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困在方块之中 第819节
作者:狂喜      更新:2025-10-13 10:43      字数:3850
  石头还是那块石头,只是那孤独的路走得更加艰难了。
  石头没有痛觉,不会感受到大自然的敲打,风吹雨淋、水淹土掩,对它们来说只是“当前所处的状态不同”而已,不过都是那无尽岩石循环中的一步罢了。
  身处这孤独而永恒的循环中,麻木便成了它们唯一的选择,让时间在身旁流逝,让灵魂在长河中沉睡。
  石头,是僵硬的。
  在万物不断变迁之时,它们变得越来越缓慢,最后停滞在了原地。
  当周围的一切都变成“尺度”,麻木成为对待这个世界的唯一手段之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意义了。
  循环仍在继续,但这也与它们无关了,它们僵硬地待在同一个地方,或僵硬地被自然推到别处,任由着世界对它们进行改造,变成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构造、不同的重量、不同的组成……
  它们本身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本就是孤立的,所以外在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这些孤魂就这样飘荡在世间,彻底结成了硬块。
  可这样的孤独,这样的麻木,这样的僵硬,终究不是永远的,有些东西会打破它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这些东西,叫作生命。
  生命本来是和石头们一样的东西。
  孤独、麻木、僵硬……
  在原始海洋中游荡,以各种各样的结构毫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时而破碎、时而重聚,在一个孤独的循环中旋转。
  但这种被叫作“生命”的东西,好像在这孤独的循环中找到了出路,它们用那些杂糅的元素构成了“有机物”,开始构建出逃离循环的基本结构。
  生命开始变得不再孤独,它们有了“种族”,有了被定义的“分类”,有了团结在一起的理由。
  开始变得不再麻木,它们找到了感知外界的方法,看到了第一束光,听到了第一声响,闻到了第一道气味……那新生的感知在有机物构造的结构中流淌,它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麻木的敏感,逐渐让世界进入了它们的灵魂之中。
  开始变得不再僵硬,麻木的解除让它们变得极其敏感,也极其脆弱,但这样的脆弱却让它们“柔软”了起来,它们在承受着世界对它们的伤害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自然的轻抚。
  因为不再麻木,不再僵硬,它们更加不孤独了……
  这些名叫“生命”的东西,以更加敏感及脆弱的代价,让自身跳出了孤立的循环,它们让自己变得弱小,变得无法与时间抗衡,宁愿在世间长河中只取一瓢,就为了能将那无意义的“尺度”变成可以看见的美景。
  它们变得必须“每时每刻都在摄取食物”,变成了物质与能源的奴隶,与曾经无所谓的时间赛跑了起来,它们也因此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
  当食物变得重要,食物就变成了存在的意义。
  当繁衍变得重要,繁衍就变成了存在的意义。
  当存在变得重要,存在就变成了存在的意义。
  没有意义,就创造意义。
  它们所支付的代价,竟然最后成为了它们所追求的东西?
  从永恒向短暂的“退步”,居然就是循环的出路?
  放弃才是正解?
  放弃永恒,得到刹那。
  放弃坚硬,得到柔软。
  放弃独立,得到融合。
  放弃坚持,得到平息。
  ……
  “如果生命没有作出改变,它们也会像我们一样,继续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沉沦,继续在孤独的循环中打转,但是它们改变了……”
  “它们放弃了好多,那些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的东西,它们支付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变成了无比弱小的样子,也因此获得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好像从未想过,拥有就代表了无法去追求……拥有永恒就无法追求永恒,拥有坚硬就无法追求坚硬,拥有独立就无法追求独立,拥有得太多,反而会失去目的。”
  “可我们应该像它们一样,放弃这些吗?”
  “把一切都丢了,再找回来……这有什么意义呢?”
  “不明白……”
  第1116章 拙劣的模仿
  石头们不理解的事情有很多,麻木不仁的它们也不会对这些被称作“生命”的东西产生任何的情绪,只是在时间的尺度上静静地旁观着。
  可亿万个孤寂的游魂,总归会有这么几个开窍……
  在数亿年的变迁中,有几颗石头偶然之间“苏醒”了,它们瞥见了生命的神奇,当沙漠中的飞虫停留在石壁上、浑身鳞甲的蜥蜴钻过石洞,这些石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细腻与柔软。
  这些弱小而脆弱的生命短暂地让它们的时间停滞了,不知为何,它们竟对这些放弃一切的家伙产生了羡慕。
  “我们能不能也像它们一样?”
