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第630节
作者: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0      字数:3405
  这动作看得陈悦眼皮子直跳。
  特么的,我爸好歹是个省会城市的区领导啊!
  这一幕,却让段丽琴的嘴角带起了笑意。
  确实,不是18岁的少年了。
  或者说,这个少年,已经走在了成为大人物的道路上了。
  “坐在茶馆里喝茶打麻将,就是锦城的传统文化之一,锦城,就是一口火锅,这里面盛放着千年的老汤,多少外地人就想像黄喉毛肚土豆藕片跳到里面,成为一道火锅菜出来?
  整座大都市‘让人羡慕的爱吃爱玩’,这在全国是独一份的,锦城自带的闲散安逸气质,是跟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的竞争力。
  人和!人聚拢了来,这就是市场,有了市场,自然会有产业。”
  陈向明闻言闭目思考了一会儿,手指有节奏的在膝盖上敲击着。
  卿云也没闲着,皱着眉头在旁边厘清着自己的思路。
  “怎么做?”
  陈向明的话,让旁边的段丽琴都乐了。
  一个老城建,问一个小年轻怎么做?
  她认为卿云独树一帜的看法已经很是难得了,但要怎么做,恐怕不是一个18岁少年能回答的。
  可出乎她意料的是,那边的卿云却像是胸有成竹一般开了口。
  这让她对卿云的评价,不自觉的调低了三分。
  确实还是一个少年,爱夸夸其谈。
  但卿云开口的第一句话,让她和陈向明都怀疑自己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悦悦,去旁边那个考试书店买一份历史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回来。”
  ……
  求月票~!推荐票~!
  第274章 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的城市崛起密码
  《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这玩意儿把陈悦雷得不轻。
  看了他一眼,再三确认卿云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支开自己的借口后,陈悦带着狐疑的表情一溜烟儿跑进了书店。
  出了南区宿舍,就是復旦大学的教师生活区,教师也有子女,自然这些东西不会少的。
  陈向明笑了,“我听悦悦说过,你是一个天生的演讲家,我之前还不信,觉得她是在吹捧你。
  不过,现在看来,你这招‘借物喻事’确实用得很纯熟,至少现在勾起了我的好奇。”
  卿云摇了摇头,“这不是借物喻事,而是陈叔你想要的答案就在里面。”
  陈向明哈哈大笑了起来,“好好好,我今天倒要看看你是怎么忽悠我的。”
  他不傻,眼前这个少年,显然是看到了一些机会,想要参与到锦城未来的规划发展之中。
  而自己,虽然已经不在城建规划局的位置上了,但长期的主政城建,让他说话的份量还是挺足的。
  闲谈之中说服自己,或者说想要自己这个老城建帮他参详他的观点,是最安全谨慎的方式。
  难怪可以在这么小的年纪,便创下这么大一个家业来。
  不过,作为男朋友,或者丈夫,这种稳如老狗的性格,是不是又太无趣了些?
  这双重标准的审视,卿云是不知道的,他叹了口气,“陈叔,这怎么是忽悠捏?
  锦城再度崛起的答案,真的就在里面,或者说就在我们熟悉却总是遗忘的历史之中。”
  顶着陈向明戏谑的眼神,他也是笑了笑,“在整个华国的城市发展历史上,锦城一直是一个传奇的存在。
  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那儿年生,锦城刚开始建都,与长安、开封相比,地理上‘偏安一方、绝于中原’,交通上‘蜀道艰难、交通闭塞’,土著人民又‘安逸悠闲,贪图享乐’,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似乎非常不容乐观。
  陈叔,你看看,和今天面临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陈向明不自觉的点了点头,“你要这么对比,确实没多少区别。”
  “所以,锦城以东的那帮中原人,也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的那群人,他们一致认为:锦城,最多不过是一座十八线的阴雨小城。
  其实,现在依然如此,现在的外省人,特别是北方,提到锦城,依然是这个印象。
  不过,在当年,锦城的发展,让他们的脸都被打肿了。
  史书记载:锦城,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这种建城速度,大概是罗马的10倍。
  而秦国统一六国后,锦城的发展更是一骑绝尘。
  陈叔,你说,当年锦城的先民们靠的是什么?”
  “人和?”陈向明皱起眉头不确定的问着。
  他觉得卿云有点欺负人了。
  他是理科生,他全家都是理科生,而历史这种东西,大家不都是应付了事的吗?
