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2003 第960节
作者:
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3 字数:3520
更何况,单晶硅其工艺非常复杂,生长过程中的速度和维度必须稳定,因此单晶炉要有精密、稳定的上、下部分运行、转控制系统及温度自动调节系统……
其设备、能耗、人工、原料、辅料……加起来和只做到太阳能级多晶硅为止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这就导致了单晶硅在本世纪前十年的华国,压根儿就没人愿意去做。
单晶硅既然没人愿意去做,那作为它的前置产品电子级多晶硅,自然也就没人做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当年施正荣在光伏上的暴富神话,给整个产业甚至整个华国的工业升级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激励,但也阻碍了电子级多晶硅的发展。
以前的工业制造都是人工流水线安装制造及机床加工制造,真正的具有工业化制程概念由民企进入光伏产业开始的。
光伏让民企知道了净化车间、工艺冷却水、温区控制、材料加工、晶体排列等等专业人士才会使用考虑的术语,这个行业让我们从单纯的机械加工行业到半导体行业有了过渡板,也有了产业升级的新突破点,整个社会的企业家无不在深入学习这样的理念。
随着国外欧罗巴市场政策补助波动及货币利率差,产业具有投资盈利回报周期短、回报高的特点,当时几个人合资,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同时由于技术不透明及环保要求宽松等条件,于是光伏产业园暴增。
整个产业链上,涌入了太多的玩家。
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供大于求,多晶硅价格暴跌,价格从50万美元一吨到6万人民币一吨,这种惨烈的价格战让市场上没有一个赢家。
这进一步的挤占了后期单晶硅的生存空间。
第三,电子级不赚钱。
因为电子级硅材料其易脆性,其运费是相当高昂的,当年从峨眉半导体厂运输出去,全程都得使用轿车而非货车。
华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滞后,导致华国产的电子级多晶硅在国际巨头的价格战下,没有本土的销路,要想远销海外,在几乎等同于材料成本的价值运费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以上三个原因,归根到底的其实就是市场,就是没有本土半导体市场来支持上游原材料的生产。
但是,这三个问题的根源再上一步,却又回到了工艺上。
没有市场-工艺无法迭代-没有市场
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罗圈架。
能耗什么的都是扯蛋,是因为落后的工艺技术,导致华国的电子级多晶硅良品率太低,成本太高,对外无优势。
否则怎么会是华国的运出去要亏钱,外国的运进来却赚钱呢?
制备多晶硅主要工艺叫做改良西门子法,是国内外最普遍也是最成熟的方法,2020年全世界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制成多晶硅的数量占比高达97.8%
改良西门子法,自1955年发明以来,到卿云重生之时,已经有60多年历史,业内参与者不停的对西门子法进行技术优化和提升,一共经过了三次大版本十来次小版本的迭代。
很不幸的是,在世纪初,华国的改良西门子法,还处于第一代的优化阶段,根本无法和当时的国外先进产能的第二代相抗衡。
而这个时空很幸运的是,卿云,作为一个物化专业的水教授,掌握整个氯化工体系第三代改良西门子法。
没办法,相比其他人,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就在西蜀的乐山。
全世界多晶硅三大龙头,第一通威、第三东方厚朴就是西蜀的企业,而排名第二的协鑫一半的产能也在乐山。
因为乐山被称为华国硅业的黄埔军校,不仅有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积攒下来的硅业功底,还有全球最大的硅料储备,更有全华国最完备的化工体系,这里每年生产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多晶硅。
而前世,虽然卿云被秦天川赶到大学里,但是香火情还是有的,他要对硅产业进行研究,光是东方厚朴便随时供他予取予求。
本来秦天川这么做的目的,也不过是让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配得上秦缦缦那数学家的身份而已,对这种事情,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
现在卿云要做的,只是将自己从博士到教授那些年水过的论文,通过一个合理的方式,给复刻出来。
一旦复刻成功,那么对国外整个半导体原料产业,便是一次摧枯拉朽的碾压。
最简单的对比便是,他可立刻将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成本从此刻的每千吨2亿美刀直接干到每千吨0.7亿人民币。
还原炉材料从石英玻璃迈过中间无数代直接跳到不锈钢,因为此刻,只有他知道怎么改变配方从而让不锈钢也能做还原炉;
而材料的改变让单炉内部空间变大的同时,再对空间架构的重新搭建,他可以直接让内部棒数从3对直接提高到48对;
带来的改变,就是单炉年产量从80吨直接提升到800吨。
产量十倍级的增长,主打的就是一个降维打击。
此刻的云帝,心里美滋滋的。
这才是他的专业!