  石头并不理解生命是怎么做到的,只能采取最简单的办法——模仿。
  刚开始,它们学着生命复制、生长,让自己的体型变得越来越大,它们并不愿意放弃那些它们本就拥有的东西,只是在岩石循环的作用下不断“**”。
  它们由几块变成了很多块,占据了沙漠中的一个区域,紧接着,又向天空中长去,让自己像那些生命一样长得越来越高。
  可这似乎没有什么用。
  石头们本来就很“多”、很“大”,这种无意义的生长,是它们本来就能做到的东西,除了造就一些从未有过的冲天石林奇观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阳光洒在石林上,沙漠中的风穿过石柱,在花了数百万年后,这些麻木的石头终于幡然醒悟,它们的模仿方向好像错了。
  生命的“壮大”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刻的内核其实在那脆弱的肉体中。
  于是,石头们又开始模仿那些生命的躯体。
  生命长成什么样子,它们就变成什么样子。
  在长久的岩石循环中,石头们早就被自然塑造成了各种形态,它们只需要略微把这段被塑造的记忆调用出来,然后加以修缮,就能变成“清晰的模样”。
  昆虫、蜥蜴、蛇、飞鸟、走兽……
  它们开始对自身精雕细琢,尽力地模仿着生命的样貌。
  雕刻师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与经验,而石头们最不缺的就是时间,细节不对,就不断地完善,雕坏了,就换一块石头雕,在无数次“训练”下,这些石头成了最顶级的雕刻师,它们可以任意地改变自身的形状,可以让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做到与真实生命毫无差别。
  可即使做到这样,还是差了一点东西。
  石头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差了什么,仍在不断地根据生命的变化而修改着自己的雕刻,直到生命到达终结,那修改了无数次的雕塑也变成碎末。
  它们终于明白了,生命是流动的……
  从一个生命诞生之初开始,它就是柔软的,可变的,就像是天上的云彩一样,那所谓“由小到大”的生长变化也只是生命流动中的一部分表象。
  这种动态的变化是石雕永远也无法比拟的,即便它们雕得再快,将每一个元素的接纳与逃逸都雕得清清楚楚,将每一次受力都模拟得分毫不差,也不能代替这种动态的变化。
  当生命处于运动状态时,它们可以用高速的雕刻来复现这种运动,可它们终究只是石头,坚硬是它们的本质,必然无法像柔软的生命那样自由地活动。
  即使做到极致,也只能缓慢颤动,但它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慢慢地将生命的历程完整度过。
  可它们做得再好,也只是对于生命表象的拙劣模仿,即使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灭亡的全部过程都用雕刻所复刻完全,那也只是“一块形状不断变化的石头”,撇去那相似的外观之外,它们与生命完全扯不上任何关系。
  “我们已经与生命达成了一致,为什么还是无法逃脱宿命呢?难道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吗?”
  必须放弃永恒?放弃坚硬?
  必须支付代价,才能像那些生命一样自由?
  必须让自己拥有死亡,才能真正地活着?
  ……
  石头是没有情绪,也没有思想的,它们的麻木与僵硬从未发生过根本的改变,可在数亿年的变迁中,时间会将一切都给记录下来。
  它们的“想法”凝聚在了雕刻的纹路中,就像是看到雕刻会联想到雕刻师的意图一样,当莫灵与路由其看到这些石头之后,第一时间就领会到了那种极致的“渴望”。
  这种共鸣超越了事物的隔阂,以一种难以理解的形式传达到了他们的心中。
  明明这些石头连生命都不是,但却能感受到它们的“所思所想”,它们的经历就像是那风化的岩柱,不断地对周围的一切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莫灵与路由其两人都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没想到,这些石头变成他们的样子,只是为了模仿。
  只因为他们是生命,所以就要变成他们的样子。
  尽管这些石头“什么都不知道”,对于生命的理解也停留在一个非常低下的水平,但它们仍然坚持着做这件事情。
  它们似乎并不像正常生命一样,懂得放弃,因为它们只是“石头”。
  感受着这种情绪的流淌,两人心中除了震撼,只能感到窒息。
  石头不会感到绝望,但他们是人类,他们会。
  这漫长的岁月里,就因为一个“渴望活着”的意图,做了无数的努力,结果现在也只能缓慢地挪动。
  这些石头将自己雕刻成了生命的样子,却始终成为不了生命,而是继续在这麻木而僵硬的状态中挣扎。
  日升日落,石林里的生物来来往往,它们仍在做着这毫无进展的事情,时间在石头的纹路里刻下记忆,孤独者仍然孤独,现状依旧未变。
  莫灵捂住了自己的胸口,深吸了一口气……
  他居然与一堆石头共情了。
  照理来说,他不该用人类的角度去揣摩这些毫无生命的石头,石头不会绝望,不会窒息,更不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但莫灵就是能感到这份情绪。
  在不该“代入”的时候,他却“代入”了,因为他看得清清楚楚,那镌刻在石头纹路上的记忆骗不了人。
  就像是看着一位躺在床上的植物人,明知那植物人没有意识,不会感觉到痛苦,但就是为其难过,为其惋惜。
  “要是它们能脱离这种现状,该多好?”
  第1117章 对于生命的见解
  “莫灵,你不会是想要帮它们吧?”
  路由其一下就猜出了莫灵的想法。
  被戳中心事的莫灵脸一红,本想否定,但想了想,还是缓缓点了点头。
  他知道自己瞒不了对方……
  路由其长长地叹了口气:“你帮不了它们。”
  这些石头在寻找“生命”的道路上走了这么久,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活着的方法,莫灵即使有心帮忙,也帮不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