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作者:
大熹呱 更新:2025-10-13 12:20 字数:3596
她自己不识字,思来想去,便腆着脸去求黛玉教导她的两个女儿。不指望做个出口成章的才女,只求别再这般小家子气,见了人大气都不敢出,说话像蚊子哼哼似的。
黛玉看到那两个小姑娘低头躲在母亲身后,神情怯懦,只敢用余光偷偷打量自己,心中酸涩不已,当即应允下来。
街坊们见黛玉如此善良,纷纷动了心思,也想将自家孩子送去跟黛玉学几个字。
几户人家商量后,李家家境最为宽裕,便将街尾的一座空院子收拾出来作为临时学堂。
剩下的人家合力凑了十两银子,当作束脩,钱不多算是份心意,诚心邀请黛玉来教导这条街的孩子。
如今,黛玉的教书事业可谓是红红火火。每天一早去绣庄里盘点生意,顺便教绣庄的姑娘们认字,下午去养生堂教孤女读书练武,之后再去给街坊的孩子们授课。
她自从练武后,身体早已好了许多,再加上如今生活充实,整个人容光焕发,气色极佳,连换季时的咳嗽也少了。
如今,黛玉在养生堂附近已小有名气,街坊们见了她都会恭敬地称一声林老师。
宝钗自去年春天与几位姐妹一同闯荡东北后,胆识大增,独自带着伙计往返关外多次,赚了不少钱。今天,她从关外回来,带着伙计们把货物卸到商铺后,便回了家。
路过养生堂时,正巧碰上黛玉放学,准备去给街坊的孩子们上课。
宝钗从马车里探出身子,笑着说道:林老师,上车吧,我送你一段。她现在已不再称黛玉颦儿,而是改口叫她林老师。
二人数月未见。黛玉上了马车,细细打量了宝钗几眼,笑道:姐姐瘦了些,好在看着精神头不错。
宝钗本来脸型圆润,如今瘦了下来,脸颊多了几分棱角,整个人看起来多了些精干之气。
宝钗道:这一年总往关外跑,不瘦才怪。
黛玉担心宝钗的身体,劝道:赚钱哪有个头啊,姐姐还是在京城多歇一歇,别仗着自己身体好就这么折腾。
宝钗见黛玉关心自己,心中温暖,微笑道:我正有此意,接下来几个月都不打算出远门,留在京里好好休整。
黛玉见她肯听劝,暗自惊讶,不由问道:姐姐在京里有什么打算吗?
宝钗继续道:等入秋天凉后,我想回趟老家,把家中的藏书带回京城,建个藏书楼,给林老师教书用。
薛家虽是商人,但祖上曾是紫薇舍人,家中藏书极为丰富,不亚于官宦世家。宝钗自幼博览群书,许多书连林家都没有。黛玉听闻宝钗要建藏书楼,心中激动不已。
她喜出望外道:我进京时,把林家的藏书都带来了。姐姐这般大方,我怎好再敝帚自珍?回头我把林家的书也一并放进藏书楼,供人阅览。
话未多说,马车已经到了李家的小院。黛玉跳下马车,向宝钗挥手道:我先去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再与姐姐详谈。
王家的两个女孩,本叫大妞、二妞,入学后黛玉给她们取了个学名,老大叫乐施,老二叫乐助。王乐施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妹妹一起来上学。
黛玉看到王乐施站在门口,恭敬地等着自己,快步走上前,轻轻摸了摸她的头,柔声道:天热,以后别在外面等老师了,小心中暑。
王乐施跟随黛玉学习已有一年多,胆子大了许多,不再是那个一开口就脸红的小姑娘了。
她摇摇头,固执道:您教过我们,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注1)。再说,下午暑气已经散了,不是很热,我可以在这等老师。
乐施虽然还没正式学《礼记》,但班上学生的进度不同,黛玉给别的孩子讲解时,她听到了,便默默记在心中。
黛玉见她口齿伶俐,言语条理清晰,最重要的是,她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不由心中欣慰。
她微笑着鼓励道:你记性很好,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王乐施坚定地点点头,说道:我会的!我将来也要做老师,像林老师一样。
课后,黛玉回到家,见探春和湘云也在,微微一愣。两人上个月结伴闯荡江湖,本以为要一年半载才会回京,哪知不过一个月就回家了。
湘云当初打定主意,要再苦练几年才行走江路,但实在是技痒,便拉着探春提前开始了她的惩恶扬善之旅。
黛玉打趣道:今天是刮了什么风,一个个突然都回来了?