这才是他前世半辈子的积攒!
不过旁边的萧雅却紧皱着眉头。
原材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秦缦缦能理解的,她理解不了,开口问道,“小屁……呃……”
诸女愕然间,而后不约而同的狂笑了起来。
“小屁孩?哈哈哈哈!”
面对云帝那一脸便秘的模样,萧雅扑闪扑闪自己的眼睛,表示抱歉叫顺口了,一是时间忘了。
绝不是故意的。
见小屁孩的脸越来越黑,萧雅赶紧问着,“小卿,你为什么要对半导体原材料行业这么上心?”
……
第179章 那这个位置就让你坐呗!
‘为什么非得和原材料过不去?’
这个疑问,其实不只萧雅一个人有,陈悦也有,苏采薇也有。
在她们看来,这是最上游的事情了,而且这种行业,其实是传统生产型企业,和炎黄集团的主业相关,但并非必须具备的。
特别是陈悦,她倒不是说有造不如买的思想,而是觉得这么扩张会将整个炎黄集团的资产体质给做的太重了。
固定资产占比太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员规模的徒增。
而且,虽然原材料与制造息息相关,但半导体的高技术特性,这完全算得上是多元化的扩张。
如同房地产企业自己去炼钢生产钢筋一般。
按照卿云给她灌输的经营理念,此时绝对不是进行多元化扩张的时机。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四大制程模块,光罩、芯圆、封装、终测再加一个设计,我们都有短板,都需要弥补。
但是,这些都是有短板,是有而不强。
而材料,我们是没有!”
萧雅闻言顿时愣住,“没有?”
她觉得笑话了。
虽然她不懂这方面,但东风上面、卫星上面用的是啥?
总不可能是进口的吧!
卿云耸了耸肩膀,“我的意思是,没有民用级的。
而军工和民用的区别……
你可以这么理解,导弹一两米的误差,根本不是事儿。
但是血糖仪的误差超过两个点那就是在害人。
军工产品,一个电风扇一个冰箱都可以用几十年不换的,自然上面的玩意儿,它可以不讲先进制程,也不讲工业标准的,它只讲皮实耐用可靠稳定。”
萧雅闻言顿时闭了嘴,进入到她的专业盲区了。
卿云其实也有些无奈。
因为,此刻他要走的路,哪怕是在前世,也是没谱的。
前世华国的半导体产业在十来年之后真正起步,而后的发展可以用波澜壮阔的形容。
但是……
这个发展不是没弊端的。
或者叫做不是没缺憾的。
它是时代的最优解,但不是产业发展的最优解。
华国的半导体产业,由于种种的历史因素,发展中断了几次,也空白了太长的时间,就像是一栋久未完工的烂尾楼一般,时不时的想起来了就修一点。
这导致了一个情况。
就是在很多领域,你要说它没有,那是冤枉它。
比如光刻机。
华国真没有光刻机吗?
不是的。
90年代初的时候,华清大学的徐端宜老爷子团队研发出来的光刻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为什么没有继续研发?
是因为当时的市场化竞争失败。
外资便是如此,你没有,我高价,你有,我价格战打死你后继续高价。
于是,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看华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恶心的事实。
基本上,啥都有,不然也不可能即使是在2003年,华国也是全球唯七的拥有半导体全套制备能力的国家。
有的地方它修好了,主体架构是竖立起来了的。
但绝大多数的地方它没完工。
这就决定了华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从始至终都是在错位发展,它不是各个细分行业齐头并驱的共同进步。
在民用市场化上更是如此。
设计加上‘光罩、芯圆、封装、终测’四大制程模块,是一个芯片制造的先后顺序。
而国内最先发展的却是最后一环,终测,而后进行的是封装,再是此刻华芯国际突破的芯圆。
这形成了发展倒置。
而后的一环,因为光罩这一步被欧美进行了技术封锁,我们直接跳向了设计。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追赶者,可以按图索骥,摸着别人过河,这是没问题的,是可以达成的。