看到你肩上有落下的草叶,想帮你扫下去……”
  话刚说到一半,t就听到远方传来声音:“你们两个不要偷懒,否则今晚可没有炙肉吃了。”
  “来了,陛下。”闻棠轻夹马腹,朝刘彻方向走去,霍去病也一起跟了过去。
  看到二人同框的霍光: ̄︶ ̄
  ……
  江充是个擅长讨好领导的人,且讨好领导的同时还得罪了许多人,因为他知道大汉最尊贵的人只有一个,所以其他人,即使高贵如公主,都是他证明自己铁面无品质的工具。
  因为蝴蝶效应,他听说从明年开始就要实行科举制了,赶忙来长安找陛下自荐。
  不过他现在还有一个直属领导,讨好闻棠也是顺手的事,正要有一个出使赵国的使者名额,他可以借此机会去赵国主动揭发赵太子的恶行,这样既能立功,还可以给皇帝留下一个自己大公无私,不徇私枉法的好印象。
  毕竟她女弟刚刚嫁给赵太子。
  然而,他还没揭发别人,倒是有人主动来揭发他了。
  有人千里迢迢来长安廷尉府上书告状,说陛下新臣江充家人好友依仗他的权势,兼并土地,欺压百姓。
  此时的江充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势力尚未长成,心思不似后世那般缜密,没有三令五申告诫自己的家人不要闹太大(其实历史上他家人全嘎了),因此很轻松就被人告发到了长安。
  历史上江充被封为水衡都尉后,他的宗族和好友就多得其力,如今官位再小,也是陛下钦点的,亲友们从中捞取些好处不过分吧?
  江充被这件事闹得焦头烂额。正在思考是舍弃亲人换取名声,还是从中操作一番,保住家人性命时,又有一名名为公孙卿的方士上书。
  他说在江充进入长安后,赵国有蛇从城外进入城内,在孝文皇帝庙下与城内的蛇相互缠斗,最终城内的许多蛇全都死了,这么诡异的事情,定是大凶之兆,日久之后,江充此人,必生大祸啊!
  为什么江充会和公孙卿有仇?
  因为公孙卿在缑氏装神弄鬼,做了个假神迹,准备忽悠刘彻,没想到闻棠把江充给派到缑氏出差了,按照他对待朝中官员铁面无私的人设,上任两个月,得罪了不少人,公孙卿觉得江充若真到了缑氏,自己早晚得露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先把他干掉。
  直到现在,刘彻还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毕竟这是江充家人干的错事,和他无关,而且他的确有才华……
  这时,最后一波助攻出场了。
  使者去赵国转了一圈,发现老江家那点破事居然是最小的事。
  赵王刘彭祖(刘彻之兄)派手下到各个郡县当商人进行垄断经营,不算不要紧,这一算……居然比国家的租税还要多诶。
  和儿子一比,爹还算正常,因为赵太子丹不仅和自己妹妹□□,还偷盗抢劫杀人、简直五毒俱全。
  这事使者一查就能查出,而江充身为太子丹的小舅子,居然不告发,这证明什么,证明之前那些美好的品质都是演出来的。
  其实刘彻真误会江充了,他不是不想告发,而是想寻个最佳时机立大功。
  结果现在,大功没立,却蹲了大牢,虽然他明面上没犯错,但暗中却得罪不少人。
  “唉!”闻棠抿了口茶,这是荼陵今年的新茶,味道格外浓郁,特别提神醒脑,“少了个人,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等我什么时候再找陛下挖掘过来个人才。”
  众人:不麻烦,不麻烦,反正我们也没人喜欢他。
  相对来讲,廷尉那边才算麻烦呢,拔出萝卜带出泥,得审这么大一个案子。
  真相就是这样,人是廷尉审的,火是公孙卿加的,错是赵王父子犯的,她只是一个失去月抛下属的路人上司啊。
  此之谓借力打力,斗转星移。
  刘彻没了自己新得的人才,偏赶上封禅之事也不顺利。
  那些儒生们研究了将近半年的封禅流程,九十多岁的丁公最终得出结论:“封禅,就是何当不死的意思,当年秦始皇就没有这种造化,所以刚走到半山腰时便下了暴风雨,这证明他没有封禅的能力。陛下若一定想要去泰山封禅,只需在登山时没有遇到风雨,就能登顶。”
  中译中:当年秦始皇封禅时候遇到暴雨,所以他不配封禅,如果陛下您在大晴天时上山,那就可以封禅。
  能看出来,儒家是真恨秦始皇,能说出这样左右脑互搏的话。
  如果秦始皇没登顶封禅,那泰山上的功绩石碑是三体人帮他刻的?
  虽然现在骂秦是政治正确,但要从秦的暴政,秦的严苛刑法之类的方向骂,也不能从这么离谱的方向骂啊。
  半年过去了,一个封禅的流程都没有草拟出来。
  这时,一位叫做兒宽的左内史劝说道:“封禅仪式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不是群臣所能拟就得,只有天子才能掌握中正之极,兼总条贯,发出金玉般震动的声音,所以陛下不如亲自草拟封禅的流程,以顺应天庆,作为万世遵循的法则。”
  这就叫语言的艺术!
  刘彻听了后,心情稍好一些。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古籍,拿起纸笔,嗖嗖嗖画了一整套封禅用的祭器。
  “闻卿,朕亲手所画之祭器,汝以为如何?
  闻棠感觉刘彻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好!陛下画功栩栩如生,又如此精通上古典籍,这样精致美丽的祭器,一定能召来仙人!”
  闻棠用亲身经历证明,星星眼也是能演出来的。
  刘彻又把自己画的祭器图案拿给卫青看,收获闻棠同款赞美+1。
  拿给霍去病看,收获闻棠同款赞美+2。
  ……
  拿给桑弘羊看……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给桑弘羊一个商人看儒家祭礼,但他情绪价值给得特别足。
  好了,就这样定了,于是刘彻便将图纸拿到上林三官,让里面的匠人铸造祭器,自己则是再趁着处理公务之余,把封禅流程想出来。
  从实际操作来看,刘彻一个人就能完成封禅所有细节,但他偏偏要讲理论。
  诸位儒生:……
  陛下,您是不是忘了问我们,我们才是专业的啊!
  刘彻:哦,对,差点把你们给忘了,半年时间什么活都没干,天天在廊下看蚂蚁打架吗?!
  刘彻将负责这件事的儒生免官,其他所有儒生也都被暂时停职。
  然后继续设计自己的封禅仪式,半月后,前线传来喜报,汉军大捷,平定朝鲜。
  程不识打仗虽不搞奇兵那一套,但却很稳,能保证胜利,他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贪功冒进,反而是一步步按照计划,等海陆两军汇合后,前后夹击共同竭力攻向朝鲜。
  在巨大的实力压制面前,朝鲜兵败如山倒,眼看都城王险即将被攻破,城里几位丞相将军等官员心急如焚,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商量出一个天才想法。
  他们派人杀了朝鲜王,开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