探春和湘云对视一眼,随后湘云开口道:林姐姐,我们打算去浙江投军。
探春和湘云刚进门,话还没说几句,黛玉就回来了。宝钗、迎春、香菱都还未听过这个消息,乍听湘云这么一说,顿时惊讶不已,瞪大眼睛,愣愣地看着二人。
黛玉心中一惊。虽然探春和湘云的武艺不弱于男子,若真的上阵杀敌,定能所向披靡,但卫朝从未有过女子参军,未免太异想天开了。
湘云看大家的神情,便猜到了她们心中所想,解释道:林姐姐,现在浙江已经有了娘子军了,我们打算加入她们。
探春和湘云在江湖行走,路过山东时遇到从浙江逃难此的百姓,听说了当地的情况。真真真国已劫掠沿海百年,当地百姓饱受其害,如今朝廷出兵,百姓们无不拥护。
沿海地区的男丁大多已被真真国屠戮殆尽,剩下的男人参了军,家中只剩老弱妇孺。一些真真国战败的散兵游勇趁机骚扰村庄,留守的妇女们组织起了一支军队,守卫自己的家园。
几人听了湘云的解释,这才明白过来,她们不是参加朝廷的正规军,而是加入村民自发组织的民兵。
探春道:荀灌年方十二便率领勇士突围,搬来救兵解宛城军民之围。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余年。梁红玉身先士卒,击鼓抗金。这些都是女子英豪,我和云妹妹也愿效仿。
宝钗等人见探春侃侃而谈,脸上满是向往之情,便知她与湘云已下定决心,今日不过是回来与姐妹们辞行。战场刀剑无眼,二人纵有绝世武功,此去也是吉凶难料。
黛玉心中想劝,却不知从何开口,沉默片刻,眼眶泛红,叹道:你们一定要保重。千言万语,到头来只化作这句保重。
湘云嘻嘻一笑,故作轻松道:林姐姐放心,我好歹是将门之后,还想着凭军功封侯,继承父亲的爵位呢。
探春亦是笑着附和道:贾家祖上受封荣国公,没准我还能重现祖上的荣光。
二人此言不过是玩笑话,为了让姐妹们安心罢了。自古虽有女子封侯,但只因身份尊贵而获封,从未有女子凭军功受爵。即便在正规军中,一战封侯的将士都是凤毛麟角,何况她俩。
宝钗明白二人的心思,心中隐隐酸楚。只是探春、湘云马上要去战场,落泪不祥,搞得好像二人要怎么着了似的。
她强忍心中伤感,勉强一笑,调侃道:那小女子先给未来的史侯爷、贾公爷见礼了。说着,还真站起身向她们行了一礼。
湘云见宝钗取笑自己,撒娇似的拉住宝钗的袖子,摇晃不停,不依不饶道:宝姐姐欺负我。
宝钗故作惊讶,笑道:刚才是谁放豪言壮语,要封侯拜将的?
湘云挺起胸膛,大声道:自然是我!话音刚落,又忽然有些失落,轻声叹道:可要是真的封侯了,那就不能行走江湖了。
众人看湘云为八字还没一撇的事情发愁,忍不住笑了出来。
香菱一向有几分呆气,此时一本正经地说道:云妹妹,我可以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
香菱这句话一出,几人愣住了。她素来老实文静,怎么忽然要去闯荡江湖了?见大家都齐齐望向自己,香菱便解释起了缘由。
去年黛玉她们去关外探望凤姐,京中只剩她和惜春。香菱经常去牟尼院探望惜春,一来二去,便认识了寄居寺中的妙玉。
妙玉的师父圆寂后,她一直想将师父的灵柩运回故乡,早日安葬。可师父遗言嘱咐她暂时不宜回乡,妙玉才一直留在京城。
二人熟悉后,经常在一起品茶作诗。妙玉见香菱才学不俗,身手也颇为敏捷,心中动了念头。回乡路上若有香菱作伴,即有人陪着说话,又不担心遇到危险,于是便请香菱护送她南下。
香菱本还有几分犹豫,但妙玉知她身世,劝道:你是南方人,随我回苏州,或许还能遇到亲人,一家团圆呢。
香菱听后,心里一动,才下定决心,准备与妙玉同往。
迎春奇道:你什么都不记得了,怎么找家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