  你这么炫历史,就有点过分了。
  而且,这小子啥时候对历史这么了解的?
  难道说学神到了最后,都是文理兼修的?
  不过,好像也是。
  自家闺女那和这小子有着纠缠的辅导员苏采薇,她家那位刚去世的老爷子,除了是数学之王外,本身也是国学大家。
  此时的陈悦飞快的拿来了卿云要的卷子,顺势也就凑在一边。
  旁边的段丽琴撇了撇嘴,只好也跟着女儿走了过来。
  卿云起身让段阿姨坐下,段丽琴也没有推辞什么,安稳的坐了下来后却瞥了一眼身边的女儿。
  卿云蹲在地上笑笑后,随手翻开找了两页,指着一段材料让陈向明看。
  在陈向明阅读材料的时候,卿云缓缓说着,“在历史上,锦城最初不过是一座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的小城。
  但是,它却在秦代,取得‘天府之国’的名号;在汉代,跻身‘全国前五’;在唐宋,拿到‘扬一宜二’的城市排名。
  这座城市的千年进击、突破限制、逆天改命,繁荣美好能绵延千年,它靠的是什么?
  一切,都源于历史上,那一波波,令人窒息的神操作。”
  “神操作?”正在读材料的陈向明,抬起头来不自觉的复述了一遍。
  虽然他是理科生,但这材料里面讲的古,他还是谙熟于胸的。
  毕竟,他一家三代都是老锦城人,而作为一个城建人,地方志什么的,就算再没兴趣,听多了也记住了。
  刚刚他看材料看了这么久,就是想看看这小子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卿云的话,却让他越来越迷糊了起来。
  倒不是那些听起来新鲜的词汇,而是……
  学神和普通人看书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这材料里面有个屁的神操作啊!
  无非便是‘李冰治水成就天府之国’十个字能说清楚的事情,文言文材料却花了几百个字,这显然是在为难考生。
  这卷子,考的,到底是历史,还是古文?
  而面前这小混蛋,是不是想先用古文把他绕晕,然后再说他的私货?
  卿云却点了点头,“这样的神操作,锦城历史上发生了六次。”
  指着材料,他侃侃而言,“第一次,战国初期,岷江的洪水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动不动就把锦城淹个遍,锦城人如果不想被淹,得准备个游泳圈……”
  这样的话语,让一边的陈悦听的好笑,这老幺也太能搞了,还游泳圈?
  段丽琴和陈向明则神色严肃了起来。
  他们很清楚,能将一个知识能用自己的话加以阐述,而不是机械的背诵书本,这本身证明了他在这个知识点上有着深刻的造诣。
  这小子……
  商贾,贱业,但商贾有了文化……
  两口子对视了一眼,而后开始认真的听着卿云的说辞。
  不过陈向明的心里,却有些好笑起来。
  也许,这小子也只是在外面才是稳如老狗,该活泼的时候也会活泼。
  倒也是,如果真是死木头的模样,自己那闺女也应该不会喜欢的。
  “不过那时大概是没有游泳圈的,于是,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站了出来,开山凿石,分流岷江,修筑都江堰,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一样,守护锦城人民。
  此后,成都平原洪灾不再、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嗖嗖嗖往上涨,便是这段材料里说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陈叔、段阿姨,这里需要敲下黑板了,锦城的“天府之国”的名号,不是自古以来的,而是在都江堰建成后,农业大爆发时期才有的。
  秦国能一气呵成统一六国,锦城作为超级粮仓功不可没。
  而这一段,诸葛亮执政前两年,与其说是当丞相,不如说是当了个农业局局长,他先是派重兵守护都江堰、后全国推广水利工具孔明车、发展特色农业蚕桑养殖,甚至动用建设兵团‘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发展农业。
  无论是材料一的李冰兴修水利,还是材料三的诸葛亮的休士劝农,当时智慧的锦城主政者们深知,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参与者。”
  说到这里,卿云定定的望着陈向明,缓缓的说道,
  “这第一波神操作,就是‘城乡建设,乡村振兴’。”
  卿云又翻到一页试卷,一边指着一段资料让陈向明观看,一边自己阐述着自己的论点。
  历史卷就这个德行,试题里面的大量史实材料可以用来丰富他的论点。
  特别是古代商业发展史,延续两千多年而从不间断的锦城历史就是大半的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